特视探索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释部卷四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8-18 14:10 阅读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释部卷四,幼以孝行见称,虽居家而奉戒清峻。

  关于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释部卷四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释部卷四的这些相关资料: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释部卷四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释部卷四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

  《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

  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那么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释部·卷四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异僧下

  《高僧传》曰: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

  幼以孝行见称,虽居家而奉戒清峻。

  王薨,便词位。

  乃深惟苦空,散离形器,行服既毕,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

  博晓经藏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

  以汉桓帝之初,始到中夏,多有神迹,世莫能量。

  自称先身己经出家,有一同学多瞋分别,值世主不称,每槁迹恨。

  高屡加诃谏,终不悛改,如此二十馀年,乃与同学辞诀云:"卿明经精勤不在吾后,然性多恚怒,命过当授恶形。

  我若得道,必当相度。

  "既而值灵帝之末,振锡江南云:"我当过庐山,度昔同学。

  "行过宫亭湖庙,此庙旧有威灵,商旅祈祷,乃分风上下,各无留滞。

  尝有乞神竹者,未许辄取,舫即覆没,竹还本处。

  自是舟人敬惮,莫不摄影。

  时商旅三十馀船奉牲请福,乃降祝曰:"舫有沙门,可枫呼上。

  "客咸惊愕,请高入庙。

  神告高曰:"昔吾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

  今为宫亭庙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丰,以瞋恚故,堕此神报。

  今见同学,悲欣何言。

  寿尽旦夕而丑形长大,若於此舍命,秽污江湖。

  当渡山西泽中,此身灭后,恐堕地狱。

  吾有绢千匹并杂宝物,可以立法营塔,使生善处也。

  "高曰:"故来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丑异,众人必惧。

  "高曰:"但出,众不怪也。

  "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长短。

  至高膝边,高向之梵语数番,赞呗数契,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

  高即取绢物辞别而去,舟侣飓帆,蟒复出身,登山而望,众人举手,然后拇署。

  倏忽之顷,便达豫章,即以庙物为造东寺。

  高去后,神即命过暮有一少年上船,长跪高前,授其咒愿,忽然不见。

  高谓船人曰:"向之少年即宫亭庙神也。

  得离恶形矣。

  "

  又曰: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

  其先月支人,本姓文氏,世居敦煌郡。

  年八岁出家,遂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遂通外国之言三十六种,书亦如之。

  以晋武之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泉,恒取澡潄。

  后有彩薪者秽其水侧,俄顷而燥,护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泉辍流,水若永竭,贞尾馛自给,正当移去耳。

  "言讫而泉流满涧。

  法护以世居敦煌而化道周洽,时人咸谓敦煌菩萨也。

  又曰:帛远字法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

  诵经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坟典,多所该贯。

  晋惠之末,太宰河间王颙镇关中,虚心敬重,待以师友之礼。

  每至闲辰静夜,辄谈讲道德。

  于时西府初建,俊乂甚盛,能言之士咸伏其远达。

  后奄然命终,群胡各起塔庙。

  少时,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苏,云见祖法师宰芍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云讲毕往忉利天。

  又见祭酒王浮被锁械,求祖忏悔。

  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母争邪正,浮屡屈,既瞋,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殃有所归,故死方思悔。

  又曰: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

  本姓释迦氏,维罗卫国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父少亡,贤三岁孤,与母居。

  五岁后丧母,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闻其聪敏,兼悼其孤露,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众皆一月,贤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贤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授具戒,胁燿精勤,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常与同学僧迦达多共游罽宾,同处积岁,达多虽伏其才明,而未测其为人也。

  后於密室闭户坐禅,忽见贤来。

  惊问何来,答云:"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达多知是圣人,未测浅深。

  后屡见神变,乃归心祈问,方知得不还果。

  然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秦沙门智睿西至罽宾,既要请苦,遂愍而许焉。

  於是既度葱岭,路经六国,国王矜其远化,并倾怀贤奉。

  至交趾,乃附舶循海而行,经一岛下,贤以手指山曰:"可止於此。

  "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咸师事之。

  於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无肯从者。

  贤自起收缆,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

  什大悦,秦太子泓欲闻贤说法,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

  罗什与贤数番往复,什问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自无性,故惟色常空。

  "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微复去:何破一微?"答曰:"群师或折一微,我意谓不尔。

  "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

  "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

  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贤曰:"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自无性,则为空矣。

  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又曰:爰无忏,天竺人。

  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咒师。

  后随王(王即天竺王也。

  )入山,王渴,须水不能得,忏拇授咒石出水,因赞曰:"大王圣化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称咏,王悦其道,深加优宠。

  后至凉,凉王沮渠蒙逊闻忏名,呼与相见,接待甚厚。

  尝告蒙逊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逊不信,欲躬见为验。

  忏即以术加之,逊见而骇怖。

  忏曰:"宜洁诚斋戒,神咒以驱之。

  "乃读咒三日,谓逊曰:"鬼己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忏之力也。

  又曰: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也。

  三岁便度为沙弥,十岁遭父母忧,孝性过人,葬事毕,仍即还寺。

  尝与同学数十人於田中刈稻,时有饥贼欲夺其穀,诸沙弥悉走,惟显独留,语贼曰:"若欲须穀,随意所取。

  但君等昔不布施,故致饥贫。

  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耳。

  "言讫即还,贼弃穀而去。

  及授大戒,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以晋隆安三年西度流沙,将至天竺,去王舍城三十馀里有一寺,逼暝过之,显欲诣耆阇崛山,寺僧谏曰:"路甚艰阻,多黑狮子,亟经啖人,何由可至?"显曰:"远涉数万里,誓到灵鹫,身命不期,出息非保,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虽有险难,吾不惧也。

  "众莫能止,乃遣两僧送之。

  既至山,日将曛夕,遂欲停宿。

  两僧色惧,舍之而还。

  显独留山中,烧香礼拜,翘感旧迹,如睹圣仪。

  至夜,有三黑狮子来,蹲踞显前,舐唇摇尾。

  显诵经不辍,一心念佛,狮子乃低头下尾,伏显足前。

  显以手摩之,咒曰:"若欲相害,待我诵竟。

  若见试者,便可退矣。

  "狮子良久乃去。

  明晨乃还,路穷幽梗,止有一径通行。

  未至里馀,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馀,容服粗素而神气俊远,显虽觉其韵高,而不悟是神人。

  后又逢一少僧,显问曰:"向者耆年是谁耶?"答云:"头陀迦叶大弟子也。

  "显方大恨,更追至山所,有横石塞于室口,遂不能入,显流涕而去。

  又曰:爰无竭,此云法勇。

  至罽宾国,礼拜佛钵。

  住岁馀,学梵书语,求得《观世音授记经》梵文一部,复西行。

  虽屡经危险,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未尝暂废。

  将至舍卫国,中野逢山象一群,无竭称名归命,即有狮子从林中出,象惊惶奔走。

  后渡恒河,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害人,无竭归命如初,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

  其诚心所感,在险克济,皆此类。

  又曰:释智严,晋义熙十三年,宋武帝西伐长安,克捷旋旆,涂出山东。

  时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

  恢至,良久不觉,弹指三人开眼,俄而还闭,不与言。

  恢心敬其奇,访诸耆老,皆云此三僧隐居、求志、高洁法师也。

  恢即启宋武延请卉骷,莫肯行者。

  既屡请情至,二人推严随行。

  恢道怀素笃,礼事甚勤,卉骷即住始兴寺。

  严性虚静,志避喧尘。

  恢乃为於东郊起精舍,即枳园寺也。

  严在寺不授别请,常分卫自资。

  道化所被,幽显咸伏。

  有见鬼者,云见西州太社闻鬼相谓云"严公当至,当辟易。

  "此人未之解。

  俄而严至,聊问姓字,果称智严,默而识之,密加礼异。

  又曰: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累世为王。

  年十四便机见俊远,深有远度,仁爱泛博,崇德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辩之。

  跋摩曰:"有命之类,莫不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

  "母怒曰:"设令得罪,吾当代汝。

  "跋摩他日煮油,误烧其指,因谓母曰:"代儿忍痛。

  "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况三途耶?"母乃悔悟,终身断煞。

  至年十八,相工见而谓曰:"君年三十当临大国,南面称尊。

  若不乐世荣,当获圣果。

  "至年二十,出家授戒。

  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往师子国观风阐教,识贞之众咸谓己得初果,仪形感物,见者发心。

  元嘉初,文帝知跋摩己至南海,於是敕州郡令资发下京,路由始兴,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峰岭高绝,跋摩谓其仿佛耆阇,乃改名灵鹫。

  於山寺之外别立禅室,去寺数里,磬音不闻。

  每至鸣权,跋摩己至,或冒雨不沾,或履泥不湿,时道俗莫不肃然增敬。

  寺有宝月殿,跋摩於殿北壁手自画作罗汉象,乃作定光儒童有布发之形。

  象始成之后,每夕放光。

  此山本多虎灾,自跋摩居之,昼行夜往,或值虎者,以杖按头戏之而去。

  於是山旅水宾,去来无梗。

  尝於别室入禅,累日不出,寺僧遣食弥候之,见一白狮子缘柱而立,亘室弥漫,生青莲华。

  沙弥惊恐大呼,往逐狮子,豁无所见。

  后文帝重敕观寺等,复更敦请,乃泛舟下都,以元嘉八年正月达于建业。

  文帝引见,因问曰:"弟子常欲持斋不煞,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

  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将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

  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则?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则神人以和。

  刑不夭命,役无劳力,乃则使风雨適时,寒暖应节,百穀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亦以大矣,不煞亦以众矣。

  宁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乃抚几叹曰:"夫俗却试於远理,沙门滞於近教。

  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滞近教者则拘挛篇章。

  至如法师所言,贞理开悟明达,可与言天人之际矣。

  "乃敕住祗洹寺,供给隆厚。

  又曰:爰摩密多,此云法秀,罽宾人也。

  年至七岁,神明澂正,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

  其亲爱而异之,遂令出家。

  罽宾多出圣达,屡值明师,博贯群经,特深煨蕤,所得门户,极其微奥。

  为人沉邃,有惠解,仪轨详正,生而连眉,故世号连眉禅师。

  少好游方,有如毗罗神王卫送,遂至龟兹,於中路欲回,乃现形告辞密多曰:"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语毕,即收影不现。

  遂从至都,即於上寺图象于壁,迄今犹有声影之验。

  洁诚祈福,莫不响应。

  又曰:释智猛,雍州新丰人。

  每闻外国道人说天竺国有释迦遗迹及《方等经》,常慨然有感,驰心遐外,以为万里咫尺钦簇可追,遂发长安,到罽宾国,有五百罗汉,常往返於阿耨达地。

  有大阿罗汉,见猛,至欢喜,猛咨问方士,为说四天子事。

  猛于奇沙国见佛文石唾壶,又于此国见佛钵,光色紫绀,四际尽然,以香花供养,顶戴发愿,钵若有应,能轻能重,既而转重,力遂不堪。

  及下钵时,复不觉重。

  至迦维罗卫国,见佛发、佛牙及肉髻骨,佛影、佛迹,炳然俱存。

  其所游践,究观灵变天梯地龙之事。

  不可胜数。

  又曰:天竺沙门僧伽达,禅学深明,来游宋境,尝在中坐禅,日时将迫,念欲虚斋,乃有群鸟衔果,飞来投之。

  达多思维弥候奉密,佛亦授而食之,令鸟授食,何为不可?於是授而进之。

  又曰: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

  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谙熊谯。

  王欲请讲《华严经》,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即旦夕礼忏於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衣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耶?"跋陀具以事对,答曰:"无所多忧。

  "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曰:"得无痛也?"答曰:"不痛。

  "豁然便觉,心神喜悦。

  旦起,道义皆通,备领宋言,於是就讲。

  又曰:沙门宝意,世居天竺,以宋孝建中来止京师瓦官煨蘅,恒於寺中树下坐禅,又晓经律,时人号为三藏。

  常转侧数百具子,立知吉凶,善能神咒,以香涂掌,亦见人往事。

  宋祖施一铜唾壶,高二尺许,常在床前,忽有人窃之,意取竹席一领空卷之,咒数通经,于三夕,唾壶还在席中,莫测其然。

  又曰:竺法崇尝游湘州麓山,山精化为夫人诣崇请戒,舍所住山以为寺,崇居之。

  少时,化洽湘土。

  又曰:释法安,一名慈钦,未详何许人。

  善能开化愚蒙,拔邪归正。

  晋义熙中,新阳虎灾,县有大社,树下筑神庙,左右居民以百数,遭虎死者,夕有一两。

  安尝游於其县,暮经此宿,民以畏虎,早闭门闾,安径之树下,通夜坐禅向晓,闻虎负人而至,投之树北,见安如喜,惊绦撄安前,安为说法授戒,虎踞地不动,有顷而去。

  讥卨,村人追虎至树下,见安大惊,谓是神人,遂传之,一县士庶莫不崇奉,虎灾由此遂息。

  因改神庙,留安立寺。

  又曰:释昙邕於庐山之西南营立芧宇,与弟子昙果澄思禅门。

  尝於一时,果梦山神求授五戒,果曰:"家师在此,可往咨授。

  "少时,邕见一人着单衣袷,风姿端雅,从者二十馀人,请授五戒。

  邕以果先梦,知是神仙,乃为说法授戒。

  神亲以外国匕着,礼拜辞别,倏忽不见。

  又曰:释僧苞建三七日普贤斋忏。

  至弟十七日,有白鹄飞来,集普贤座前,至行香毕,乃去。

  至二十一日将暮,有黄者衣四人,绕塔数匝,忽然不见。

  又曰:支昙兰,晋太元中游剡县,后憩始丰赤城山,见一处林泉清旷而居之。

  经于数日,忽见一人,长数丈,呼兰令去,又见诸异形禽什馛恐兰,见兰恬然自得,乃屈膝礼拜,云:"珠欺王是家舅,令往韦乡山就之,推此处以相奉尔。

  "后三年,忽闻车骑隐隐,从者弥众,俄而有人着帻,称珠欺王通,既前,从其妻子男女等二十三人,并形貌端正,有逾於世。

  既至兰所暄凉讫,兰问住在何处,答曰:"在乐安县韦乡山。

  久服风问,与家累仰投,乞授归戒。

  "兰即为授之,授法竟,亲钱一万,密二器,辞别而去。

  便闻鸣笳动吹,响振山谷,禅众十馀,共所闻见。

  又曰:释玄高母梦梵僧散华满室,觉便怀胎,及生男,家内忽有异香,光明照壁,迄旦乃息。

  母以儿生瑞兆,因名灵育。

  出家改名玄高。

  聪敏生知,学不加思。

  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授戒。

  林阳堂山,古老相传云是群仙所宅,高徒众三百,往居山舍,多有灵异,磬不击而鸣,香亦自然有气,应贞仙士,往往来游。

  学徒之中有玄绍者,学究诸禅,神力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潄,其水香静,倍异於常,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

  其灵如绍者,有十一人。

  西海有梵僧印,亦从高授学,志隘量褊,得少为足,便谓己得罗汉,顿尽禅门。

  高拇授以神力令印於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说法不同。

  印於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尽,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

  又曰:释僧同韬光晦迹,人莫能知。

  居塞山,山在长安南四百里。

  将殂,告弟子曰:"吾将去矣。

  "其夕,见火从绳床后出烧身,经二日方尽,烟焰张天,而房不烬。

  弟子收遗灰,架以砖塔。

  又曰:阿诃罗竭者,多行头陀,独宿山野。

  晋惠帝元康元年,乃西入止娄至山石室中坐禅。

  此室水既远,时人欲为开涧,竭曰:"不假相劳。

  "乃自起,以左脚室西壁,陷没指,既拔足,水从中出,清香软美,四时不绝,来饮者皆止饥渴除病。

  又曰:竺法惠,本关中人,晋康帝建元中至襄阳,止羊叔子寺,不授别请。

  每乞食,辄赍绳床自随,於闲旷之路则施之而坐。

  时或遇雨,以油帔自覆,雨止,惟见神床,不知惠所在,讯问未息,惠己在绳床。

  每语弟子法照曰:"汝过去时折一鸡脚,其殃寻至。

  "俄而照为人所掷,脚遂永疾。

  又曰:涉公,西域人。

  言未然之事,验若指掌。

  以符坚建元十一年至长安,能以秘咒咒下神龙。

  每旱,坚常请之咒龙,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

  坚及群臣亲就钵观之,咸叹其异。

  又曰: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以木杯渡水,因而为目。

  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惟持一芦圌子,更无馀物。

  向广陵,遇村舍,有李家设八关斋,先不相识,乃直入斋堂而坐,置芦圌於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心。

  李见芦圌当道,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渡食竟,提之而去,笑曰:"四天王福于李家。

  "于时有一竖子窥其圌中,见四小儿,并长四寸,面目端正,衣裳鲜洁,於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三日,乃见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礼拜请还家供养,渡不堪持斋,饮酒啖肉,至於辛鲙,与俗不殊。

  清旦,忽云:"欲得一袈裟,中时令辩。

  "李即经营,至中时未成。

  渡云暂出,至冥不返,合境闻有异香,疑之为怪。

  处处觅渡,乃见在北岩下,敷败袈裟於地,卧之而死,头前届翅皆生莲花,花极鲜香。

  邑共殡之,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见渡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惟见鞋履。

  既至彭城,有白衣黄欣,深信佛法,见渡礼拜,请还处家。

  家至贫,但有麦奋鼬己,渡甘之怡焉。

  止得半年,忽语欣云:"可觅芦圌三十六枚,吾须用之。

  "答云:"此间正可有十枚,贫尾馛买,恐不尽办。

  "渡曰:"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果得三十六枚,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损,比欣次弟熟视,皆新完。

  渡密封之,因语欣令开,乃见钱帛皆满,可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渡分身他土,所得亲施,回以施欣。

  欣授之,皆为功德。

  经一年许,渡辞去,欣为办粮食,明晨,见粮食具存,不知渡所在。

  《续高僧传》曰:释惠恭者,益州成都人也。

  与同寺惠远结契亲骚,远直诣长安,恭往荆扬访道,从江左来还,二人相遇,欣欢共叙别离三十馀年。

  同宿数夜,远言谈泉涌,恭竟无所道。

  远问拐椿:"离别多时,今得相见,庆此欢会,伊何可论,但觉仁者无所说,将无所得耶?"恭对曰:"为性闇劣,都无所解。

  "远曰:"大无所解,可不诵得一部经乎?"恭曰:惟诵得《观世音经》一卷。

  "远厉声曰:"《观世音经》小儿皆能诵之,何烦汝大许人?且向为童子出家,与远立誓望登道果,岂复二十馀年惟诵一卷经如指许大?是非暗钝懒惰所为,请与断交,愿法师早去,无增远之烦恼也。

  "拐椿:"经卷虽小,佛口所说。

  遵敬者得无量福,轻慢者得无量罪,仰愿暂息瞋心,当为法师诵一遍,即与长别。

  "远大笑曰:"《观世音经》是《法华普门品》,远已讲之数百遍,如何欲闹人耳乎?"拐椿:"外书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但至心听佛语,岂得以人弃法?"乃於庭前结坛,坛中安高座,绕坛数匝,顶礼昇高座。

  远不得己,於檐下据胡床坐听。

  恭始发声唱经题,异香氛氲,遍满房宇,及入经文,天上作乐,雨四种花。

  乐则寥亮振空,花则雰霏满地。

  诵经讫,下座自为解座梵讫,花乐方歇。

  惠远接足顶礼,泪下交流,谢曰:"惠远臭秽死尸,敢行天日之下,乞暂留赐见教诲。

  "拐椿:"非恭所能,诸佛力耳。

  "即拂衣长揖,沿流而去。

  尔后访问,竟不知其所之。

  以上就是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释部卷四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42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