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商鞅燔诗书以明法令具体是什么情况 燔诗书而明法令是谁提出的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5-15 00:36 阅读

  商鞅燔诗书以明法令具体是什么情况,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关于商鞅燔诗书以明法令具体是什么情况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达达搜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商鞅燔诗书以明法令具体是什么情况的这些相关资料:

商鞅燔诗书以明法令具体是什么情况

商鞅燔诗书以明法令具体是什么情况

  商鞅燔诗书以明法令具体是什么情况?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开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剋天下矣。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壹民于农战的目的,商鞅除了推行极端功利的重农、战的措施之外,还要加强思想上的控制,统一全民的价值观以服务于发展农战。

  也就是说除了壹于农战的价值观念以外,其他的价值取向都被看作是秦国通往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

  这就是《商君书》中提出的壹教的原因。

  法家认为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

  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

  

  因此,法家将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等儒家伦理道德观称为六虱,即法家将儒家提倡的礼乐制度、诗经和书经、善良和孝悌、诚信和贞廉、仁和义、反对攻战和耻于战争视为侵蚀国家的虱虫,故法家基于壹的观念认为守十者乱。

  守壹者治,唯有六虱不用,则兵民毕竞劝,而乐为主用,其竟内之民,争以为荣,莫以为辱。

  《商君书农战》甚至指出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农战矣。

  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农战矣。

  所以,为了极力促使壹民于战,商鞅主张燔诗书以明法令,将全民的价值观念统一于以鼓励耕战为内容的法治思想下。

  商鞅通过采取极端的措施使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

  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故地少粟多,民少兵强,能行二者于境内,则霸王之道毕矣。

  

  然而,这一做法也为秦统一后采取焚书坑儒的高压政策埋下了伏笔。

  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时正值战国中期,其时秦国尚弱,所以商鞅变法的首要目的是强国,通过实行重农、重战的治国方针为秦国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壮大军事力量。

  而到了战国末期,在全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渐己形成的条件下,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和条件。

  正如李斯所言: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所以此时秦国的治国要求已经不再是强国,而是在富强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统一天下的宏图,以及在统一全国后将采取何种政策治理国家。

  众所周知,韩非的法治思想则是与商鞅一脉相承的,且韩非对于商鞅的法治思想和变法措施十分推崇,如《韩非子奸劫弑臣》曰:行商君之法,民后知有罪之必诛,而私奸者众也,故民莫犯,其刑无所加。

  是以国治而兵强,地广而主尊。

  

  如前所述,商鞅的变法精髓是壹的观念,因而韩非的法治思想中自然也吸收了壹的观念,并加以发挥。

  以上就是商鞅燔诗书以明法令具体是什么情况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达达搜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944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