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唐太宗晚年昏庸 康熙晚年昏庸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5-02 13:26 阅读

  唐太宗晚年昏庸,然而,李世民继位之后画风大变,他没有成为一个暴虐的皇帝,反而文韬武略,纳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并由此成为一代明君,在历史上享誉极高声誉。

  关于唐太宗晚年昏庸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达达搜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唐太宗晚年昏庸的这些相关资料:

唐太宗晚年昏庸

唐太宗晚年昏庸

  唐太宗晚年真的很昏庸吗?达达搜探秘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靠血腥的政变才当上皇帝的,他杀兄弑弟还迫父禅位,其手段之残忍,在历史上饱受诟病。

  然而,李世民继位之后画风大变,他没有成为一个暴虐的皇帝,反而文韬武略,纳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并由此成为一代明君,在历史上享誉极高声誉。

  不过,到了李世民执政晚期,他开始志得意满,并逐渐放飞自我了,干了一些昏庸之事,对他的名声造成了一些影响。

  那么,李世民晚年究竟昏庸到了什么地步呢?

  01,沉迷享乐,不惜国力。

  李世民继位之初,国家还比较穷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此他实施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国策,比如薄赋尚俭,崇尚文教,大力发展农业和经济建设,完善国家法律体系,等等。

  到贞观中期,国力大为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军队强盛无比,唐朝由此逐步进入盛世。

  在私生活方面,李世民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他十分节俭,不喜欢铺张浪费,尤其是在长孙皇后和魏征的影响下,他对自己的欲望十分克制,堪称帝王之楷模。

  但是,随着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去世,以及魏征在贞观十七年去世,李世民缺少了贤内助和镜子,他就逐渐开始放飞自我了。

  比如说,李世民觉得自己居住的宫殿太过陈旧和狭小了,所以准备新建一些宽大的宫殿居住。

  比如说,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嫌弃长安太过闷热,于是命人在翠微山下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翠微宫,当做避暑之地。

  但是,翠微宫刚刚修建完成,李世民看完后觉得不满意,又下令重修了玉华宫,并在长安和洛阳等地陆续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宫殿。

  我们都知道,修建宫殿是很花钱的,李世民当然不会自掏腰包了,所以国库里的钱就源源不断地流出,国家财政因此十分紧张。

  除了花钱之外,人力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曾有大臣劝说李世民,说修建宫殿需要消耗大量民力,这可不是好事啊,李世民却说了一句让众臣惊掉下巴的话:

  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李世民的意思是,百姓没有事干就容易变得惹是生非,只有让他们充当劳役,才能更好地管理他们。

  也就是说,李世民觉得百姓都是贱骨头,只有给他当牛做马,才是正确的!

  这与李世民一贯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可是大相径庭的,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李世民晚年已经忘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为自己取得的功绩而感到志得意满,觉得也该享受一下了。

  除了大兴土木之外,李世民晚年的爱好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说他开始使用锦绣珠玉等奢侈品了,还豢养了大量马匹、猎狗、鹰隼供自己玩乐,并喜欢四处游玩,每次出行的花费都特别巨大。

  这些可不是史书的污蔑,而是在他晚年自我反省的时候说的,他还是自己所做的这些不可以效仿,要儿子们引以为戒。

  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因为李世民身边缺少像长孙皇后和魏征这样的监督者,可见在李世民也是有一颗躁动之心的,一旦他没有了约束,就很容易放飞自我。

  02,贪慕虚名,穷兵黩武。

  不可否认,李世民一生在军事方面取得的功绩是十分巨大的,灭突厥、薛延陀、吐谷浑等国,平西域诸国,威震海内,万邦来朝,由此成为天可汗。

  细心之人可以发现,李世民早期的军事思想还是很务实的,比如说他即位之初,在面对突厥大军入侵的时候,很识时务地签订了渭水之盟,在自身发展壮大之后,再回过头来收拾突厥人。

  还有,在消灭突厥和吐谷浑等国的时候,李世民也是在充分保障国内经济发展和秩序稳定的情况下,才对外用兵的,因此他虽然连续发动战争,但唐朝依然在不断壮大。

  但是,到了李世民晚年,他的军事思想发生了极大改变,不再那么务实了,更多时候是为了维护天可汗的尊严而战。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高句丽,贞观十九年的时候,高句丽国内发生了权臣弑主之事,事后也没有及时禀告李世民,李世民觉得很没面子,于是下令整军备战,并让江南十二州修建大型战船。

  当时很多人劝李世民说,高句丽十分遥远,还是个城郭之国,不易攻取;再者,高句丽夏季多雨,冬季极寒且漫长,适合征战的只有四月到七月这短短三四个月,如果大举出兵高句丽,一旦无法马上获胜,将会十分被动;更重要的是,高句丽只是个小国,也并不富庶,不值得唐朝大费周章。

  但是,李世民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夺取高句丽,将其纳入大唐版图,并将这一功绩写入自己的功劳簿,供后世之人瞻仰;尤其是,当初隋炀帝没办成的事,李世民觉得只有自己办成了,才能显现出高低之分。

  于是,李世民不但坚持征讨高句丽,而且还是亲征,而就在战争发生的间隙,唐朝西线也爆发了战争,薛延陀大举入侵边境,唐朝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

  高句丽和薛延陀虽然最终都被唐朝所灭,但由于战争持续的时间长,唐朝消耗了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再加上李世民大兴土木、沉迷享乐,百姓的负担因此大大增加。

  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运输....军旅棘动,宫室互兴,百姓颇有劳弊。

  可以说,攻打高句丽并不是个明智的举动,颇有穷兵黩武的意味,但李世民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而一意孤行,最后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

  03,不再纳谏,朝无正言。

  李世民之所以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纳谏,尤其是长孙皇后、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和褚遂良等人,他们都是善于进谏之人。

  这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长孙皇后和魏征,他们都是敢于戳李世民脊梁骨的人物,而且他们的谏言大多都被李世民采纳。

  然而,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对于谏言的态度有所转变,臣子们进谏开始变得越发困难了;到长孙无忌去世后,李世民就更加听不进去逆耳忠言了,甚至曾因为怀疑魏征进谏是为了博取名声,而下令将其墓碑给推倒。

  李世民之所以听长孙皇后和魏征的话,是因为这两人都无私,而且说得有理,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李世民的人生目标是开创盛世,并成为一代明君,他因此愿意纳谏。

  为此,李世民可以保持最大的克制,比如说他曾在继位之初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纳入宫中,后来杨氏深得李世民宠爱,还剩下儿子李明,但因为杨氏身份特殊,所以没有得到册封。

  大约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数年,李世民一度打算册封杨氏为皇后,魏征得知此事后就很不高兴,跑去劝说李世民,说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将杨氏比作是秦国公主辰赢,要李世民不要学习晋文公和晋怀公这对叔侄,同娶辰赢为妻。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压制住内心冲动,打消了立杨氏为皇后的想法。

  但是,自从魏征去世之后,朝堂再无善于进谏之人,再加上那时候李世民已经基本开创了盛世,他因此感到自我满足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所以不太愿意听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谏言了。

  就比如说,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的时候,大臣们的进谏,他就没有听进去,等到第一阶段战役结束之后班师回朝,他常常为战果不如意而感到懊悔,还说魏征如果在,他也不至于发起这场战争,于是下令厚赏魏征家人,并重新树立起墓碑。

  尽管如此,李世民依然再次亲征高句丽,虽然最终将其灭亡,但唐朝的损失也很大,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

  而且,李世民更加我行我素,以至于原本还愿意进谏的大臣,后来都为了自保而不再说话了。

  举个例子说,李世民晚年自我反省的时候,曾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说,我最近有什么过失没有,你们都说说看。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本想说李世民连连征战、大兴木土,致使民生凋敝、国库空虚,但他们因为害怕惹恼李世民而受到处罚,结果都说李世民没有过失。

  反倒是李世民的妃子徐慧心直口快,上书指出李世民的过失,李世民无以反驳,就厚赏了徐慧。

  但是,还没等李世民改正错误,他就因病去世了。

  我们可以发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作为李世民的元从功臣,又是当朝重臣,连他们都不敢再进谏了,更何况是其他官员呢?

  由于李世民晚年不再那么积极纳谏了,导致满朝都是歌功颂德之人,这些人为了顺从李世民的心意,做事往往是没有下线的,这也为李世民去世后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埋下了伏笔。

  04,猜忌心强,君臣离心。

  李世民与功臣们的相处方式很简单,就是当哥们来对待,完全没有架子,哪怕是在他当皇帝之后,也没有发生屠杀功臣的悲剧,而且他对功臣们都很厚待,与功臣们的相处也是坦诚相待的,也十分宽容。

  但是,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贞观十七年,这一年侯君集因为协助太子李承乾谋反而被他杀掉,这让他意识到厚待功臣们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所以他开始猜忌功臣们,不再以诚相待了,而是采取帝王之术加以制衡,这其中以尉迟恭和李勣最具代表性。

  先说尉迟恭,他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他不但是功臣,而且还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两人的关系那是相当过硬的。

  但是,在李承乾、侯君集谋反事件爆发之后,随着李世民对功臣们态度的转变,尉迟恭也深感危险,便上书请求回家养老,李世民早就担心他谋反了,因此没有挽留。

  后来,李世民第一次亲征高句丽,尉迟恭觉得天子都亲自出战了,自己也得表忠心,于是请求出征,李世民便任命他为左一马军总管,但在班师回朝后,李世民仍旧让他回家养老。

  在随后数年,尉迟恭闭门不出,只是在家吃喝玩乐,沉迷酒色,还迷信术士之言,在家研制丹药自服。

  敬德末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也就是说,尉迟恭为了打消李世民的猜忌心,选择急流勇退,并用自污的方式来自保。

  还有李勣,也是个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人物,而且忠心耿耿,但李世民晚年对他不是太放心,又想将他留给儿子李治继续使用,便使用了一些权谋。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在病重之时将李治找来,说李勣这个人才能不错,但他担心李勣不能效忠李治,所以准备将其贬黜到外地,等李治继位后再把李勣召回京城,委任其为尚书左仆射,这样李勣就会誓死效忠李治了。

  这事如果搁在以前,李世民肯定会把李勣找来,跟他直截了当地把话说清楚,用真诚去感化他,从而让其效忠于李治,但他因为猜忌心而对李勣不放心,所以使出了一招帝王之术,用先抑后扬的方式来笼络李勣。

  如果君臣之间没了情谊,只剩下权谋了,那君臣离心之事是必定会发生的。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李世民晚年能够信任和依赖之人,其实并不多,尤其是武将,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或多多少都遭到了李世民的猜忌,有些人甚至被他杀死。

  比如说曾被李世民宠信的大将张亮,他因为私自豢养了五百多名义子而被心有叵测之人诬陷成谋反,李世民就感到非常紧张,没有详细调查,就将他给斩首了,并没收了他全部家产。

  实际上,确实曾有人劝说张亮谋反,张亮也差点心动了,原因是他遭到李世民猜忌,被排挤出了京城,但他最后并未付诸行动,豢养义子之事也只不过是捕风捉影而已,并一定是真的。

  05,为求长生,服用丹药。

  在历史上,不乏服用丹药,从而追求长生不老之人,比如说秦始皇嬴政。

  李世民登基之初,对于服用丹药这件事是极尽嘲讽的,他自言对生死淡然处之,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

  但是,随着李世民身体逐渐变差,到他第二次东征高句丽回来之后,他又染上了风疾,身体就变得更差了,这时候他就开始畏惧死亡了。

  同年,王玄策在击败天竺之后,带回来一个那罗迩婆婆寐术士,此人自称二百余岁,懂得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为之精神一振,立马下令其制造丹药。

  在随后几个月时间里,李世民的病时好时坏,到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他的病情突然加重了,住在翠微宫里修养,根本无法下床。

  此前李世民还对丹药持谨慎态度,但当他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不顾群臣劝谏,服用了那天竺术士制造的丹药,结果没几天就去世了,年仅五十一岁。

  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李世民究竟是因为疾病去世,还是因为吃丹药去世的,但他吃丹药这件事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他的生活作风确实发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不被他所喜的事情,他在晚年还是干了。

  当然了,通过以上这几点,并不能就此判定李世民晚年是昏庸的,这些只是他干的一些昏庸之事罢了,成为了他的减分项,总体上而言他在晚年还是功大于过的,依然具有超强的才能和智慧,是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帝王。

  以上就是唐太宗晚年昏庸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达达搜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61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