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下篇):屏纨绔稳步试云程," 才见他拿下烟袋来,从牙缝儿里急唾一口唾沫来,然后说道:" 不在那个,我明儿有差。
关于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下篇):屏纨绔稳步试云程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下篇):屏纨绔稳步试云程的这些相关资料: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下篇):屏纨绔稳步试云程
清朝文学家文康创作的《儿女英雄传》主要描写了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一桩公案,书中的主人公十三妹,其父亲遭朝廷大员纪献唐杀害,十三妹无处申冤,浪迹天涯,学得一身武艺,欲报血海深仇。
今天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第三十四回(下篇)的全部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又说:" 放心哪,不吃你哟。
" 才见他拿下烟袋来,从牙缝儿里急唾一口唾沫来,然后说道:" 不在那个,我明儿有差。
" 这个又问:" 说不是三四该着吗?" 他又道:" 我其实不去帮这趟差使,倒误不了。
我们那个新章京来的噶,你有本事给他搁下;他在上头,就把你干下来了。
" 公子听了这话,一个字不懂,往前抢了几步。
又见还有二位在那里敬鼻烟儿,一个接在手里,且不闻,只把那个竹筒儿的瓷鼻烟壶儿拿着翻来复去,看了半天,说:" 这是独钓寒江啊,可惜是个右钓的,没行;要是左钓的,就值钱咧!" 说着,把那鼻烟儿,磕了一手心,用两个指头捏着,抹了两鼻翅儿;不防一个不留神,误打误撞,真个吸进鼻子一点儿去,他就接连不断打了无数个嚏喷,闹得涕泪交流。
那个看了,哈哈大笑,说:" 算了罢,这东西要呛了肺,没地方儿贴膏药。
" 他才连忙把鼻烟壶儿还了那个,还道:" 嗬!好霸道家伙,只管保是一百一包的。
" 公子听了这套,更茫然不解。
看了看前面的人,一个个搜过去,轮到自己,恰好走到个干瘪黄瘦的老头儿面前。
公子一看,只见他一张迂缓面孔,一付孱弱形躯,身上穿两件边幅不整的衣服,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翎已经虫蛀得剩了光杆儿了。
一个人垂首低眉的坐在那里,也没人理他。
公子因见前面的人都是解了衣裳搜,才待放下考篮,勿听那老头儿说道:" 罢了,不必解衣裳了。
这道门的搜检,不过是奉行功令的一桩事。
到了贡院门还得搜检一次呢!
一定是这等处处的苛求起来,殊非朝廷养士求贤之意,趁着人松动,顺着走罢。
" 公子应了一声,连忙就走,心下暗道:" 怎的这位侍卫的话,我听着又俨然会懂呢?这人莫非是个楚才晋用,从那里换了遍班回来的罢。
我只愁他这个样子,怎生和方才那班鸢肩火色的矫矫虎臣会弄得到一处;他要竟弄得到一处,这人也就算个遭劫在数的了。
" 一路想着,进了那座内砖门,不曾到得贡院门跟前,便见罩棚底下那班伺候搜检的提督衙门番役,顺天府五城青衣,都揎拳掳袖的在那里搜检。
被搜检的那些士子,也有解开衣裳,敞露胸怀的,也有被那班下役伸手到满身上混掏的。
及至搜完了,又不容人收拾妥当,他就提着那条卖估衣的嗓子,高喊一声:" 搜过!" 便催快走。
那班士子一个个掩着衣襟,挽着搭包,背上行李,挎上考篮,那只手还得攥上那根照人签,再加上烟荷包烟袋,这才迈着那大高的门槛儿进去。
看着实在受累之至,公子有些心怯。
不一时搜到挨近前面的那个人,却又是七十余岁,老不歇心的一位老者,才走上去,便有旁边站的一个戴白顶儿蓝翎儿,生得凹抠眼,蒜头鼻子,白脸黄须,象个回回模样的人,先喝了声:" 站住。
搁下筐子,把衣裳解开。
" 早听得东边座上那位大人说道:" 你当差只顾当差,何用这等大呼小叫的,太不懂官事了。
" 把个番子吓得不敢作声,大家虚应故事一番,那老者便受了无限功德。
公子探头向上望了望,原来不是别人,正是乌克斋,因不好上前招呼,只低了头。
乌克斋看见了他,倒欠了欠身让道:" 别耽搁了,就随着进去罢。
" 公子进了贡院门,见对面就是领卷子的所在。
他此时才进门来,那一身家伙,已经压得满头大汗,正想找个地方歇歇,再上去领卷子。
看了看,那梅问羹还在那里候着,又有乌大爷的兄弟托诚村并两三个少年,都在墙脚下把考篮聚在一处,坐在上面闲谈。
他也凑了大家去,把考篮放下。
梅公子先和他说道:" 我方才悔不听你的话,只管进来,这半天卷子依然不得到手,竟没奈他何;不信你跟我看看去。
" 说着拉了公子,挤到放卷子的那个杉桩圈子跟前。
只见一班旗下子弟,这个要先领,那个又要替领,吵成一片。
上面坐的那位须发苍白的都老爷,却只带着个眼镜儿,拿着枝红笔,按着那册子点一名,叫一人,放一本,任着吵得暗地昏天,他只我行我法。
正在吵不清,内中有个十七八岁的少爷,穿一件土黄布主腰儿,套一件青哦噔绸马褂子,褡包系在马褂子上头,挽着大壮的辫子,骑在那杉桩上,拿手里那根照入签,把那御史的帽子敲得拍拍的山响,嘴里还叫他:" 都老爷!你把我那本儿,先给我找出来呢!" 那御史便是十年读书,十年养气,也耐不住了;只见他放下笔,摘下眼镜来问道:" 你是那旗的秀才,名字叫作甚么?" 他道:" 我不是秀才,我们太爷今年才给我捐的监。
我叫绷僧额。
我们太爷是世袭呵达哈哈番,九王爷新保的梅楞章京。
我是官卷,你瞧罢!管保那卷面子上都有。
" 那御史果然觑着双近视眼,给他查出来,看了看,便拿在手里,和他道:" 你的卷子却有了。
国家明经取士,是何等大典;况且士先器识,怎的这等不循礼法,难道你家里竟没有一些子家教的不成?你这本卷子,你现不必领了,我要扣下指名参办的。
" 这场吵,真吵到都老爷把个看家本事拿出来了,大家才得安静。
那御史是依然按名散卷,叫到那个绷僧额,大家又替他作好作歹的说着,都老爷才把卷子给他。
还说道:" 我这却是看诸位年兄分上。
只是看你这等恶少年,领这本卷子去,也未必作得出文字。
" 那位少爷话也收了,接过卷子来,倒给人家斯文扫地的请了个安。
公子在旁看了叹息一声,便和托二爷说道:" 诚村,看这光景,你我益发该三复古人' 乐有贤父兄也' 的这句书了。
" 一时他几个也领了卷。
彼此看了看,竟没有一个同号的,各备的收在卷袋里,拿上考具,进了两层贡院门,交了签。
只见两旁公案边,坐着许多钦派嵇查按签换卷的大臣。
却好安公子那位拜从看文章的老师吴侍郎,也派了这差使。
见公子进来,便问道:" 进来了,是那个字号?" 那时候正值顺天府派来的那一群佐杂官儿要当好差使,不住的来往的喊道:" 老爷,东边的归东边,西边的归西边。
" 喊得公子急切里听不出老师问的这句话来。
那大人便点首把他叫到案前,问了一遍。
他才答道:" 成字陆号。
" 吴大人回头指道:" 这号在东边极北呢!" 只这一回头,适逢其会,看见他的跟班毕政在身后站着。
原来贡院以内,带不进跟班的家人去,都是跟班的老爷跟着;这位老爷的官名,叫作答哈苏。
吴大人便向他道:" 答老爷,奉托你罢,把我这学生送进栅栏去。
" 那位答老爷见本大人在人众子里,派了他这样一件切近差使;一想看这机会,今年京察,大有可望。
又见安公子是个旗人,一时气谊相感,便也动了个惠顾同乡的意思。
欣然答应了一声,便接过公子的考具,送出东棚栏,又说道:" 大兄弟你瞧,起脚底下到北边儿,不差怎么一里多地呢!我瞧你了不了,这儿现成的水火夫,咱们破两钱儿,雇个人就行了。
" 一面说着,招手从那边叫了个人夫来,一面就把腿一抬,又把手往衣襟底下一绰,摸着裤带上那个钱褡儿,掏出一把钱来,要给那个人。
公子忙拦道:" 不劳破费,这考篮里有钱,等我取出来。
" 他便一手拦着公子的胳膊,说道:" 好兄弟咧,咱们八旗,那不是骨肉?没讲究。
" 说着,早把他手里那把钱递给那人。
公子没法,只得谢过了他,便把考具一切,都交那个人拿上。
安公子此时卸下那身累赘来,觉得周身好不松快,便同了那人追逐自在的迤逦向北而来。
一路上留心看那座贡院时,但见龙门绰楔,棘院深沉,东西的号舍万瓦毗连,夜静时两道文光冲北斗;中央的危楼千寻高耸,晓来时一轮羲驭涌车隅。
正面便是那座气象森严、无偏无倚的公堂。
这个所在,自选举变为制艺以来,也不知牢笼了几许英雄,也不知造就成若干人物。
那时正是秋风初动,耳轮中但听得明远楼上,四个高挑的那四面朱红队、月蓝旗儿,被风吹得旗角招摇,向半天拍喇喇作响;青天白日,便象有鬼神呵护一般。
无怪世上那些有文无行,问心不过的,等闲不得进来;便是功名念热,勉强一来,也是空负八斗才名,枉吃一场辛苦。
安公子正在走过无数的号舍,只见一所号舍,门外山墙,白石炭土,大书"成字号" 三个大字。
早有本号的号军,从那个矮栅栏上头,伸手把那人扛着的考具接过去。
那人去了,公子还等着给他开栅栏儿进号呢!那知那栅栏是钉在墙上的,不曾封号以前,出入的人只准抽开当中那根木头,钻出钻入;公子也只得低头弯腰的钻进号筒子去。
看了看南是墙面、北作栖身那个院落,南北相去,多也不过三尺;东西下里,排列得蜂房一般,倒有百十间号舍。
那号舍,立起来,直不得腰;卧下去,伸不开腿。
吃喝拉撒睡,纸墨金砚灯,都在这块地方。
假如不是这地方出产举人进士这两桩宝货,大约天下读书人,那个也不肯无端的万水千山跑来,尝恁般滋味。
公子当下歇息片刻,一样的也把那号帷号帘钉起来,号板支起来,衣帽铺盖、碗盏家具、吃食柴炭一切归着起来。
这桩事本不是一个人干得来的,更加他又是奶娘丫鬟服侍惯了,不能一个人干事的人,弄是弄的不妥当,只将就鼓捣了会子就算结了。
幸喜伺候那几问号的老号军,是个久惯当过这差使的,见公子是个大家势派的人,一进来就把例赏号军的饽饽钱赏了不算外,余外又给了个五钱重的小银锞儿,乐得他不住问茶问水的殷勤。
这个当儿,这号进来的人就多了,也有抢号板的,也有乱座次的,还有诸事不作,找人去的,人来找的。
甚至有聚在一处乱吃的,酣饮的。
便是那极安静的,也脱不了旗人的习气,喊两句高腔。
不就对面墙上,贴几个灯虎儿,等人来打。
公子看了这班人,心中纳闷,只说:" 我倒不解,他们是干功名来了,是玩儿来了?" 他只一个人静坐在那小窝儿里,凝神养气。
看看午后,堂上的监临大人,见近堂这几路旗号的爷们出来进去,登明远楼,跑小西天,闹得实在不象了,早同查号的御史查号,封了号口栅栏。
这一封号,虽是几根柳木片门户,一张红纸的封条,法令所在,也同画地为牢,再没人敢任意行动。
公子见跟前来往的人都已静了些,才把他窗下的揣摩本,心里默诵了一遍,叫号军弄热了饭,就熟菜吃了。
才点灯,便放下号帘子,靠了包袱待睡。
可奈墙外是梆锣聒噪,堂上是人语喧哗,再也莫想睡得稳,良久才睡熟。
一时各号的人也都睡了,准备明日鏖战。
那号军也偷空儿栖在那个屎号跟前坐着打盹儿。
内中那个老号军睡到三更过后,钻出来去出小恭,完了事才回头,只见远远的象那第六号的房檐上,挂着碗来大的盏红灯。
那老号军吃了一惊,说道:" 这位老爷是不曾进过场的,守着那油纸号帘,点上盏灯;一时睡着了,刮起风来,可是玩得。
" 连忙跑过来,想要叫醒了他;不想走到跟前,却早巳不见了那盏灯。
他揉了揉眼睛道:" 莫不是我睡得愣愣眼花了。
" 恰好这个当儿,公子一觉睡醒,一睁眼见屋里漆黑,又转了向儿了,模模糊糊的叫了声:" 花铃儿,你看灯都待好灭了,也不起来拨拨。
" 那老号军便打了个岔说:" 老爷,你老放心睡罢,没灯啊,是我的眼花了。
" 公子又不曾留心他说的所以然,只想误呼作小婢,倒来个老军,不觉自己失笑,不好再提。
便和他要了个火,点上灯,看了看墙上挂的那个表,已经丑正了,便要水擦了擦脸,又叫那号军熬了粥。
公子才待收拾完毕,号口边值号的委员,早巳喊接题纸。
少时,那号军便代他送了一张来。
连忙灯下一看,只见当朝圣人出的是三个富丽堂皇的题目,想着自然要取几篇笔歌墨舞的文章,且喜正合自己的笔路。
看那诗题,又是窗下作过的,便是第一第三文题,也象作过,静想了想,大势也都还记得起,暗喜这可就省事多了。
忽又一转念道:" 不是这等,古人师友之间,还要请试他题,岂有钦命题目,我自己才试云程便这等欺心,把窗课来塞责的理?父亲看了先要不喜。
" 不可徒乱人意,不如把它丢开,另作才是。
" 随把题目折起,便伸手提笔,起起草来。
才得辰刻,头篇文章和那首诗,早巳告成。
便催着号军,给煮好了饭,胡乱吃了一碗。
天生的世家公子哥儿,拿些甜饽饽解饿,又吃了些杏仁干、粮油糕之类,也就饱了。
便把第二三篇作起来,只在日偏西些都得了。
自己又加意改抹了一遍,十分得意。
看了看天气尚早,便吃过晚饭,写起卷子来。
他的那笔小楷,又写得飞快,不曾继烛,添注涂改,点句勾股,都已完毕,连草都补齐了。
点起灯来,早已又低低的吟哦了一遍,随即把卷子收好,把稿子也掖在卷袋内。
公子闲暇无事,取出白枣儿、桂元肉、炒糖果脯这些零星东西,大嚼一阵;剩下的吃食,都给了号军,就靠着那包袱,歇到次日天明。
那个老号军便帮他来把东西归着清楚,交领卷签,赶早排便出了场。
公子到贡院头门,早见他岳丈张老先生、程师爷以至华忠诸人,直挤到龙门槛边等他,一时见公子恁早出来,都不胜欢喜。
程师爷先问了声:" 得意吗?" 公子忙回道:" 还算妥当。
" 张老早把考篮包袱接过去,递给众家丁。
一行人簇拥出了外砖门,程师爷便和他同车,要文稿看。
因说道:" 头三两个题目,你都作过?" 他道:" 便是诗也作过,却都不曾用那窗稿。
" 因从卷袋里把那草稿取出来。
程师爷一面看,一面用脑袋圈圈儿,便道:" 只这前八行,便有个发皇气象。
恭喜恭喜!" 把诗看完,说道:"诗也不沾不脱,攀桂大有可望。
" 一时回到宅里,公子不及别事,便叫叶通取了个小红封套,把文稿封好;又亲自写了个给父母请安的安帖,封起来,打发戴勤飞马立刻给父亲送去。
恰好戴勤走后,安老夫妻早打发晋升来接场。
舅太太叫赶露儿送来了吃食,二位奶奶给包了添换的衣服。
公子也问了父母的起居,晋升一一回答。
又说:" 老爷还说,爷得晌午后出来,吩咐奴才天晚了索性等明日送了爷进二场,再把文章稿子带回去,谁知爷已经老早的出来,倒先打发人请安去了。
" 公子道:" 戴勤大约今日也不得回来,依然遵着老爷的话,明日回去罢。
" 说着,便有几家亲友来看,都说道:" 不好久谈,请歇息罢。
" 兴辞而去。
公子吃得一饱,撒和了撒和,便倒头大睡,养精蓄锐,准备进二三场。
安老爷急于要看看儿子头场的文章有望无望,又愁他出来得晚,晋升今日断赶不回来,只落得负着双手,满院里一趟一趟的转圈儿。
正在走着,见戴勤来了,忙问道:" 你回来作什么?" 戴勤请了安,又替公子请了安,忙回明缘由。
安老爷一面进屋子,一面拆那封套,便坐下伏案细看那诗文草稿。
安太太只尽着问戴勤说:" 你瞧大爷那光景,还没受累呀?没着凉啊?" 戴勤回道:" 奴才看很好,出来是红光满面的,程师爷说准中。
" 金、玉姐妹听了,也自放心。
这个当儿,太太见老爷看完文章,只默默不语,不禁问道:" 老爷看着怎么样?" 原来安老爷看得公子的文章,作得精湛饱满,诗亦清新,却也欢喜;只愁他才气过于发里,不合那两位方公的式,所以心中犹疑。
见太太一问,正待说明缘由,一想她娘儿们自然同我一般的期望,此时说出这话,倒添她们一桩心事,便道:" 难为他!中是竟中得去了,只看命罢。
" 太太同两个媳妇听了,便欢喜起来。
戴勤退出房门去,两个妈妈又在廊檐底下截住他问长问短。
那个长姐儿赶出赶进的听了个够,她倒说道:" 人家老爷和师老爷都说大爷中定了,还用你们老姐儿俩絮叨。
" 那日已是八月初十日,中秋节近,接着忙了几天节事。
到了十五晚上,老夫妻正当多了两个媳妇庆赏团圆,偏儿子又不在膝下,但是天下事事求全,何所乐呢?待月上时,安太太便高高兴兴领着两个媳妇圆了月,把西瓜月饼等类,分赏大家,又随意给老爷备了些果酒。
因舅太太、张亲家太太没处可过团圆节,便另备一席,请过来要自己随着。
舅太太是再三不肯,说:" 今日团圆节,断没你二位不一席坐的;我陪着亲家太太,叫她们小姐俩两席张罗,岂不好?" 安太太见说得有理,便也依允。
只是安老爷赴了这等酒场儿,坐下实在无可与谈。
恰好那夜后半夜月食,舅太太问起这个道理来,可就开了老爷的天文门了。
才待讲起,张太太说:" 我懂的,那是天狗吃了。
我们那地方,只要庙里打一阵钟,它吓得就吐出来了。
" 安老爷不禁大笑道:" 岂其然哉?这日月食的道理,由于日运行最高,居九天第三重;月运行最低,居九天第八重。
日行得疾,每日行周,只欠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一的一度;月行得迟,不及日行十三度有余度。
日月行得不能画一,此所以朝日东升,新月西见之原由也。
日有光月无光,月恒借日之光以为光,所以合朔则哉生明,既望则能生魄,此是上弦下弦之明验也。
日月行走,既互有迟疾,运行度又各有高下,行得迟疾高低,上下相值,日光在天,为月魄所掩,便有日食之象;日光绕地,为地球所隔,便有月食之象。
乍掩乍隔则初食,半掩半隔则食既,全掩全隔则食甚,彼此相错,则生光而复圆,非天狗之为也。
" 舅太太说:" 我记不得这么些累赘呀!我只纳闷儿,人家钦天监,那些西洋人,他怎么就会算得出来呢?" 安老爷道:" 何必西洋人,古之人皆然;苟得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 说着,便要讲那分至岁差积闰的道理。
舅太太万不想到,问了一句话就招了姑老爷这许多考据,听着不禁要笑。
便道:" 我不听那些了。
我只问姑老爷一件事,咱们这供月儿,那月光马儿旁边儿,怎么供着对鸡冠子花儿,又供两枝子藕哇?" 安老爷竟不曾考据到此,一时答不出来。
舅太太道:" 姑老爷爷敢则也有不知道的,听我告诉你。
那对鸡冠花儿,算是月亮里的婆娑树;那两枝于白花藕,是兔儿爷的剔牙杖儿。
" 恰好安老爷吃了一个嘎嘎枣儿,被那个枣儿皮子塞住牙缝儿,拿了根牙签儿在那里剔来剔去,正剔不出来,一时把安太太婆媳笑个不住。
舅太太还只管问道:" 姑老爷知道这是那书上的?" 问得个安老爷没好意思,只得笑道:" 此所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了。
" 大家谈到将近二更散席。
金、玉姐妹两个,定要请舅太太、张太太到东院里等着看月色。
舅太太道:" 不早了,大家歇歇儿,明日还得早些起来,预备接场呢!" 大家散后,她二人也就回房。
到那轮皓月复圆了,又携手并肩,借着门儿望了回月。
见那素彩清辉,益发皎洁圆满,须臾一层层现出五色月华来。
她二人赏够多时,方才就寝,准备明日给公子接场,补庆中秋。
这正是:未向风云占聚会,先看人月庆双圆。
安公子出场后又有个甚的情由?下回书交代。
以上就是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下篇):屏纨绔稳步试云程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6788.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