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独游西岩该怎样鉴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关于生查子独游西岩该怎样鉴赏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达达搜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生查子独游西岩该怎样鉴赏的这些相关资料:
生查子独游西岩该怎样鉴赏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宋代〕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译文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注释
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尊前集》注:双调。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
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怜:爱怜,喜欢。
岁晚:指寒冬腊月。
太寒生:比较寒冷。
生:语尾助词,无义。
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赏析
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
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
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
一笔两意,巧妙之极。
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
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
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
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
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
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
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
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
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
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
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
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
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
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
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
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这首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
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冬天,辛弃疾被诬陷罢官,此后他长期闲居在信州上饶城北带湖边上、西岩是上饶城南风景优美的地方。
这首《生查子》便是辛弃疾闲居游西岩的纪游之作。
以上就是生查子独游西岩该怎样鉴赏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达达搜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0273.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