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武经总要是我国经典军事著作吗 武经总要是军事著作吗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9-05 11:15 阅读

  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前集卷五,战锋队、驻队各持伏,依营四面布列队伍,一如装束辎重讫,依次第起发。

  关于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的这些相关资料:

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前集卷五

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前集卷五

  《武经总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为宋仁宗时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

  两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的时间编成。

  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

  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那么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前集·卷五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军行次第

  凡军将发,先使腹心及乡导前觇,逐营各以跳荡、奇兵、马军先出,去营一里外,当前面布列。

  战锋队、驻队各持伏,依营四面布列队伍,一如装束辎重讫,依次第起发。

  凡闻第一角声绝,右虞候捉马骡。

  第二角声绝,即彼驾。

  右一军捉马骡。

  第三角声绝,右虞候即发,右一军被驾,右二军捉马骡。

  第四角声绝,右一军即发,右二军被驾(已上兵等唐制,今官之号见合阵法)。

  以后诸军,每听角声,装束、被驾准此(或用笛声代角,亦便)。

  每营各出一战队,令取虞候进止,防有贼至,便用腾击。

  如其路更狭小,须更加角声,仍令将校排此催督急过,勿令停拥。

  其步兵队、辎重队二千步外引,马军去步军二里外引(李靖、裴绪亦同)。

  今以军行次第图列之于左。

  右行军之法,大率如此,其辎重在内,计兵三万人,凡四百队。

  除马军八十队、辎重六千人外,奇兵等队悉在内也。

  凡军马行动,常先右虞候马军为首,次右虞候步军,次右军马军,次右军步军,次前军马军,次前军步军,次中军马军,次中军步军,次后军马军,次后军步军,次左军马步,次左军步军,次左虞候马军,次左虞候步军。

  某行每经高处,即令三五骑马踏高四顾,以候不虞。

  余军准此候望。

  右虞候既先发,半安营,踏行道路,检行水草;左虞候先排窄,踏桥津,捍后,收拾阑道,排北队仗,整齐军次,使不交杂。

  若回入,先左虞候马军,次左虞候步军,次左军马军,次左军步军。

  余次第准前却转。

  其虞候军职掌,准初发交换。

  凡道狭不可并行者,即第一战锋队为首,右战队次之,左战队又次之,右驻队又次之,左驻队又次之。

  若道平川阔,可得并行之,宜作统行法。

  其统行法,每统战锋队居前,两战队并行次之,又两驻队并行次之,余统准此。

  若更堪齐头行者,每统五队,横引齐行,后统次之。

  如每统三百人,简取二百五十人,分为五队。

  第一队为战锋队,第二队为战队,第三队为奇伏队,第四队、五队为驻队。

  队头一人,副队一人。

  其下等五十人为辎重队,别著队头一人,副队头一人,拟战日押辎重,遥为声援。

  若兵数更多,皆放此类。

  凡兵,每队给一旗,行则引队,住则立于队前(或作倒)。

  大总管及副总管则立十旗以上,小总管则立四旗以上,行则前引,住则立于帐前(或作侧)。

  统头亦别给异色旗,拟临阵之时辨其进退。

  骑队等旗,别样制造,令引辎重。

  各领本军营队,识认此旗。

  凡大将建五方旗,依色配方面(青乱黑,以碧代之。

  务易辨也)。

  中央上位不动,故大将军以黄旗为四旗之主,常使诸军准望知大将军所在。

  若南方有贼,大将军赤旗以应之;东方有贼,则举青旗以应之;西方有贼,则举白旗以应之;北方有贼,则举黑旗以应之;无战常偃之。

  举旗者,令诸军知贼所从来也。

  其诸军见本方旗举,当方面兵急装束;旗若亚,则前进奋击;旗正立,即止;旗却偃,即回。

  凡大將,置鼓四十面,小總管給十面,營列給鼓一面,行即負隨纛下,擬晝夜及在道有警急擊之,令傳響相聞。

  如軍行時,前軍卒逢賊\,即急擊鼓,中腰聞之,抽兵急救;中腰有警,前軍便往;後軍有警,中腰亦如之(凡有警者擊鼓)。

  並量抽軍兵相救。

  如發引稍長,更須置鼓傳響,使前後得聞。

  凡军行,须令候骑前持五色旗,见沟坑揭黄,河桥揭白,水泉揭黑,林木揭青,野火揭赤,以告大将。

  凡军行,若遇道途泥泞,山河险隘,并右虞候于诸军抽取役兵先行,以充修理桥道、开拓窄隘之用。

  凡分兵数道,于贼界相逢远望,未审善恶,临发时须同计会。

  如远探相见之时,便令定立,合令一队向前。

  一百步外,分为两队。

  左队左(或非右)转,右队右(或作左)转行,前队亦盘旋相应。

  讫,即并队,左转三匝,前军右转三匝,各计去时旗号(临时改号亦得)。

  然后各令一人相迎,委非贼马,即得前进,仍须严备以待之。

  凡军行在道,十里齐整休息,三十里会乾粮,六十里食宿(古法:三十里为一舍。

  倍道兼行,一日再舍。

  今六十里为食宿,亦量军士急缓为节)。

  凡军行,其辎重委(于伪反)积(子赐反)并在营阵中安置,以防焚掠。

  凡下营排兵布队,人皆取队后过;发兵收军,人皆取队前过。

  如入城郭街巷、窄狭两面,下营人即队前过。

  凡军所过,先报所在四面各三里,禁绝行人、六畜、水陆船乘,皆令息治。

  虞候井游变将与地界所由先二十里,约此清路。

  行为方阵法凡军行渐迩贼阵,或行于贼境,我军有数营,发引逢贼,首尾难救,须行引时,先准为方阵行列,以兵分为四分,辎重为两道引,战锋等队亦为两道引。

  其第一分初发,辎重及战锋分为四道行,两行辎重在中心双引,战锋队并各在辎重外,左右夹双引。

  其第二分,战锋队与前面左右行战锋队相当,辎重队与前行辎重队相当。

  其第三、第四分,并准上。

  今约行列图之于右。

  凡军行,即逢贼,即抽第一分中两行辎重横列在内,为两重;其两行战锋队横列在外,两重,为阵。

  前面第二分中两行辎重即前进,居阵内,又偏直列为两重;其两行战锋队前进,居阵内,为两重,居右偏辎重外,为阵右面。

  其第三分战锋辎重,依第二分法转为阵左面。

  第四分战锋辎重依第一分法,转为阵后面。

  令四角相后,结成三阵,缓急遇贼即战,贼远则成阵而行。

  常令辎重并近前头战锋队,相去十步下一队,则战锋常裹辎重。

  若逢川陆平坦,用之尤便。

  要在前行队纵横相当,布列使匀也。

  其制具图于左。

  凡山路隘狭,布阵不得,须使部队密相连接,枪旗两边,弩弓居外,缓行即过(馀且出隘门)。

  凡盛夏行师,道中深草茂木,四望不绝者,亦约方阵而行。

  凡兵迎敌境,若过州县城镇,皆先使人守门,城中人无得辄出。

  凡入敌境,若船渡桥梁,先过重物试之,然后渡军。

  凡军入贼境,所经要路平陆,须遣人前行,探地审试。

  虑敌人先作方田阴坑,种苗于上,诱陷人马。

  凡暴寇来劫掠牛马货财,不可轻动。

  其初至气锐,犯之未必胜,候其去,则邀击之。

  凡骑军入贼境,惟战,其外余物不得负斤两之重。

  步军战具外,带物不得过十斤。

  禁喧凡兵体尚静恶喧,静则有序,喧则必乱。

  其军行在路,若要唤人,及进退止息,令每队取晓事者两人,一人执小绯旗子,于本队外,傍行,去队十步以为望;一人专听待唤。

  如去贼近,即递相暗报。

  欲令止息,即卧旗子,当队下即住。

  候见旗立,即速行。

  或要抽退,令旗子不住前招,当队回身速行。

  其大军首尾亦各差小校领主将处分,他人不得辄传声。

  度险凡军行,入山林翳会之地,防有伏兵,先须选し健三二百人,于险阻不防之地偷路过,把其出道。

  又选骁勇当道索搜,或自高山树杪使人远视。

  审无藏伏,分兵前后以为镇柘,然后遣辎重老小先渡,以步兵继进,其济水亦如之。

  凡遇坑穴阔三五丈,人马不可通,即令军中每人把一木橛子,及一束薪刍之类,遽传填之,方可渡。

  凡遇峭崖峻壁之阻,则以接梯倚其壁,选し健者,手执钩竿,身系二绳索,缘梯并勾木石而上。

  至不稳处,即系绳于木,垂两头至地,系横关为软梯,与众军攀缘,并续加绳索及缒人登之。

  出隘凡军行贼境,若逢山水窄隘,桥梁济渡,须防壅遏,自相躁践,及为敌人邀截,先令左右厢虞候各领第一队过,便于两边卓队排阵,以为防招。

  次第二队过,以次排立。

  第三队亦如之。

  余军亦准此。

  待末队过尽,即左右两厢对行引发。

  如非贼境,即军伍相连缓行。

  过渡,依常引发,仍置斥候远望如前法。

  赍粮夫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况深入敌境,飞挽不通,袭师及寇,益资拟备。

  虽云因粮于敌,亦虞清野以待。

  旧法:人持乾粮三斗,可用数旬。

  若班师在道,去境犹远,储贮乏绝,即须拣择羸瘦牛马应卒,以充军食,庶全人力,不至为贼困逼。

  旧法:米一石,取无谷者净淘炊熟,下浆水中壬水曝干,淘去尘,又蒸曝之。

  经十遍,可得二斗。

  每食取一大合,先以熟水浸之,待湿彻,然后煮食之。

  一人可五十日。

  盐三升,以水和入锅中,炭火烧之,即坚小不消。

  一人食可五十日,又宜夏月将行。

  粗布一尺,以一升酽醋浸,曝干,以醋尽为度。

  每食以方寸煮之,可食五十日。

  取小麦面,作蒸饼一枚,浸醋一升(或作丰),曝干,以醋尽为度。

  每食时,梧桐子大煮之,人可食五十日。

  豉三升,捣如膏,加盐五升,捻作饼子,曝干。

  每食如枣核大,以代酱菜。

  人可食五十日。

  米一升,人食可一日。

  牛一头,食之五十人日。

  马一匹,食之五十人,可一日。

  驴一头,食之三十人,可一日。

  如更急难,诸戎装用皮者,亦可煮食救饥。

  山行,即采松皮,每十斤与米五合煮之,令烂熟。

  半斤一人可食一日。

  每人将油麻半升,如渴,取三十粒含之,立止。

  亦可将乌梅、干酪行。

  每人将葫芦子、或竹筒皮、或受二升者,料前程之水,即盛行。

  马军,每人将干酪与马,恐马渴乏。

  近代边兵远行,则有麋饼、皱饭、袋、杂饼之类。

  麋饼,用麋末作饼,投沸汤和为饼,厚一分。

  候冷,切作棋子,曝干,收贮。

  如在营寨内,以汤沃而食之;如路行及战阵中,干食之,味美不渴。

  余于杂饼、皱饭、并制如常法,惟曝极干,令可齐持及久。

  斥堠听望凡军遣候吏,必择精明勇敢奇谋远虑者。

  令彼乡国之人引导而往,或刻兽足,即中路为却行之状;或上冠微禽,而隐伏丛薄之间。

  盖欲密声晦迹,惕人知觉,然后倾耳而听,专目而视,谛伺它物,以迎知敌人之情。

  故见水痕,则知敌济之早晚;观树动,则验寇来之驰骤;众草多障者,使我疑也;飞鸟不泊者,下有伏兵也;骇兽奔逃者,谋潜袭也(敌来之伏,余见察敌形门)。

  凡此之类,皆可察而预知之。

  必待逢敌之军,而后用其耳目,则不能及矣。

  若师行,斥堠多择高要之处察望四边,前探不得推后探以为锋,左矛不得望右矛以为固,是以军行军止,必先谨听候之法也。

  探旗军前及左右下道各十里之内,五人为一部,人持一白幡,一绛幡。

  见骑贼举绛幡,见步贼举白幡,转语后第二、第三部诸主者白之。

  贼百人已下,但举幡指;百人已上,举幡大呼,主者遣疾马往视。

  探马军行前后及左右肋上五里,著探马两骑,十里加两骑,十五里更加两骑,至三十用十二骑,前后为一道。

  其最远及以次远者,各等第拣壮马给与之,马弱则恐为贼所擒。

  若兵多,发引稍长,即肋上更量加一两道。

  其乘马人,每令遥相见,常接高行。

  各执一方面旗,无贼则卷,有贼则舒,以次递应至大军。

  大军见旗展,则知贼至,庶先贼来,足得择利便设机应变,迎前出战也。

  递铺凡军行,去营镇二百里以来,须置递铺以探报警急,务择要径,使往来疾速。

  平陆,别置健卒之人。

  水路,亦作飞艇。

  或五里,或十里一铺。

  从非寇来之方,亦须置之。

  烽火烽燧,军中之耳目,豫备之道,不可阙也。

  唐兵部有烽式,尤为详具。

  今之边塞所置,则颇为简略而易从。

  唐李筌所记法制,适与今同。

  今以唐式录为前,而今法次之,庶参考用焉。

  唐法:凡边城堠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

  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一数,要在烽烽相望。

  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

  凡掌烽火,置帅一人,副一人,每烽置烽子六人,并取谨信有家口者充。

  副帅往来检校,烽子五人分更刻望视,一人掌送符牒,并二年一代,代且须教新人通解,始得代去。

  如边境用兵时,更加卫兵五人,兼收烽城。

  无卫兵,则选乡丁武健者给仗充。

  置烽之法:每烽别有土筒四口,筒间火台四具,台上插橛,拟安火矩,各相去二十五步。

  如山险地狭,下及二十五步,但取应火分明,不须限远近。

  其烟筒各高一丈五尺,自半已下,四面各阔一丈二尺;向上,则渐锐狭。

  造筒,先泥里,后泥表,使不漏烟。

  筒上著无底瓦盆盖之,勿令烟出;下有鸟炉灶口,去地三尺,纵横各一尺五寸,着门开闭。

  其鸟炉灶门用木为骨,厚泥之,勿令火焰烧及。

  其烽筒之外,皆作深堑环绕。

  在锋贮备之物,要柴藁木材。

  每岁秋前,别采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枚烟之薪。

  及置麻蕴火钻狼粪之属,所委(于伪反)积(子赐反)处,亦掘堑环之,防野烧延燎近边者,亦量给弓弩。

  用烽火之法:应火炬长八尺,橛上火炬长五尺,并二尺围。

  干苇作薪,苇上用干草节缚,缚处周回插肥木。

  其次炬橛等,在烽每道当蓄一千(或作十)具以上,于舍下作架积贮,不得雨湿。

  其土筒里,常须预着羊粪郁心火使暖。

  凡应火土筒,若向东应,筒口西开;若向西应,筒口东开;南北准此。

  诸烽烟相应时,于土筒旁级上立开盆放烟,合盆灭烟。

  其烟看放时,若无事,尽一时;有事,尽一日。

  若昼放烟,至夜即放火,无事尽一夜。

  若夜放火,至天晓还续放烟,后烽放讫,前烽不应,烟尽一时,火尽一炬,即差脚力人走问探知。

  失堠或被贼掩捉,其脚力人问者即亦须防虑,且至烽侧遥听,如无消息,唤烽师姓名,若无人应接,先径过向前烽,依式放火。

  仍录被捉失堠之状,告所在州县勘当。

  凡白日放烟,夜放火,先须看筒里至实不错,然后相应时。

  将火炬就鸟炉灶口里焚熟成焰,即出为应。

  一炬火,一人应;二炬火,二人应;三炬火,三人应;四炬火,四人应。

  若应灭时,将应火炬插鸟炉灶口里,不得火焰出外。

  应灭讫,别捉五尺火炬,安着土台橛上。

  烟相应时,一炉筒烟,一人开闭;二筒烟,二人开闭;三筒烟,三人开闭;四筒烟,四人开闭。

  若昼日阴晦雾起,望烟不见,原放之所即差脚力人速告前锋;雾开之处,依式放烟。

  如有一烽承两道已上烽者,用骑一人,拟告州县发驿,报烽来之处。

  若烽与驿相连者,只差驿马。

  凡寇贼入境,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满五百人,放烽一炬;得蕃界事宜,及有烟尘,知欲南入,放烽两炬;若馀寇贼五百人以上,不满三千人,亦放两炬;蕃贼五百骑以上,不满千骑,审知南入,放烽三炬;若余贼寇三千骑以上,亦望三炬;若余蕃贼千人以上,不知头数,放烽四炬;若余寇贼一万人以上,亦放四炬。

  其放烽一炬者,至所管州县镇止;南炬以上者,并至京。

  先放烟火处州县镇即录状驰驿奏闻。

  若依式放烽至京讫,贼回者,放烽一炬报平安。

  凡放烽告贼者,三应三灭;报平安者,两应两灭。

  凡告贼锋起处,即须传告随近州镇县、城堡、村坊等人,令当处警固,不得浪行递牒。

  凡烽号隐密,不令人解者,惟烽帅、烽副自执,锋子亦不得知委。

  凡烽帅、烽副当番者,常须在烽台检视。

  若将家口,听于堑内安泊。

  烽子则昼分为五番,夜分持五更;昼候烟,夜望火。

  凡烟火,一昼夜须行二千里。

  今法(与李筌法同),明锋台于高山四望险绝处置。

  无山,亦于平地置,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

  常以三五为准:台高五尺,下阔三尺,上阔一尺。

  形图:上建圆屋覆之;屋底径阔一丈六尺,一面跳出三尺,以版为上覆下栈。

  屋上置突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并以石灰泥饰其表里。

  复置柴笼三所,流火绳三条,在台侧近。

  上下用屈膝梯,上讫,复收之。

  四壁开望贼孔,及安火筒,置水罂、干粮、麻蕴、火镇、蒿艾、狼粪、牛羊粪。

  每旦夜平安,举一火;闻警鼓,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笼柴。

  如每早夜平安火不来,则锋子为贼所捉。

  一烽六人,五人烽子,递知更漏,观望动静;一人烽帅,知文书符牒转递之事。

  行烽凡军马出行,拟停三五日,即须去军一二里以来权置烽。

  如有动静,举烽相报。

  其烽并于贼来要路,每二十里一烽,连接至军所。

  其游奕马骑,昼日游奕候视,至暮,即移十里外止宿,防贼徒暮间见烟火,掩袭烽人。

  其贼路左右,仍伏人宿止,以听贼徒。

  如觉贼来,即举烽递报军司。

  贼十骑已下,即举小炬火,前烽应讫,即灭火。

  若不及百骑至二百骑,即于一炬。

  若三百骑至四百骑,即放二炬。

  若五百骑至五千骑,即放三炬。

  准前应灭。

  前烽应讫,即赴军。

  若虑走不到军,即且抵山谷藏伏。

  既置烽,军内即须置一都烽,应接四山诸烽。

  其都烽如见烟火忽举,即报大总管某道烟火起,大总管当须戒严,收饮畜产,遣人斥探。

  军祭宋咸平四年,诏礼官详定于所征地之礼,付北面总管。

  其礼:除地为单,以祀黄帝轩辕氏,用羊豕代太牢。

  都总管为初献,余用旧仪。

  其牙神、纛神一少牢。

  其币:牙以白,纛以皂。

  用刚日,以漆器常馔祠之于单,统以青绳,覆以幄幕。

  (置军牙大纛位,方七寸,厚三分)。

  亦三献。

  衅鼓以一豕。

  祠官皆戎服,清斋一宿。

  旧法兼磔风师、祭雨师、祭马师,其荐献亦用牲牢、酒脯、香币如上仪,惟风师磔犬以为牲。

  祝文曰:维某年某月某日将帅具官称姓名某。

  以某物之奠,致祭于某神。

  凶党首难,干纪乱常,毒流生人,恶在不赦。

  受命徂征,恭行天讨,殄寇克敌,ム神是助。

  尚飨(一说祭毗沙门天王,有祠貌则就其祠,无祠则望北为位,设香灯、渍泉漫杨枝、乳粥、酥蜜饼食之属)。

  三军首路之日,则祭道路神以车犯较(祭礼:于城外之首路,封土为山形,蒲刍棘柏为神主,祭仪牲币皆准上)。

  祭军,以车轹之而过谓之犯较。

  军在道路,凡遇名山大川、百神祠庙,皆道官以酒脯祭告。

  军誓兵法曰:夏后氏誓众于军中,欲人先成其虑也。

  商人誓众于军门之外,欲人先意以待事也。

  周人将交刃而誓之,以致人意也。

  故书之所记,三代令王出兵伐罪,必立誓命之交,所以申饬有众,坚整士心,为战阵之首也。

  今之出师,凡将发及战,主帅当亲临士众,明布誓言,使在下无不闻者,感激众志,然后行也。

  大将某官,告尔三军将校士卒:整尔众,无谨其端,听予命令!今戎兵不宾,侵败王略,挠我边陲,害我穑事,毒流于庶民。

  皇帝受我斧钺,肃将天诛。

  尔尚一乃心力,锐乃戈矛,生歼大憝。

  有进死而荣,无退生而辱。

  用命有厚赏,不用命有显戮。

  勉哉,尔众!服勤王事,毋干与刑(此誓之大意也,主兵者临时为约以誓军)!

  定惑夫万众之聚,事变不一,起为哗乱,不可不虑。

  或士卒未信,下轻其上;或妖异数起,众情生畏。

  主将当修德改令,缮砺锋甲,勤诚誓众,以祗天诫。

  复择吉时,具牲牢盛馔,震鼓铎之音,以祭牙旗,精意虔请,以观祥应。

  若人马喜跃,旌旗皆前指高陵,金铎之音扬以清,な鼓之音宛以鸣,此得神灵之助,当示众以安其心;否则矫说善祥而布之于下,乃可定也。

  虽云任贤使能,则不占而事利;令明法审,则不筮而计成,然而智者以权佐政,古称有五助焉:一曰助谋,二曰助势,三曰助怯,四曰助疑,五曰助地。

  兵家之机,不可不察也(馀见故事假说安众门)。

  以上就是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658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