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史达祖当时适值深秋遂作秋霁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刘克庄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5-05 19:51 阅读

  史达祖当时适值深秋遂作秋霁,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

  关于史达祖当时适值深秋遂作秋霁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达达搜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史达祖当时适值深秋遂作秋霁的这些相关资料:

史达祖当时适值深秋遂作秋霁

史达祖当时适值深秋遂作秋霁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

  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

  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

  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

  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

  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

  今传有《梅溪词》。

  存词112首。

  那么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史达祖的《秋霁》,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

  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

  故园信息。

  爱渠入眼南山碧。

  念上国。

  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

  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

  露蛩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

  年少俊游浑断得。

  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鉴赏】:

  词人是开禧三年(1207)被黥面流放到江汉一带的。

  当时开禧北伐失败,史弥远政变,太师韩侂胄遇害身死,他被牵连下狱,家产也被抄没。

  写作此词时他被贬已有几年时间,怀归思乡之情日益强烈,适值深秋,又逢送别友人,故孤独惆怅之情一寄于词。

  词以写景导入。

  江水苍苍三句是愁人眼中的秋色。

  江水浩渺而苍茫,秋天江潮常是最为壮观的,但在流放异乡的词人看来,江水仿佛离人之泪,纵使秋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

  倦柳愁荷更是情景交融。

  秋霜以后,柳叶行将败落,已不是春夏时节的青翠欲滴,荷叶几个月来辛勤扶持着娇艳的荷花,这时花落叶老,往日的郁郁葱葱已不复存在,以至只留下听秋雨的残荷(别本愁即作残)。

  而这江、这柳、这荷,都感受到秋天的袭来。

  废阁、古帘与下文清灯冷屋都是写词人居所的。

  阁已废,却还住人;帘已古,却还挂着,可见词人生活的清贫。

  雁程最嫌风力句,雁程,指雁之行程。

  嫌,即怕。

  雁飞最怕风大,逆风飞翔,吃力而难停歇,自然也就不能捎来故园信息。

  史达祖原籍是北宋故都汴梁,但他生于高宗绍兴末年,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南宋都城临安度过的,其亲友也大都在那里。

  这里的故园,应指其西湖边葛岭一带的家园。

  爱渠入眼南山碧一句是忆旧。

  渠,即它。

  南山在临安是实有的,大旗山北有一座高四十余丈的山即名南山,山上有杜牧墓。

  西湖周围尚有南屏山、南高峰,皆可谓之南山,但这里当是泛指居所南面的群山。

  词人身处贬所,故格外留恋过去临安的家居生活。

  一爱字,一碧字,与上文贬所景象之感情色彩成了鲜明对照。

  念上国一句,明白道出所念乃是京都。

  词人尽管身遭不幸,而忠君爱国之心并未改变。

  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一句,乃反躬自问,这江汉未归之客实指词人自己。

  江汉指长江、汉水间的地域。

  如杜甫在江陵(今属湖北)作诗自称江汉思归客,即指旅居在江、汉之间。

  此词的江汉未归客字面亦当本于杜诗。

  脍鲈用晋人张翰的典故。

  张翰任齐王冏之东曹椽,因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命驾归。

  作者以张翰自诩,但却不能如张翰之全身远祸。

  宋代官员得罪流放远州,轻者送某州居住,稍重曰安置,又重曰编管,皆指定居住地,受地方官约束,不得自由行动。

  况且他是鲸面流放,身不由己,有家难归,并非留恋爵禄。

  词写至此,词情更为抑郁,便由伤秋怀乡转而感伤不幸身世。

  过片句以还又二字作过渡,更进一层。

  苍苍江水,倦柳愁荷,已使江汉未归之客黯然神伤,又值岁晚,况是瘦骨临风,夜闻秋声,故倍增孤寂之感。

  岁晚,犹岁暮。

  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以后,一年过去大半,仿佛日之黄昏,无怪乎杜甫《秋兴》诗中一卧沧江惊岁晚即谓深秋为岁晚。

  瘦骨二字道出词人贬中体貌枯槁,精神憔悴。

  夜闻二句写客中的所闻所感。

  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而称秋声。

  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暮志铭》谓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乃西风吹动树木所发。

  岑寂,为冷清、寂寞之意。

  词人孤身羁旅,对萧瑟之秋风,萌发寂寥之情。

  此情既是触景而生,也是贬谪中的爱国志士无往而不在的身世之感的真实流露。

  词人一心报效祖国,他曾每为神州未复(《龙吟曲》)而忧心忡忡,也曾幻想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满江红》),更希望有一天能办一襟风月看昇平,吟春色(《满江红》)。

  但他寄予厚望的开禧北伐失败了,主战者的头颅成了向敌人讨好的贡品,当时的形势诚如王夫之《宋论》指出的:侂胄诛,兵已罢,宋日以坐敝而讫于亡。

  国事一日不如一日,有着报国之心的词人不能无动于衷。

  但眼前的现实却如此冷酷:露蛩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

  蛩即蟋蟀,秋露降下,蟋蟀悲鸣,仅有冷屋中的一盏孤灯与词人相伴,只能以翻书来打发这漫漫长夜。

  屋是冷的,阁是破的,词人的心也是碎的。

  他忧国伤时,故愁得鬓发都白了。

  曾几何时,嘉泰元年(1201)张镃为他的词集作序时还称他郁然而秀整,且须发未白,时间过去不多几年,他竟然已瘦骨临风、鬓毛白。

  其实他这时还不到五十岁,却已早衰。

  他早年也曾到过江汉一带,当时正值青春年少,与好友们相约嬉游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犹如昨日。

  可是今天贬谪故地,却是万般无奈,惊魂不定。

  史弥远政变的刀光剑影仿佛还在词人眼前晃动。

  继韩侂胄遇害后,丞相陈自强也被贬死雷州,北伐主帅苏师旦被处斩于韶州。

  史弥远虽对外只会腆颜事敌,但对政敌的迫害却从不手软。

  这时,史达祖在贬所会不会受到新的迫害只有天才知晓,但这种威胁是无时不在的。

  他既无辛弃疾那样的雄才大略,性格上也缺少稼轩的英雄气慨,在这首词中也不难看出。

  苒苒二字乃柔弱之意,苒苒魂惊,正透出他性格上软弱的一面。

  故当其客中送客之际,只能一洒志士之泪,却无一壮语赠别,连牢骚也不敢发。

  后结二句,为送别寄远之辞。

  南浦指南面的水边。

  《离骚》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又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里借南浦而点出送别之意。

  烟驿,指词人之居所,与前文之废阁、冷屋同义。

  剪梅乃寄远常用之典。

  据《荆州记》载,陆凯、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因无所有而折梅寄远已属可叹,何况词人身处贬所,寄远之际更多一番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情。

  词即在这哀怨之中结束了,更显得一往情深。

  这首《秋霁》词,是史达祖被贬江汉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嘉定五年(1212年)前深秋时节。

  词以伤秋怀归为题材,艺术地展示了他贬谪时期的孤寂生活,抒发了落难志士仁人的痛苦心情。

  从这首词的艺术表现手法看,也是颇具特色的。

  词人身遭不幸,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郁积于胸,不可不言而又不可明言,故形成了一种沉郁苍凉的风格和回环往复、虚实相间的抒情结构。

  词人深沉哀怨之情是历历可感的。

  雁程最嫌风力、无奈苒苒魂惊等语,都写得沉郁深挚,颇为感人。

  梅溪词受清真影响,在章法结构上常常通过种种回忆、想象、联想等手法,前后左右,回环吞吐地描摹出他所要表达的东西,看到的和想到的融于一篇。

  这一特点,在他被贬流放后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首词正是如此。

  词中之江水、柳、荷、废阁、古帘、清灯冷屋,都是实景,而受渠入眼南山碧,年少俊游浑断得则是回忆与想象,全词以伤秋怀归贯穿全篇,虚虚实实,欲言又止,摇曳生姿,朦胧而不晦涩,这就比直抒胸臆更感人肺腑、耐人寻味。

  含蓄蕴藉是沉郁风格的又一表现。

  陈匪石《宋词举》评露蛩悲三句说:寥寥十四字,可抵一篇《秋声赋》读。

  俞陛云《宋词选释》谓:废阁古帘,写景极苍凉之思。

  结尾数句,既点明是送别友人,又将未了之情引起读者遐想,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显得含意隽永,余音不绝。

  清人对此词非常推崇,推它为《梅溪词》的杰作,显然是有见地的。

  以上就是史达祖当时适值深秋遂作秋霁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达达搜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69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