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宋朝崇文抑武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崇文抑武的原因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5-05 15:46 阅读

  宋朝崇文抑武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令朝廷没想到的是,这项任命遭到了其中三位的坚决否决,尤以范仲淹反应最大。

  关于宋朝崇文抑武的真实原因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达达搜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宋朝崇文抑武的真实原因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宋朝崇文抑武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宋朝崇文抑武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宋朝崇文抑武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庆历二年(1042年),宋仁宗为了向西夏前线传递中央重视武功、鼓舞士气的信心,特命一直在前线指挥的四位颇有名望的文臣改升武职。

  令朝廷没想到的是,这项任命遭到了其中三位的坚决否决,尤以范仲淹反应最大。

  他连上三道奏表,请求皇帝收回成命——他绝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武官。

  范仲淹的反应恰恰反映了宋朝一个不成文的国策崇文抑武。

  这项全国上下默认的国策,自宋太祖开始实施调整后,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而后虽然南宋朝廷对此有所反思,但整体依旧存在着崇文抑武的氛围。

  这项政策成为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后世史学家、学者、执政者、官僚们都在不断反思宋朝的这项国策。

  现代大众更是送给了宋朝弱宋这样的称号。

  宋朝那段历史我们如何从崇文抑武的角度进行解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陈峰,通过《武士的悲哀:崇文抑武与北宋兴亡》一书,将北宋的历史与这项国策的发展联合起来,在宋朝由兴到衰的过程中,讲述崇文抑武对社会各界及其后世产生的影响。

  宋以前经历的五代十国时期延续了唐重视武功的风气,国家四分五裂,文治荒废,读书人无法出仕,只得投靠兵戎。

  后汉时,朝中大将史弘肇曾宣称:安朝廷,定祸乱者,只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这一说法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写照,以武制武,以武博功名的社会,让人民苦不堪言。

  此书从宋太祖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说起,以一场戏剧化的夺权拉开了整个宋朝崇文抑武思想的大幕。

  宋太祖黄袍加身入主开封皇宫四个月后,驻防河东南部昭义军节度使便起兵造反,而后屯兵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也反了。

  除了公开反叛,暗中的阴谋夺权更是让人不得安稳,随时要提防叛乱、兵变、暗杀等等问题。

  依靠武人政变上台的宋太祖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宋太祖先解除了禁军中地位最高将领的军职,改任地方节度使。

  而后面对着亲信,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和张令铎四人的军职改任地方节度使。

  当然这看似戏剧的一幕,宋太祖准备了近四个月,为了保证一步到位必然是胡萝卜加大棒两手准备。

  同时兑现诺言以皇亲的待遇许他们富贵。

  借着杯酒释兵权的余威,宋太祖一方面将中央直属的禁军最高主将职位闲置起来,另一方调整禁军的比例结构,由两司变为三衙,削弱禁军的力量。

  使各衙互相制衡,且没有最高指挥,进一步增加朝廷对禁军的控制。

  对于困扰着中晚唐的藩镇割据势力,宋太祖通过调地方精兵入中央禁军,地方财政改革中央督运,打击地方节度使,明升暗降等操作使得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形成中央在军力、财力、民心等方面的绝对优势。

  在削弱军权的同时,宋太祖逐渐让文人掌管中央和地方管理权,并极力提高文人的社会地位,有意在朝内外培养崇文的风气。

  宋太祖带头扩修国子监和孔庙,并带领群臣拜谒供奉孔子,再度将儒学定为修身致仕之学。

  宋太祖极为重视科举制度,虽然在唐科举制度就成为官员选拔的标准,但是唐仍旧是贵族社会,科举制实际还是笼罩在贵族势力的阴影下,寒门学子无法靠此出人头地。

  到了宋朝,宋太祖扩大科举规模,扩大了录用文官的数量,并亲自主持殿试,仔细对中举学子询问、测试,如遇科考不公或徇私舞弊等情况,宋太祖绝不姑息,只有自己亲自测试过才准予放榜公示,在世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此后科举殿试成为常设,之后所有中举入仕的文臣都有了天子门生的荣誉称号,可想而知在整个社会中对于崇文之风的影响。

  宋太祖的治国方针和定国策略被他的后继者弟弟宋太宗全部继承,宋太宗很早就跟着宋太祖出入沙场,同样深知武人乱政的危害。

  在书中陈峰分析到,毕竟兄终弟及这样的继承方式,有违传统。

  所以,出于私心,宋太宗对于宋太祖的臣子们信任不足,从而产生强烈的猜忌心理。

  正是出于猜忌与不放心,宋太宗更是要严格遵循太祖的政令,向世人证明他是太祖思想独一无二的合法继承者,并且加大力度削弱武将和重用文官。

  对后世政治影响最大的将从中御,就是太宗朝深化抑制武将举措的重要产物。

  为了防止带兵将官擅自行动,皇帝在每次军事行动前,都要对将领作重要指示,给出排兵布阵必须依靠的阵型图,并且派出亲信任都监,监督武将的举动及有没有按照皇帝的命令行事。

  战场形势多变,依靠远程指挥必然有大问题。

  武人出身的宋太宗并非不知道这项制度的问题,为了抑制武将发挥文官的作用,也不得已而为之。

  北宋抗辽著名将领杨业的悲剧,就是由这样的制度所造成的,虽然宋太宗对于杨业的死感到悲恸,但依旧坚持令从御出的状态。

  如果在听话和能力中二选一,宋太宗无疑会选择听话的将领,哪怕是平庸之辈。

  从宋太宗这里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保守主义倾向,多疑、专权和保守的风格正是宋太宗的个人风格,而且也影响到后世子孙。

  基本上到了宋太宗一朝,风气已成,而后的皇帝遵循太祖太宗的政令,加大崇文抑武的风气。

  北宋的武将受到来自皇帝、文臣、舆论的层层压制,最终有志者不入行伍,军事人才凋零,将帅士兵越来越平庸,造就了如今所说的弱宋。

  《元史·世祖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宋朝灭亡后,忽必烈曾询问宋朝降将,你们为什么投降?降将回答:宋有强臣贾似道擅国柄,每优礼文士,而独轻武官。

  臣等久积不平,心离体解,所以望风而送款也。

  这是宋朝武将心中的怨,他们认为这股怨来自权臣贾似道。

  看了《武士的悲哀:崇文抑武与北宋兴亡》后,我们便清楚了这种怨是如何发展到这一步的。

  来源:北京日报

  以上就是宋朝崇文抑武的真实原因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达达搜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69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