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的原文是什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关于苏轼前赤壁赋的原文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苏轼前赤壁赋的原文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苏轼前赤壁赋的原文是什么
想知道苏轼《前赤壁赋》的原文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吗?此文是苏轼为了排遣自己内心的苦闷,游览湖北的赤鼻矶。
从同音的赤鼻,想到了历史上周瑜破曹操的赤壁而写下的,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时而泛舟秋江,是而飘飘欲举,时而畅言哲理,逐步深入到作品的中心意旨。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泝(sù)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架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这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朋友们乘着小船,到赤壁下面的江上游玩。
清凉的风缓缓地吹来,江面上很平静,一点儿波纹也不起。
我举起杯子劝朋友们喝酒,朗诵《月出》之诗,高唱窈窕那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南斗和牵牛星之间逗留不前。
白蒙蒙的水气罩满江面,水光和天光连结在一起。
我们听任小船飘荡,越过茫然无边的江面上。
浩浩荡荡地像凌空乘风而行,不晓得要飞到哪里;飘飘然像离开尘世而独立生活,变成仙人,飞上天宫。
于是大家开怀畅饮,高兴无比,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歌中唱道:桂木做的橹啊兰木做的桨,划破水月交映的江面啊,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我的思念是多么遥远啊,想望的美人在天的另一方。
朋友中有吹洞箫的,随着歌声的节拍伴奏。
箫声呜呜咽咽,像怨恨,像思慕,像抽泣,像哀诉,吹完了,凄切宛转的声音远在耳边回旋,像游丝摇曳不断。
使潜伏在深谷里的蛟龙为之起舞,使孤船上的寡妇也为之悲啼。
我心情怅惘,整一整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位朋友: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朋友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遥望,可见夏口,朝东望可见武昌,山水相互环绕,树木茂盛青翠,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打破荆州,夺取江陵,顺流东下的时候,战船相连千里,旌旗遮蔽天空。
他面对大江豪饮,横握长矛吟诗,原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如今却在哪里呢?何况我和您只是在江边或沙洲上捕鱼砍柴之人,同鱼虾作伴侣,同麋鹿做朋友。
驾着一只小船,端起葫芦瓢里的酒相互劝让,不过像蜉蝣一般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漂浮的一粒米。
悲哀啊,我们生命如此短暂,该羡慕那长江的无穷无尽。
希望和仙人结伴游玩,同明月一起万古长存。
明知道这不可能轻易实现,只好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出这样的曲调。
我说:您也知道那江水和明月吗?不断流去的像这江水,可实际上又没有流去;时圆时缺的像那月亮,可到底也没有一点增减。
就它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就连一眨眼间都不能保持不变;就它不变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人类都是永恒的。
还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况且在天地之间,万物都各有其主。
假如不是我该有的,就是一丝一毫也不能掠取。
只有那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们就成为音响,眼睛看见它就成为色彩,你要占有它,没有谁来阻挡你,你要享用它永不会竭尽。
这是大自然的无尽宝藏,是我和您共同享受的。
朋友听后嘻嘻而笑,于是刷洗杯盘,重新斟酒,菜肴吃光了,只剩下酒杯和菜盘散乱地堆在桌上。
彼此相依相枕地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评介】:
全文共有五段,第一段首先交代了游览的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地点是赤壁之下,人物是苏子与客。
然后,作品从总的方面描写了游地的优美景色和游人的欢快心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的是秋江的清爽和澄净。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写的是游人们边畅饮、边吟诗、边高歌的欢快场景。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映衬出游人对冰清玉洁的月亮无限愉悦的心情。
在皎洁的月光辉耀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片银辉浸染、浩瀚无边的秋江夜色。
就在这豁朗开阔的迷人夜色之中,游人们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甚至悠悠忽忽地升入仙境之中。
如果说第一段写的是欢的话,那么第二段写的便是乐并由乐转而悲。
于是饮酒乐甚,点出乐字。
乐靠酒来助兴,酒又增添了乐趣。
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
然而,歌声的插入又使全文的声调为之一宕。
洞箫的吹奏,发出了呜咽之声,渲染了悲情。
倚歌和唱,更深化了悲意。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描述了悲声,而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则把悲音具体化了。
到这里,作者本人的主观感受已由欢快的悦情尽变为不尽的悲意。
第三段通过客曰从反面揭示了一个悲字。
客人之所悲共来自三个方面:其一,由古代与当世人物的对比而生悲。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来到赤壁,当然会想到往古的历史人物,问题是那不可一世的曹操现在哪里去了呢?想当初,他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气势浩壮,声威大振,既具武功,又有文治。
这样一代英雄也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了。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这样的等闲之辈同一代英雄相比就更不在话下了。
所以,托遗响于悲风。
其二,由宇宙的无穷与人生的短暂相对比而生悲。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悠悠长江,无穷无尽。
在这偌大无穷的宇宙之中,人生不过瞬间,人真是太渺小了。
因而,托遗响于悲风。
其三,由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而生悲。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正因为人生短促,天地无穷,他就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之中。
但是,知不可乎骤得,他清醒地看到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于是,托遗响于悲风。
经过乐与悲的跌宕后,作者便逼近了文章的主旨。
全文以苏子曰开始而进入第四段。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他仍从水和月入手,以批驳客的名义,展开了哲理般的议论。
在这里,作者着重论述的是变与不变的问题。
用变的观点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如果用不变的观点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所以,对人生而言,那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这里既有辩证法的因素,又有老庄哲学的成分,它表明了作者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自信、乐观。
既然不必哀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那么,为什么不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呢?作者认为,只有那声色俱美的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才是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无尽藏也。
第五段写客被说服了,客喜而笑,洗盏更酌,满面春风,拂去秋颜,开怀畅饮,直至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全文在思想超脱之乐的意境中结束。
以上就是苏轼前赤壁赋的原文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3878.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