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策外号江东小霸王,而在历史上孙策也被评价为类似于霸王项羽的英杰人物,历史上的孙策骁勇善战,统一了江东地区,但是孙策却在26岁时就英年早逝,最终把位置让给了弟弟孙权,而正是由于孙策奠定的基业才使得孙权最终开创并建立了三国之一的吴国。
关于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的这些相关资料:
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
还不知道:孙权称帝后的读者,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孙策一生有一子三女,其实从孙权建国之后对待孙策及其后人的结果就能看出来,孙权的器量真的不大,孙策的子孙最后都断子绝孙了。
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策外号江东小霸王,而在历史上孙策也被评价为类似于霸王项羽的英杰人物,历史上的孙策骁勇善战,统一了江东地区,但是孙策却在26岁时就英年早逝,最终把位置让给了弟弟孙权,而正是由于孙策奠定的基业才使得孙权最终开创并建立了三国之一的吴国。
孙策和孙权之父孙坚在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被杀,当时年仅17岁的孙策便承担起了振兴孙家的重任。
此后孙策东征西讨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世,袁术就曾经感叹过自己如果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而无憾。
公元200年,孙策夺取了豫章郡(现今江西南昌)基本统一了江东地区,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时,孙策便想出兵北上,趁曹操与袁绍对峙之机后防空虚,率精兵奇袭曹操的老巢许都(现今河南许昌)迎取汉献帝。
当初孙策曾对曹操展现出了臣服,于是曹操不以孙策为意,还以汉献帝名义册封孙策为吴侯,这样孙策才得以有机会统一江东地区,但是后来曾被孙策打败的吴郡太守许贡为了夺回自己的吴郡地盘,许贡给曹操秘密上奏折,称孙策有项羽之勇,野心勃勃,建议曹操以朝廷名义征召孙策入京。
许贡这番密折如果被曹操看到,那么曹操为了和袁绍对峙时扫除后顾之忧,肯定会以汉献帝的名义征召孙策到许都,孙策如果接受征召,那么就会被曹操监控起来,江东地区也就不足为虑了,孙策如果不接受征召,那么就意味着孙策公开背叛朝廷,与东汉朝廷决裂,那曹操就有理由号召江东地区其他的军阀起兵讨伐孙策,这样一来孙策刚刚统一的江东地区在人心不稳的情况下又会重新四分五裂,孙策的辛苦也就白费了,因此许贡这一招很厉害。
但是很不巧许贡的奏折被孙策截获了,孙策看到之后既惊且怒,于是孙策盛怒之下将许贡满门诛杀,只有许贡门下三名门客拼死护着许贡幼子跑了出来,此后许贡三门客就一直寻找机会刺杀孙策为许贡报仇。
也就是在孙策准备奇袭曹操老巢许都之际,许贡三门客找到了机会,他们趁孙策游猎的时候落单的机会,对孙策实行了刺杀,孙策为人十分骁勇,当场击毙一名门客,但是另外两名门客却重伤了孙策,不过两名门客被随即赶来的孙策护卫所杀。
虽然三名刺客全部死于当场,但孙策却重伤难治,孙策病危时就开始与手下商议继承人选的问题,当时孙策家里的情况很尴尬,孙策年纪最长也不过26岁,由于孙策常年征战,因此他的子女并不多,当时仅有一子三女,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当时才2岁。
孙策当时就面临三种选择,一种就是让手下扶持2岁的儿子孙绍继位,但是想一想孙绍那么年幼,会不会夭折且不说,就说这么年幼怎么能服众,而且当时江东地区还十分不稳定,如果让儿子孙绍接位的话那么孙策创下的基业肯定就会分崩离析。
第二种选择就是当时孙策的手下建议立孙坚的次子孙权继位,孙权虽然当时年仅19岁,但为人老成持重,很有谋略,还经常跟随孙策东征西讨,声望很高。
第三种选择就是以谋士张昭等人为首,建议孙策立三弟孙翊继位,当时孙翊年仅17岁,不过相比于孙权,孙翊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与孙策更像,都是骁勇善战之辈。
最终孙策在三个选择中选择了让二弟孙权继位,孙绍年幼这是孙策不可能选的,孙翊确实很像孙策,骁勇善战,但孙翊为人性格暴躁,没有城府,喜怒形于表面,因此孙策考虑到江东基业刚刚稳定,急需要一名有城府有谋略的人来巩固稳定基业,而孙翊适合开疆拓土,却不适合巩固基业,因此孙策才会选择让孙权继位。
所以孙策在临终时对孙权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孙策这意思就是希望孙权可以守成,确实后来历史也证明了孙权是很合适的守成之君,他在接替孙策之后只是在孙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规模的扩张,始终没能北上与曹操一争长短。
可以说孙策没能让自己的儿子孙绍继承吴侯之位还是无奈之举,毕竟孙绍当时太过年幼,因此孙策只能让弟弟孙权继承了吴侯之位。
后来孙权凭借孙策留下的基业终于开创了与魏国、蜀国并立的吴国,公元229年孙权先在武昌称帝,随后迁都南京,也是在迁都之后孙权开始追谥父兄并为之立庙,孙权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但是却只追谥了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
如果说孙权不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是为了避免侄子孙绍卷入皇位之争,担心孙策被追封为皇帝,孙绍就有了皇子身份,就有资格和孙权的儿子们争夺皇位了。
可如果孙权真是这样想的,那为何孙策的长沙王爵位居然不是世袭爵位,孙权在称帝之后虽然追谥孙策为长沙王,但他的侄子孙绍却没能承袭长沙王爵位,而是最先被册封成了吴侯。
从这就可以看出孙权的器量有多么狭隘,而且孙权在掌权后一直努力在江东地区淡化孙策的政治影响,他在称帝后封侄子孙绍为吴侯,也是想告诉所有人,吴国的基业是他孙权开创的,而他的哥哥孙策只是吴侯,现在把吴侯的位置还给孙策的儿子孙绍,就算是他们兄弟之间两清了。
孙权的私心其实很重,他在掌控江东统治权后,一直努力淡化哥哥孙策的影响,他想给人打造出一种吴国基业全都是由他一手创立,尤其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在江东地区的去孙策化最为明显。
主要就在于用人上,孙策临终时给孙权留下了包括周瑜、张昭等人在内的不少部下,但是在赤壁之战后,除了立下大功的周瑜之外,其他孙策旧部基本都被孙权所边缘化,最主要的就是张昭。
张昭这个人出身江东名门望族,在江东地区很有威望,孙权最开始依靠张昭凝聚了江东士族人心,但是由于张昭曾经推荐过孙权的弟弟孙翊当继承人,加之他在赤壁之战时属于主降派,因此在赤壁之战后,孙权表面上虽然尊重张昭,但内心中却很反感张昭,最后张昭的结局也十分凄惨,在孙权称帝后,张昭被虚职高位赋闲供养起来,只能在家中著书立作度过余生。
可以想象周瑜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恐怕未来也会被孙权卸磨杀驴如此对待,对孙策旧部的边缘化,也代表着孙权在江东地区极力想淡化孙策的影响。
而且孙权在称帝之后,对外一再表示自己之所以能称帝,除了靠自己运筹帷幄之外,就是依靠的周瑜,要知道周瑜是孙策的至交好友,也是孙策留给孙权的得力干将,孙权宁可凸显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也不肯承认自己称帝的基业是哥哥孙策为他开创的,可见孙权就不想让别人提起自己是依靠哥哥孙策才开创了吴国。
所以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王,还不许侄子孙绍承袭王爵,其实主要也是为了淡化孙策的政治影响,如果让孙绍承袭了长沙王爵位,那不就代表着孙权承认了孙策之前的功劳,所以孙绍不能承袭王爵。
后来孙权还觉得封孙绍为吴侯,而吴侯这个爵位毕竟是之前汉朝册封给孙策和孙权兄弟的爵位,孙权自己也在吴侯的爵位上很多年,因此他觉得容易引起误会,所以他又改封侄子孙绍为上虞侯,到孙绍被封为上虞侯之后,这个爵位基本就和外姓大臣获封的爵位差不多了,要知道吴国名将陆逊的爵位也就是江陵侯,和孙绍的上虞侯等级是一样的。
相比之下同时代兄终弟及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则比孙策和孙权兄弟好看多了,三国最后为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创立的晋朝所统一,而晋朝能统一中国其实是靠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四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司马师贡献最大,可以说司马师对晋朝建立的贡献等同于孙策,也是属于奠基者。
司马懿为儿子铺平了道路,但是带领司马家族在魏国做大做强实际上还是靠得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但是司马师一生无子,只有三个女儿,因此他临死时也面临了选择谁当继承人的问题,最终他选择把位置让给年长的弟弟司马昭,也是兄终弟及。
司马昭对大哥司马师让位之恩很是感激,因此他把自己优秀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为嗣子,司马昭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儿子司马炎不可忘却伯父司马师创业之功,因此司马炎在称帝后,不仅追谥了爷爷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为皇帝,连大伯司马师也被他追谥为晋景帝。
司马师可不是单纯的因为没有儿子才被追谥为晋景帝的,要知道司马攸是他的嗣子,从古代礼法上来说嗣子和亲生儿子享有同等的继承权利,而且司马攸一度还真对司马炎的皇位威胁很大,但是司马炎还是不顾这些坚持追封大伯司马师为皇帝。
后来司马炎追封司马师为皇帝后,果然就有了麻烦,由于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衷也就是后来的晋惠帝智力不太健全,因此就有不少朝臣建议司马炎册立弟弟司马攸为皇太弟,理由就是司马攸既有司马昭的血统,名义上又是司马师的嗣子,立他当皇太弟可以兼祧两支。
虽然司马炎没有听从这些建议,但是从这还是可以看出司马炎追谥司马师为皇帝后,由于司马师有嗣子,确实给他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可是司马炎在追谥司马师时他就应该会想到这些,他还是坚持给司马师追谥了皇帝谥号,这也说明了相比之下司马炎比孙权有气量多了。
其实孙权不仅对待哥哥孙策如此,他对待其他的弟弟和近亲宗室也是非常刻薄,孙权除了三弟孙翊之外,还有两个弟弟分别是四弟孙匡和五弟孙朗。
孙翊由于脾气暴躁,最终被下属妫览和戴员所暗杀;孙匡是曹操的侄女婿,当初曹操为了笼络孙策,特意把亲侄女嫁给了孙匡,而五兄弟中就属孙权与孙匡关系最为亲密,不过孙匡英年早逝没有太多的事迹;孙朗是孙坚的庶出之子,与孙权算是异母兄弟,关系本来就不太好,后来孙权借着孙朗触犯军法,将他永远圈禁起来。
孙权称帝后,他这些亲侄子基本都不得重用,只有与孙权关系亲密的孙匡之子孙泰经常被孙权带在身边,不过孙泰后来在合肥之战中替孙权当了一箭就死了,相比之下孙权反而更加器重与自己血缘关系比较远的孙氏宗亲。
在孙权称帝时孙绍已经成年,但与父亲孙策不同,而是成长为一名文士,不过孙权也没有重用孙绍,只是因为孙绍精通礼法,所以孙权在称帝时命孙绍和张昭共同制定吴国礼制。
孙绍在吴国建立后基本碌碌无为就去世了,孙绍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奉继承了上虞侯爵位,但是到了孙权的孙子吴末帝孙皓时期却惨遭灭门,原来孙皓继位之后残暴无道,沉迷酒色,有一次很久没上朝,因此民间传言孙皓已经去世,孙权第五子孙奋和孙策的孙子孙奉二人中一人将有可能继承皇位。
后来孙皓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怒,于是他将孙奋及其子孙全部诛杀,孙奉满门也被孙皓所杀,所以在吴国后期孙策就基本断子绝孙了。
从孙皓杀孙奉满门也能看出来孙策对于东吴地区的影响确实很大,一直到吴国后期,孙策已经去世70多年,东吴地区的人还希望孙策的子孙能继承皇位,也难怪孙权想极力淡化哥哥孙策的影响力。
所以从孙权的所为也能看出他的猜忌之心很重,他唯恐皇室近亲尤其是孙策的儿子孙绍来争权夺位,因此对近亲都很提防猜忌,更愿意重用血缘关系较远的亲戚。
不过孙权对孙策的三个女儿还算不错,给她们都选了一个好夫家,孙策的大女儿嫁给了吴国丞相顾雍之子顾邵,二女儿嫁给了名将陆逊,小女儿嫁给了吴国大将朱治之子朱纪,孙权给侄女们选的夫婿都属于当时的名门望族青年才俊。
总得来说孙权对哥哥孙策的态度以及对孙策的子孙并不算太好,而孙策子孙的结局也比较凄惨,最终断子绝孙。
在《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就这样评价: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这意思就是说开创割据江东基业的人是孙策,但孙权却对他不够尊崇,可以说孙权是很不够意思的人。
孙权对待自己至亲的人如此刻薄猜忌也显得他很没有气量,也难怪孙权最终只能固守江东当一个土皇帝,他的气量与哥哥孙策相比确实差了不少,比之晋武帝司马炎更是差远了,只可惜江东小霸王孙策凭一己之力白手起家奠定了割据江东创立吴国的基础,最终却只成了一个还不能世袭的长沙桓王,而且还断子绝孙了。
以上就是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45884.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