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的作者是谁,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关于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的作者是谁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的作者是谁的这些相关资料: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的作者是谁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宋代〕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丰三年(1081)七月。
苏轼黄州《与朱康叔书》说,章质夫求琵琶歌词,不敢不寄呈,时朱康叔任鄂州(州治在今武昌)太守。
元丰四年四月,章质夫为荆湖北路(治所在江陵)提点刑狱,离黄州不远,有书信往来。
但此词在寄呈《次咏章质夫〈杨花词〉》及《七夕》之后。
赏析
苏轼通过联想,在上阙运用以形象描写不同风格的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在下阙则对比音乐本身,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之对比,二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的对比,添之以自己的感慨,使整首诗具备与原作不同的艺术韵味。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一对青年男女在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亲昵地私语 ,谈爱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
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轻柔而又哀怨。
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战士在鼓声下驰骋沙场,无人可挡。
结尾的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给人缥渺幽远之感,。
"回首暮云远",让人联想起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之将士,也与上文中轩昂勇士相联系,将独立的音乐片段串起来。
白云浮动,柳絮漂浮,若有若无,忽远忽近,难以捉摸,却逗人情思。
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与啁哳之声相伴,唯独彩凤不鸣。
这里写以凤凰不鸣,起到"留白"的特殊效果,也点出了深刻哲理:真正内涵的,从不在言语上夺人眼球。
之后琴声在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象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
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
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
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
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 ,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
推手从归去描写的是琴师奏完将琴推开的动作,也在其中暗示这诗人心中归隐的情怀。
无泪与君倾,表现出诗人此时肠中之郁结,比起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不堪较之,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虽然无落泪,但是更加表现出心情的郁结。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
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
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
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苏轼这首词的隐括,即把韩愈的诗文《听颖师弹琴》剪裁改曲词,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绘,但又在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以上就是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的作者是谁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8416.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