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该如何理解 昨夜风兼雨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7-17 14:36 阅读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该如何理解,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关于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该如何理解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该如何理解的这些相关资料: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该如何理解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该如何理解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李煜 〔五代〕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译文

  昨夜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得飒飒作响。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一次次的斜靠在枕头上,辗转难眠。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东逝的流水,一去不返,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大梦一场。

  只有喝醉了酒才能排遣心中苦闷,别的方法都行不通。

  鉴赏

  这首秋夜抒怀之作,具有李后主词的一般风格。

  它没有用典,没有精美的名物,也没有具体的情事,有的只是一种顾影自怜,空诸一切的观念。

  一切都是那么朴素,那么明白,却又令人低回与困惑。

  大约是词人后期之作吧。

  读这类词,最要玩味其中环境氛围的创造,和抒情主人公浅貌下的深衷。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开头两句是说,昨天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首两句写秋夜风雨,完全是白描化的。

  表面看来,风雨大作,怪嘈杂的,其实除了飒飒秋声外,此时更无别的声音,反而见出夜的寂静。

  令读者觉得其境过分清冷,几乎要倒抽一口冷气。

  此种词句,最见后主本色。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这两句是说,蜡烛燃烧得所剩无几了,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这两句出现了抒情主人公,这人物给读者的第一个印象便是他过于清醒,他熬到烛残,听得漏断(更鼓歇),可见是一夜未曾入眠了。

  这清醒状态的描写,正好逼出下片的感慨。

  另一个印象便是它方寸烦乱,频欹枕的频字,表明他在床上是辗转反侧,五内俱热。

  后来干脆不睡了,但内心仍不平静,表现在动作上便是起坐不能平。

  他到底为什么,这恰恰是词人不喜道破的。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这两句是说,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荣华富贵的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过片之后,全属抒情。

  这也许是最一般最普遍的人生感慨了,但对于不同的人,其中包含的人生体验之具体内容,则可以是各各不同的。

  此即《维摩经》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后主词所以能引起后世众多读者的共鸣,原因也在于此。

  这两句中的漫(作空解)、算来,表现出一种空虚、疑惑、迷惘感,是很传神的。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末两句是说,最醉乡梦里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主人公无法摆脱人生的烦恼,却是因为他太清醒,太执着。

  最后两句,说穿了便是一醉解千愁,可词人换了个比喻性的说法——醉乡路稳,则其反面是醒者行路之难,故云此外不堪行。

  全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实,清新自然。

  尤其是这首词,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创作背景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屈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

  本首词就是李煜降宋后生活实况和囚居心境。

  以上就是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该如何理解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972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