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为什么要抑势家,科举作为选拔官员的工具,是维系政权的基石之一。
关于宋代科举为什么要抑势家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达达搜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宋代科举为什么要抑势家的这些相关资料:
宋代科举为什么要抑势家
宋代科举为什么要抑势家,拔寒士?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1.维持政权稳定
科举在宋廷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科举作为选拔官员的工具,是维系政权的基石之一。
为了政权的稳固,宋廷需要通过科举选出有能力的人才。
然而,如何保证科举能够筛选出优秀的人才?这涉及唐宋对人才看法的转变。
唐代统治者认为由于家世熏陶,世家子弟相较于寒士政治能力更为优秀;而宋代统治者认为,寒士深知民间疾苦,其能力要远优于势家子弟。
唐代重视官员处理政务的能力,侧重士大夫处理政务的官的角色,而宋代则倾向于官员的道德品质,看重士大夫爱民如子的儒的身份。
唐代认为,官宦子弟多人才,而宋代则偏向于平民子弟多人才,唐宋的时代变迁下形成了对人才认知潜移默化的转变,也让科举选拔人才的方向发生转变。
人才观念的转变促使宋廷在科举当中有意地优待寒士,而寒士只能依赖科举获取前途,这也令宋廷极为重视科举。
科举已经被视为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而专为势家子弟入仕的荫补制度却在有宋一朝被视为冗滥。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宋真宗曾下诏要求在科举考试中对考生严加考察,导致参加贡举的考生少于往年,于是明言:外郡官吏未体朕意耶?比者诏命累下,但戒其徇私尔。
若能精择寒畯,虽多何害?
可见,科举中优待寒士,正是要保证尽可能地吸收人才,从而巩固政权。
科举当中的不法行为极易造成势家子弟占据科名的结果,这些作弊行为无疑会激起士人的不平之心。
如果这种不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处理,更会引起骚乱。
有冒籍者被发现,导致场屋喧闹,蹂践几死者数人,激烈的冲突导致士人伤亡,甚至会令士人对部分官员不法行为的不满上升到对国家的不满,动摇政权稳定。
有时即便这种质疑毫无根据却屡屡出现。
因此,一旦势家子弟在科举中占据名额过多,会引发士人对科举公正性的不信任,认为是不法行为所造成。
这在根本上是势家子弟本身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和家庭背景远超寒士,二者的差距会在科举中放大寒士的焦虑和质疑。
为避免士人归怨于国家,动摇政权的稳定,宋廷需要确保科举公平。
因而禁止势家在科举中的任何不法行为。
2.维持皇权专制
宋初科举仍旧延续唐五代的制度,导致士子名为乡举,其实自媒,投贽于郡府之门,关节于公卿之第,形成士子为能在科举中被录取而奔走于权贵的局面。
徐士廉向宋太祖建议,科举作为国家权柄之一,为避免大臣借科举收买人心,希望能够将科举录用的权力收归到皇帝手中。
于是宋太祖开始借助殿试收拢取士的权力。
在宋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后,科举中依然存在着种种不法行为。
如蔡京通过控制科举进而控制百官,借科举考试排除异己,安插党羽。
宋代的这些宰相之所以要钳制科举,正是要通过科举建立从属于自己的派系。
控制科举也会被当作延续家族繁荣的工具。
故于皇帝而言,通过科举不断地筛选家庭毫无政治背景或政治地位低微的寒士,是维护皇权专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3.维持公道科举
由于寒士与势家之间的差距悬殊,促使宋廷采取一定的措施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
宋代寒士与势家子弟在科举之外,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部分寒士参加科考仅仅是碰碰运气而已。
反观势家子弟,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其进行熏陶,有学识渊博的师友增长其见识,物质富足的家庭往往会争相延请名士对自家子弟进行辅导,而身居高位的官宦子弟相较于寒士熟知政事。
因此,官宦子弟更易考中进士。
若采取完全相同的政策,势家与寒士悬殊的物质基础,在科举中非常容易形成寒士无途而阀阅易进、社会流动固化的局面,令官僚群体实现变相的世袭化。
为避免这一情形的出现,宋廷需要在科举中有意地抑制势家、扶持寒士,虽然不能确保绝对公平,却能扶植公道,保证寒士无陆沉之患,有更多的机会跻身于庙堂。
以上就是宋代科举为什么要抑势家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达达搜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1404.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