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9-15 12:05 阅读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关于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苏轼 〔宋代〕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译文

  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

  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

  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别后的伤悲。

  谁让我偏偏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你,并与你成为朋友,这才酿成了今日分别这样一场烦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冬。

  当时苏轼与秦观会面,而后在秦淮河上临别对饮。

  此词便是词人与秦观饮别后的有感之作。

  赏析

  此词的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

  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

  临流帐饮,惜别依依。

  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

  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

  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

  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

  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

  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

  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

  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此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

  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

  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

  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

  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

  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

  是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

  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

  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

  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

  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

  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

  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

  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

  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

  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以上就是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797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