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北山石刻都有哪些石像,长达500多米。
关于大足北山石刻都有哪些石像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大足北山石刻都有哪些石像的这些相关资料:
大足北山石刻都有哪些石像
想知道大足北山石刻都有哪些石像?有什么特点吗?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和宝顶山石刻同为大足石刻中最大石刻,位于大足区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
长达500多米。
岩高约7米,沿崖造像。
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
造像5000余尊。
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
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区城龙岗街道北1.5千米,海拔545.5米。
北山绿树环绕,山顶有一倾斜白塔,塔下有两座大佛。
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62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21.8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8.15公顷。
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
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
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
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
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
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
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二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九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
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
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
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十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
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
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
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
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
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
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
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
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
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
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
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
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
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
以上就是大足北山石刻都有哪些石像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5873.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