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假,至也。
关于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的这些相关资料: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
《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
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那么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礼仪部·卷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宗庙神主
宗庙
《易·萃卦》曰:王假有庙。
(假,至也。
王以聚至有庙也。
)
又《涣卦》曰:风行水上,涣。
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尚书逸篇》曰:呜呼,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天子立七庙,有德之主则为祖宗,其庙不毁,故可观德。
)
《毛诗·文王·绵》曰:乃召司空,乃召司徒。
俾立室家,其绳则直。
缩板以载,作庙翼翼。
又《閟宫》曰:新庙奕奕,奚斯所作。
又《清庙》曰:清庙,祀文王也。
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
(清庙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宫也。
谓祭文王也。
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诗也。
庙之言貌也。
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家貌为之耳。
成洛邑,居摄五年时。
)于穆清庙,肃雍显相。
(于,叹辞也。
穆,美。
肃,敬。
雝,和。
相,助也。
笺云:显,光也,见也。
于乎美哉,周公之祭清庙也!其礼仪敬且和,又诸侯有光明著见之德来助祭。
)
《周礼·春官上》曰: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
《礼记·曲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又《曲礼》曰: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也。
又《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又《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
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又《文王世子》曰: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及庶人,冠、娶必告,死必赴,不忘亲也。
又《明堂位》曰:山节,藻棁,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珪,疏屏,天子庙饰也。
(山节,刻欂栌为山也。
藻棁画侏儒柱为藻文也。
庙,重屋也。
重檐,承壁材也。
刮,摩也。
乡,牖属,谓夹户窗也。
每室八窗为四达。
反坫,反爵之坫也。
出尊,当尊南也。
惟两君为好,既献,反爵于其上,礼君尊于两楹之间也。
祟,高也。
康读为亢龙之亢。
屏谓之树,今思也,刻之为云气虫兽,如今阙上为之矣。
)
又《杂记》曰:成庙则衅之,其礼:祝宗人、宰夫、雍人,皆爵弁纯衣。
雍人举羊升屋,中屋南面,刲羊血流于前,乃降。
门、夹室,皆用鸡。
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
又《祭法》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
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
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
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
大夫立三庙二坛。
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
适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显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
官师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
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庙之言貌也。
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
桃之言超也,超上意也。
封上曰坛,除地曰墠。
《书》曰:三坛同墠。
)
又《中庸》曰: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又《祭法》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
《左传·桓公》曰:宋华父督已杀孔父,而杀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纳于太庙,非礼也。
又《桓公》曰:清庙茅屋。
(以茅饰屋,著俭也。
清庙,肃然清静之称。
)
又《僖上》曰:震夷伯之庙,罪之也。
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又《文公下》曰:太室之屋坏,书不恭也。
又《成公三年》曰:甲子,新宫灾,三日哭。
(宣公神主新入庙,故谓之新宫。
书"三日哭",善得礼,宗庙亲之,神灵所凭,居而遇灾,故哀而哭之。
)
又《襄二》曰:吴子寿梦卒,临于周庙,礼也。
(周庙,文王庙也。
周公出文王,故鲁立其庙也。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临于庙。
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
《公羊传·文公》曰:世室屋坏。
世室者何?鲁公之庙也。
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
《穀梁传·成公》曰:新宫灾,三日哭。
新宫者,祢宫也。
(祢,父也。
成公之父宣公之宫也。
)
《孝经》曰: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又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
(宗者,尊也。
庙者,貌也。
先祖之尊貌所居中宫何?以为人死精魂归乎天,形体不藏,存之即存,不存则亡,明先祖神死依人也。
)
《孝经援神契》曰:庙所以尊祖也。
《论语·八佾》曰: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
《家语》曰:孔子在齐,景公造焉。
左右白曰:"周使至,言先王庙灾。
"景公曰:"何王庙?"孔子曰:"此必厘王庙。
夫厘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故天殃其庙焉。
"有顷,左右报所灾者厘王庙。
景公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
"
又曰: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甚矣。
思其人,犹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道也。
"
《史记》曰: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应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
孟康注曰:回中在北地。
)作信宫渭南。
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
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
又曰:高祖崩,群臣皆曰:"高祖起细拨乱,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及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宫为高祖原庙。
(徐曰:《光武纪》曰:"上幸丰,相高祖于原庙。
"骃谓:原,再也。
先既已立庙,今又拜立,故谓之原也。
)
《汉书》曰:惠帝为东朝长乐宫。
及间往,数跸烦民,作复道。
方筑武库南。
叔孙通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惠帝惧曰:"急坏之。
"通曰:"人主无过举。
今已作,百姓皆知之。
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
"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惠帝尝出游离宫,通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熟,可献,愿陛下出。
因取樱桃献宗庙。
"上许之。
诸果献由此兴。
又曰:文帝作顾城庙。
(服虔曰:庙在长安城南。
文帝作,还顾见城,故名之。
应劭曰:文帝自为之。
制度界狭、若顾望而成,故曰顾城。
贾谊曰:目顾城之庙为天下,太宗与汉无极。
或曰地名也。
如淳曰:身存而为庙,若《尚书》"顾命"也。
高祖庙曰原庙,文帝庙曰顾城庙,景帝庙曰德阳,武帝庙曰龙渊,昭帝庙曰徘徊,宣帝号里裎,元帝庙曰长寿,成帝庙曰成阳。
)
又曰:梅福上书谏曰:"武王克殷,未下车存五帝之后。
封殷于宋,绍夏于杞,明著三统,示不独有也。
是以姬姓半天下。
迁庙之主出于户,所谓存人自立也。
又曰:宣帝即位,尊孝武庙为世宗。
所行巡狩,郡国皆立庙,告祠世宗庙。
有白鹤集后庭,以立世宗庙告祠。
孝昭寝,有雁五色集殿前,西河筑世宗庙,神光兴于殿旁。
有鸟曰鹤,前赤后青,神光又兴于房中,如烛状。
广川国世宗庙殿上有锺音,房卢大开,夜有光,殿上尽明。
又曰:王莽以宗庙未修,张邯说莽曰:"德盛者文缛。
宜崇其制度,宣示海内,且令万世之后,无以复加也。
"莽乃博征天下工匠、诸图画及吏民,以义入钱穀助作者,骆驿道路。
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馀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庙。
《帝王世纪》曰:汉景帝庙名德阳,宣帝庙名里裎,武帝庙名龙渊,文帝庙名顾成,昭帝庙名徘徊。
《东观汉记》曰:中元元年十月,甲申,使司空冯鲂告祠高祖庙,吕太后不宜配食,以薄太后配。
迁吕太后于园,四时止祭。
又曰:永初六年,皇太后入宗庙,与世宗庙与皇帝交献荐,如光烈皇后故事。
又曰:建初四年八月,上以公卿所奏明德皇后在世神庙坐位驳议示东平宪王苍,苍上言:"文、武、宣、元袷食高庙,皆以后配,先帝所制,典法设张。
《大雅》曰:'昭哉来御,从其祖武。
'又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明德皇后宜配孝明皇帝。
"
袁山松《后汉书》曰:天子自洛阳迁都长安。
初,长安遭赤眉乱,宫室焚尽,惟有高庙,遂居之。
《汉杂事》曰:光武弃天下,以再受命,复汉祚,更起庙,称世祖。
孝明临崩,遗诏遵俭,无起寝庙,藏主于世祖庙,孝章不敢违。
是后遵奉藏世祖庙,如孝明之礼,而园陵皆自起寝,孝明庙曰显宗,孝章曰肃宗。
是后踵前,孝和为穆宗,孝安曰敬宗,孝顺曰恭宗,孝桓曰威宗。
今洛阳诸陵,皆晦望二十四气伏社蜡及四时上饭,太官送用物,园令食监典省。
其亲陵一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天子以正月五月供毕后,上原陵,以次周遍,公卿百官皆从。
四姓小侯诸家妇,凡与先君有瓜葛者及诸侯王大夫、郡国计吏、匈奴朝者、西国侍子皆会。
尚书官属西除下在先帝神坐后,大夫计吏皆当前,下占其郡国穀价、四方改异,欲先帝魂神具闻之也。
遂于亲陵各赐计吏而遣之。
《魏书》曰:辛酉,有司奏造二庙,立文皇帝庙,与高祖合祭,亲尽以次毁。
特立武皇帝庙,四时享祀,为魏太祖,万载不毁。
《吴录·地理志》曰:会稽有禹庙,始皇配食。
王郎为太守,黜之。
王隐《晋书》曰:太康十年,太庙成,迁神主于新庙,赐王公以下至司马督子弟官,赐作庙者帛。
《帝王世纪》曰:汉景帝庙名德阳,宣帝庙名里裎,武帝庙名龙渊,文帝庙名顾成,昭帝庙名徘徊。
《汉晋阳秋》曰:武帝改营太庙,南致荆山之木,西采华山之石,铸铜柱十二,涂以黄金,镂以百物,填以丹青,缀以珠玉。
《晋书·礼志》曰:武帝太始三年,有司奏置七庙,诏宜权立一庙。
群臣议:上古清庙一宫,周制七庙,舜承尧禅,受终文祖,则虞氏不改唐庙。
因仍旧宫,可依有虞故事。
《宋书·礼志》曰:晋太始二年,有司奏天子七庙,宜如礼营建。
帝重其役,诏宜权立一庙。
于是群臣议奏,上古清庙一宫,尊远神祗。
逮至周室,制为七庙,以辨宗祧。
圣旨深弘,远迹上世。
《后魏书》曰:武定六年二月,将营齐献武王庙,议定室数形制。
兼度支尚书崔昂等议:按《礼》,诸侯五庙,太祖亲庙四。
今献武王为始封之君,便是太祖,既通在亲庙,不容立五室。
且帝王亲庙,亦不过四,今宜四室,二间两头一颊室,厦头徘徊鸱尾。
又按《礼图》,诸侯庙止开南门,而二王后附。
《祭仪注》云,执事者列于庙东门之外。
既有东门,明非一门。
献武礼数既隆,备物殊等,惟据今庙宜开四门,内院南面开三门,馀及外院四面皆一门。
《齐书·礼志》曰:世宗梦太祖曰:"宋氏诸帝尝在太庙,从我求食,可别为吾祠。
"上乃敕豫章王妃庾氏,四时还青溪宫旧宅处内舍堂,奉祠二帝二后,牲牢服章,用家人礼。
《晋起居注》曰:武帝太安中诏曰:往者,仍魏氏旧庙处立庙,既壅翳不显,材木弱小,至今中间有跌桡之患。
今当修立,不宜在故处。
太仆寺南临甬道,地形显敞,更于此营之,主者依典礼施行。
《晋书》曰:桓玄篡,问众曰:"朕其败乎?"曹靖之对曰:"神怒人怨,臣实惧焉。
"玄曰:"人或可怨,神何可怒?"对曰:"移晋宗庙,飘泊无所,大楚之祭,不及于祖,此其所以怒也。
"
《白虎通》曰:礼圣王所以制宗庙何?曰生死殊路,故敬鬼神而远之。
所以有屋何?所以象生之居。
又曰:臣待放于郊,君不绝其禄者,以其禄三分之一与其妻长子,使得祭其宗庙。
赐之环即还;赐之玦则去。
又曰:王者立宗庙何?缘生以事死,敬亡若事存,欲立宗庙而祭之,此孝子之心,所以追继养也。
《释名》曰:庙,貌也。
先祖形貌所在。
寝,寝也,所寝息也。
《三辅故事》曰:光武至长安,宫阙烧尽,徙都洛阳,取十二陵合为高庙,作十二室。
太常卿一人,别治长安,主知齐祠事,谓之高庙。
《汉武故事》曰:宣帝立孝武庙于河东。
告祠日,见一人骑马,马异于常马,持尺一札,赐将作函,文曰:"汝绩克成,赐汝金一斤。
"因忽不见,札乃变为金一斤。
《蜀王本纪》曰:禹生于石纽,禹母天珠孕禹,坼副而生禹于涂山,娶妻生子名启。
于今涂山有禹庙,亦为其母立庙。
《三辅黄图》曰:王莽于长安城南作九庙。
又曰:太上皇庙在长安香街南。
《墨子》曰:昔三苗大乱,天命殛之,雨血三朝,龙生于庙。
《说苑》曰:卫孙文子问王孙贾曰:"吾先君之庙小,欲更之,可乎?"对曰:"古之君子以俭为礼,今之君子以大易之。
"
桓谭《新论》曰:王莽起九庙,以铜为柱,甍带金银,错镂其上。
王婴《古今通论》曰:夏曰世室,世世祭祀之也。
殷曰重屋,重夏为屋四霤。
周曰宗庙,尊其生存之貌,示不死之,故致之于更。
《楚辞·天问·序》曰:屈原放逐,彷徨山泽,仰天叹息。
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
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
《晋诸公赞》曰:王凌字彭祖,为幽州刺史。
寻洛阳破,后承制建行台,以宗庙焚毁,设坛望祀七室及功臣配食。
○神主
《礼记·曲礼》曰:措之庙,立之主,曰帝。
又《檀弓下》曰:爱之斯录之也,敬之斯尽其道焉耳。
重,主道也。
殷主缀重焉,(缀,连也。
殷人作主而连其重,悬诸庙也。
)周主撤重焉。
又曰:曾子问曰:"丧有二孤,庙有二主,礼也?"孔子曰:"天无二日,国无二王。
尝禘郊社,尊无二上。
未知其为礼也。
昔者,齐桓公亟举兵,作伪主以行。
及反,藏诸祖庙。
庙有二主,自桓公始。
"
《礼记外传》曰:人君既葬之后,日中虞祭,即作木主以存神。
(未葬以前,悬重于庭以代主也。
)庙主用木者,木落归本,有始终之义。
(人之生也,无不死。
木生于亥又落于亥,是归本也。
)天子庙主长尺二寸,诸侯一尺。
四向孔穴,午达相通。
(漆书谥号曰神主。
)葬后孝子心目无所睹,故用以主其神也。
《公羊传·文公》曰:二年,丁丑,作僖公主。
虞主用桑,练主用栗,作僖公主不时也。
《左传·庄公》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
(桓公,郑始受封君也。
宗祏,宗庙中藏主石室。
言已世为宗庙守臣。
)
又《文公》曰:葬僖公,缓也作主,非礼也。
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主。
(户柩已远,孝子思慕,故造木主立几筵焉。
)丞尝禘于庙。
又《昭五》曰:使祝史徒主祏于周庙,告于先君。
(祏,庙主石室。
周庙,厉王庙也。
)
《论语·八佾》曰:哀公问社於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
《五经异义》曰:谨按:大夫以石为主,礼无明文。
大夫、士无昭穆,不得有主。
今山阳民俗,祀有石主。
又曰:《春秋左氏传》曰:徙主石于周庙。
言宗庙有郊宗,石室所以藏栗主也。
虞主所藏,无明文也。
又曰:今《公羊》说,卿大夫士非有土、子民之君,不得禘袷,序昭穆,故无木主。
大夫束帛依神,士结茅为丛。
又曰:《论语》,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答:"夏后氏以松,夏人都河东,河东宜松也;殷人以柏,殷人都亳,宜柏也;周人以栗,周人都沣镐,沣镐宜栗也。
"
《五经要义》曰:木主之状,四方,穿中央以达四方。
天子长尺二寸,诸侯长尺,皆刻陲褛背也。
又曰:主者,神象也。
凡虞主用桑,桑犹丧也,丧礼取其名。
练主用栗,栗者,敬也,祭礼取其恭。
《五经通义》曰:诸侯会天子,则以方明为主。
觐礼云:明,木也。
其形四方六面,上玄下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
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
谢承《后汉书》曰:赤眉盆子去长安,西入右扶风。
邓禹至长安中昆明池,率诸将齐戒,择吉日入城,谒高帝庙,修礼祠祭,劳赐吏士。
因收十二帝神主,以故高庙郎来辅守南庙,令行京兆尹承事桉行扫除诸园陵,为置卒吏奉守焉。
遣铺奉主诣京师。
王隐《晋书》曰:李裔字宣伯,父敏,为公孙度所迫,浮海莫知所终。
裔以父母不知存亡,设木主以奉之,由是发名。
《晋起居注》曰:孝武太元二十年,简文皇帝宣太后正号,神主移庙。
戊寅,口诏:移神主可停前后鼓吹。
挚虞《决疑要注》曰:庙主藏于户外西墉之中。
有石函,名曰宗祏。
古者帝王出征,于车载迁庙之主及社主以行。
秦汉魏不载主也。
《唐书》曰:祔顺宗于庙,迁中宗神主于夹室。
有司以中宗为中兴之君,当百代不迁。
宰臣召史官蒋武问之,武对曰:"中宗以弘道元年于高宗柩前即位,时春秋已壮矣。
及母后篡夺,神器潜移。
其后赖张柬之等同谋,国祚再复。
此盖同于反正,恐不得号为中兴之君。
凡非我失之,自我复之,谓之中兴,汉光武、晋元帝是也。
自我失之,因人复之,晋孝惠、孝安是也。
今中宗与惠、安二帝事同,即不可为不迁主矣。
"
《白虎通》曰:祭所以尸主何?本神无方,孝子以主系心。
又曰:所以虞而立主何?孝子既葬,曰中反虞,念亲已没,棺柩已去,怅然失望,彷徨哀痛,故设桑主以虞,所以慰孝子之心,虞安其神。
所以用桑者,始与神相接。
三王俱以桑。
《说文》曰:祏,宗庙主也。
《礼》郊宗石室。
一曰大夫以石为主。
从示,从石,石亦声也。
以上就是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3627.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