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在初唐诗坛上 盛唐诗坛思维导图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5-11 16:56 阅读

  在初唐诗坛上,唐朝时期宰相。

  关于在初唐诗坛上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达达搜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在初唐诗坛上的这些相关资料:

在初唐诗坛上

在初唐诗坛上

  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那么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峤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

  唐朝时期宰相。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

  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

  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

  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

  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迁庐州别驾。

  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终年七十岁。

  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

  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史家评价以贬抑居多。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峤少有才名,十五岁精通《五经》,二十岁考中进士。

  他初授安定县尉,因在制举考试中以甲等擢第,调任长安县尉,在畿尉中与骆宾王、刘光业齐名,皆以文章著称。

  后来,李峤又调任三原县尉。

  历职台阁

  调露元年(679年),唐高宗发兵征讨岭南邕州、岩州一带(在今广西境内)的僚族叛乱。

  李峤时任监察御史,奉命充任监军,随军南征,亲入獠洞,宣谕朝旨,成功招降叛军。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擢升李峤为给事中。

  长寿元年(692年),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礼等大臣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下狱论罪。

  武则天遂命李峤与大理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一同复核此案。

  李峤上疏皇帝,为狄仁杰等人辨冤,因而忤旨,被外放为润州司马。

  长寿二年(693年),李峤被召回朝廷,担任凤阁舍人,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文书。

  神功元年(697年),李峤代理天官侍郎,后又进拜麟台少监(即秘书少监)。

  担任宰相

  • 首度拜相

  圣历元年(698年),李峤升任宰相,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当时,武则天命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主编《三教珠英》,并援引一大批当世知名的文学之士参与修撰。

  李峤与阎朝隐,徐彦伯、张说、宋之问、崔湜、富嘉谟都在其中。

  久视元年(700年),李峤改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兼修国史。

  是年七月,天官侍郎张锡拜相。

  李峤是张锡的外甥,不宜与舅父同居相位,因而被罢为成均祭酒(即国子祭酒)。

  后来,李峤又代理文昌左丞,充任东都留守。

  • 再度拜相

  长安三年(703年),李峤再次拜相,担任文昌左丞、同平章事,不久又升任纳言(即侍中)。

  当时,张易之兄弟大肆招揽文士。

  李峤与司礼少卿崔融、凤阁侍郎苏味道、麟台少监王绍宗皆以文才折节,依附于二张门下。

  长安四年(704年),李峤改任内史(即中书令)。

  他因政务繁重,数次上疏请辞。

  武则天遂再次任命他为成均祭酒、同平章事。

  是年十一月,李峤被免去宰相之职,担任地官尚书。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辟,诛杀张易之兄弟。

  李峤被贬为豫州刺史,未及起程又贬通州刺史,但在几个月后便被召回朝中,授为吏部侍郎,封赞皇县男。

  不久,李峤又升任尚书,进封县公。

  他奏请大量增置员外官(定员以外的官员,不属正式编制),意欲以私惠获取时望,希望能借此重居相位,结果使得官僚泛滥、国库减耗,铨选制度陷入混乱。

  • 三度拜相

  神龙二年(706年),李峤以吏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

  当时,驸马都尉王同皎谋诛佞臣武三思,结果事泄以谋反罪下狱。

  李峤参与审理,却畏惧武三思威权而无所作为,致使王同皎冤死,天下称怨。

  是年七月,李峤进位中书令。

  他因铨选混乱,上疏引咎辞职,并奏陈十余条时政得失。

  唐中宗认为李峤能自陈失政,下诏抚慰,让他官复原职。

  神龙三年(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父子,又攻打宫城,最终兵败被杀,史称景龙政变。

  当时,唐中宗与韦皇后在兵变时登玄武门避乱,李峤则与杨再思、苏瑰、宗楚客、纪处讷拥兵二千人,屯于太极殿前,闭门自守。

  后来,宗楚客指使给事中冉祖雍,奏称前宰相魏元忠犯有大逆之罪。

  李峤也随声附和,结果遭到唐中宗的训斥。

  景龙二年(708年),李峤兼任修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进爵赵国公。

  景龙三年(709年),李峤被免去中书令之职,改任特进(散阶)、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当时,宗楚客与纪处讷潜怀奸计,广结朋党。

  李峤身为宰相,却以唯诺自保,对朝政无所匡正。

  晚年颠沛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暴崩。

  韦皇后秘不发丧,连夜召宰相李峤、苏瑰、宗楚客等十九人入禁中,商议后事。

  当时,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起草遗诏,命温王李重茂即位,由韦皇后临朝理政,并让相王李旦辅政。

  但宗楚客等韦氏亲信,却以嫂叔不通问为由,建议削去李旦的辅政之责。

  诸宰相中只有苏瑰表示反对,李峤等人皆一言未发。

  最终,李旦被削去辅政之责,韦氏以皇太后临朝摄政。

  李峤还密奏韦后,认为不宜将相王李旦之子李成器、李隆基等人留在京城。

  是年六月,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及其亲信党羽,拥立李旦为皇帝,史称唐睿宗。

  七月,李峤被贬为怀州刺史,不久以年老致仕。

  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退为太上皇。

  太子李隆基即位,史称唐玄宗。

  他在宫中发现了李峤当初的奏表,将其宣示于朝臣。

  中书令张说认为桀犬吠尧,各为其主,不应追究李峤的罪责。

  唐玄宗遂让李峤随其子虔州刺史李畅到虔州赴任。

  开元二年(714年),李峤又遭到监察御史郭震的弹劾,被追究韦后之乱时身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责。

  他虽已致仕,仍被贬为滁州别驾。

  后来,李峤又被改任为庐州别驾,不久病逝于任上,终年七十岁。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平定岭南僚乱:李峤在高宗年间曾随军征讨岭南僚乱,并入僚洞宣抚,成功招降叛军。

  抑制酷吏政治:李峤不惧酷吏淫威,上疏为含冤入狱的狄仁杰等大臣辩冤。

  他在武则天晚年时,又与桓彦范先后上奏皇帝,建议为在酷吏政治中含冤而死的大臣洗冤昭雪,最终得到皇帝的批准。

  文学成就

  李峤是武后、中宗时期的文坛领袖,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崔李苏杜),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深得时人推崇。

  他的文章善于隶事用典,讲求骈偶,辞采华美,堪称大手笔。

  开元名相张说赞其文如良金美玉,《旧唐书》则称其文学为一代之雄。

  李峤曾作《杂咏诗》一百二十首,分为乾象、坤仪、居处、文物、武器、音乐、玉帛、服玩、芳草、嘉树、灵禽、祥兽十二大类,各以一字为题,又称《单题诗》,一诗咏一物,如《日》、《月》等,句句用典,是诗歌的类书形式。

  这组《杂咏诗》在天宝六载(747年)已有张庭芳为之作注,后流传至日本,在平安时代成为贵族及士族阶层重要的幼学读物。

  后世论者对李峤的诗作多持否定态度。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谈到咏物诗的发展中认为:李峤称大手笔,咏物尤其属意之作,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亦匠笔耳。

  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

  乔象钟在《唐代文学史》中称李峤的咏物诗:乍看题目,令人眼花缭乱;实际上却充满陈腐的堆砌雕琢和连篇累牍的隶事用典,毫无生气,使人腻而生厌。

  今人多认为李峤的咏物诗不过是小弄巧笔,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李峤的诗作以五律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他改造齐梁声律理论中的不合理因素,除讲求一联中平仄相对外,开始注意上下联之间相粘的规则,使得一联之间的叶韵发展为全篇的谐畅。

  无论咏物、应制、写景、抒怀,皆风骨高华,句法宏赡,音节雄亮,比偶精严。

  胡应麟把李峤的《侍宴甘露殿》与杜审言《早春游望》、陈子昂《晚次乐乡》、沈佺期《宿七盘》、宋之问《扈从登封》等并列为初唐五言律诗之最佳者。

  李峤的诗作在中唐时期随遣唐使东渡至日本,《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李峤百廿咏》一卷。

  今存最早钞本为日本嵯峨天皇亲笔所钞本,凡二十一首,在日本已被定为国宝。

  镰仓时代初期学者源光行《百咏和歌》,即据《李峤百廿咏》翻作。

  《杂咏诗》及张注在日本影响极大。

  江户时期学者林述斋《佚存丛书》本附跋说:皇朝中时,甚喜此诗,家传户诵,至使童蒙受句读者亦必熟背焉。

  以故诸家传本,不一而足。

  

  以上就是在初唐诗坛上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达达搜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854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