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从军行七首其四该如何理解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6-25 04:41 阅读

  从军行七首其四该如何理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于从军行七首其四该如何理解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从军行七首其四该如何理解的这些相关资料:

从军行七首其四该如何理解

从军行七首其四该如何理解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唐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

  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 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

  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以上就是从军行七首其四该如何理解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49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