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剃光头就能做和尚吗,由于佛教的教义在于以生为苦空,以涅槃(死)为解脱,讲究苦行禁欲,戒律烦苛,符合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缓和阶级矛盾的要求,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所以经历魏晋南北朝,传播发展很快。
关于古代剃光头就能做和尚吗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古代剃光头就能做和尚吗的这些相关资料:
古代剃光头就能做和尚吗
还不知道:古代做和尚的读者,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从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
由于佛教的教义在于以生为苦空,以涅槃(死)为解脱,讲究苦行禁欲,戒律烦苛,符合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缓和阶级矛盾的要求,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所以经历魏晋南北朝,传播发展很快。
随着佛教发展规模的扩大,宗教事务管理制度亦随之产生。
一、佛教管理机构
北魏置监福曹以统辖全国僧尼;北齐置昭元寺,掌管佛教与道教,置大统1人,都维那1人,又有主簿、功曹等员,以管理州沙门统与郡县维那。
北齐又于鸿庐寺置典寺署,有令及丞,又有僧祗部丞1人。
北周置司寂上士、中士,掌佛教之政。
对国家却不负担赋役的义务。
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日益造成了对政府的威胁和民生的害;其次,佛教自成体系,不敬王者,不拜父母等行为又与儒家讲究忠孝的传统伦理观念相悖。
因此,统治阶级中很多有识之士不断提出抑佛的主张,于是在北魏和北周就有两次使僧侣还归编户、寺院皆为俗宅的灭佛事件的发生。
隋文帝杨坚在北周大象二年(577年)夺取北周的政治权力,不久就下令恢复佛教。
在佛教恢复传播之后,还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建寺院,营立庄田,于开皇十三年(593年)下诏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
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又很快地发展起来。
隋初管理佛教的机构是鸿胪寺所属的崇玄署,设令、丞为正副主官,管理佛教与道教事务。
炀帝时改佛寺为道场,各置监、丞,属鸿胪寺。
唐代统治者自认为老子李耳之后,崇尚道教,在武德八年(625年)规定道教的序次在佛教之前。
其时沿隋制于鸿胪寺置崇玄署,掌管佛教与道教,每寺、观各置监1人。
贞观中废寺观监。
武则天革唐命,以周代唐,罢玄元皇帝为老君,而以佛经作为女主受命符谶,以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采取了抑道崇佛的政策。
延载元年(694年)又敕全国僧尼隶祠部,不属司宾(即鸿胪寺)。
中宗复位后又恢复崇道抑佛的政策,道教的序次又改在佛教之前,而管理机构未变,玄宗时一度又改属鸿胪寺,不久又隶属祠部。
《通典》卷23《职官五》祠部郎中条谓其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
管理僧尼簿籍是祠部职掌的一部分。
德宗时又置左右街功德使与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管理僧尼和修建官寺。
不过僧尼的度煤仍由礼部的祠部司掌管。
宪宗时又在左右街功德使之下分设左右街僧录。
元和二年(807年)并以道士、女冠隶属于左右街功德使。
其后除会昌二年至六年(842~846年)以僧尼隶属于主客之外,功德使总掌佛教和道教的管理,代替了前此的崇玄署。
五代时亦大体沿用此制。
二、宋代和尚管理制度
宋朝对宗教事务实行国家统一管理的制度。
其具体措施主要有:
1、凡兴建佛寺或道观,必须向国家办理登记手续,得到批准,由朝廷赐给敕额,才算合法。
真宗大中祥符间(1008一1016),统一改换全国寺名,实际是对全国寺观实行重新登记,改换有些地区五代以来旧的名称,统一颁赐敕额,以便加强管理。
元丰改制后的祠部即专管此事。
2、各路每年剃度僧、尼有年龄等的限制。
真宗时,规定僧和道士、女冠年满18,尼年15,获得了剃度受戒的资格。
此后,每逢一年一度的诞圣节即当朝皇帝的生日,参加本州的考试。
由各州选差本州的判官和录事参军在长官厅举行,应试者童行(指出家入寺观尚未取得度牒的少年)念经百经,或读五百纸;长发念七十纸,或读三百纸,为合格,才允许发给官方证明文件——度牒。
3、限制剃度人数和度牒发放数量,以控制僧、尼人数。
太祖开宝间(968-976),规定僧、尼每100人剃度一人。
太宗至道元年(995),改为每300人剃度一人。
在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以前,承袭晚唐之制,凡沙弥、童行领取剃度文牒,要交纳一定的价钱。
至这一年开始,取消了每道要费100贯文的做法。
英宗治平四年(1067),朝廷赐陕西转运司1000道度牒,以买谷赈济,再次出售度牒。
神宗熙宁元年(1068),采纳知谏院钱公辅的建议,今后祠部遇岁饥、河决,鬻度牒以佐一时之急,皆减少一半。
从此,宋朝政府出售度牒渐趋经常化和制度化,每年立有定额,价钱也有定格。
史称:新法既行,献议者立价出卖,每煤一纸,为价百三十千,然犹岁立为定额,不得过数。
最初每年售3000至4000道。
至元丰六年(1083),限为一万道。
每道定价130贯文。
夔州路转运司增价至每道300贯文,后渐减为190贯文。
依此推算,宋朝每年财政收入达100万贯。
哲宗时,度牒价格上涨,每道达200贯文。
徽宗时,一度毫无节制地出售度牒,祠部一年卖度牒近3万道,使每道价钱降至不到90贯文,以致全国僧尼激增。
后来加以整顿,甚至下令暂停3年至5年出卖,才稍有限制。
南渡后,推行新法度煤,价格渐从60贯文增至100贯文。
从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至三十一年(1161),近20年停卖度牒,致使僧徒消烁殆尽,福建诸寺多用保甲看管。
绍兴三十一年,为了筹集军费,恢复制造和出卖度牒,每道定价500贯文。
孝宗朝,降到300贯文,后又陆续增加到500贯文,最高达700贯文。
这时,朝廷谨重爱惜,不轻出卖,往往持钱入行都,多方经营,而后得之。
后来又下停榻之令,准许客人增出100贯文兴贩,又增至每道800贯文。
此后,朝廷给降度牒转多,各州不得不降价推销。
通过按额剃度僧尼和定额出售度牒,宋朝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全国僧、尼的人数。
真宗天禧五年(1021),僧、尼和道土、女冠共479191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共454388人。
神宗熙宁元年,减为273982人。
熙宁十年,又减为251785人金。
徽宗宣和七年(1125),聚增至1000000人。
南渡后,到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减少至210000人。
在宋朝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使僧、尼的人数保持在200000人略多的程度,显示了限制度牒发放数量所取得的成效。
4、建立一套僧官和道官制度。
神宗以前,各大佛寺均由朝廷授予宣敕,差补主首(住持),远地大庙多用黄牒选补。
神宗后,改由祠部给帖。
一般寺观的僧、道正副及寺观主首、主事,由本州的僧、道正司审察补授。
各州的僧、道正,由知州和通判从现管僧、道中从上选差;如上名人不能胜任此职,即从以下名次人中拣选有名行经业和没有过犯、为众所推、可以胜任者,申报转运司审核,由本州军差补。
京师设左街和右街僧正、僧录、副僧录、鉴义、额外守缺鉴义等,道教也设相应的左街和右街道录、副道录、都监、首座、鉴义等,分管本街教门公事。
真宗景德年(1005),曾亲临便殿接见京师各寺院的主首,询察其行业,优长者补为左、右街僧官。
大中祥符三年(1010)前,僧职逐级迁补,由开封府负责,但滥选者众。
是年,改命知制诰李维等在中书门下出经题考试左、右街僧官,依成绩序迁。
两个月后,又命考试道官。
哲宗绍圣四年(1097),凡迁补僧职,皆要考试大义七道、器义三道,取文理优长者充任。
徽宗政和三年(1113),为避用主字,下令全国道士不准称为宫主、观主,而一律改称知宫观事。
女冠也依此改称。
僧、尼不准称寺主、院主、庵主、供养主之类,皆改院主为管勾院事,副院主为同管勾院事,供养主为知事,庵主为住持,等等。
重和二年(1119),改称佛为大觉金仙,其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改换服饰,称姓氏。
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次年,复德士为僧。
宣和七年,撤销道官。
宋朝还对有名望的僧人授予二字或四字、六字大师或禅师的称号;授予道士二字或四字真人称号;另外,或赐给紫衣。
5、重视佛经的翻译和佛、道经典的雕印。
鸿胪寺最初设译经院,后改称传法院。
又设印经院。
皇帝亲自组织佛经翻译,制作序文。
真宗时,还委派宰相兼译经使,其他大臣如参知政事和知枢密院事为润文官。
朝廷不时发布诏令,要求将新译佛经全部刻版印,以广流布。
还曾由二馆校定道藏经。
6、建立一套法律制度。
详尽地规定了试经拨度、师号、度牒、违法剃度、受戒、住持、行游、供帐等方面的条法,诸如规定一般僧人和道士犯杖以下的私罪,僧录和道录犯杖赃私罪或徒以下公罪,皆允许赎。
圣节试度童行,道士和女冠每50人各度一人,僧和尼每100人各度一人。
各戒坛不遇圣节,而擅自开坛受戒,连同受戒者,各徒二年;临坛的主首,与之同罪。
各童行,皆留发,仍于本户收其身丁钱米。
收童行的本师,要申报主首,到造帐时,主首保明入帐,等等。
以上就是古代剃光头就能做和尚吗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41760.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