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夺门之变发生时间 夺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3-01-26 12:30 阅读

  夺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英宗无事可做,就关起门来生孩子,7年内光儿子就生了3个,孩子一个也没夭折,这也从侧面说明景泰帝对哥哥照顾得还可以。

  关于夺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夺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的这些相关资料:

夺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

夺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

  公元1457年,明朝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

  ,达达搜探秘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人活捉,但后来由于作用不大,瓦剌人要求和谈,又被放了回来。

  和谈谈回来一个太上皇,朱祁钰很不痛快。

  迎接太上皇的时候就格外压低规格,只肯用轿一乘,马二匹在居庸关接驾,意思就是弄俩马把这个丢人现眼的太上皇拉回北京算了。

  等明英宗到达北京后,弟弟朱祁钰跟他见面客气一阵后,直接送到皇城东南角的南宫里看管起来了。

  这一待就是7年。

  开始的时候,英宗的生活待遇还不错。

  英宗无事可做,就关起门来生孩子,7年内光儿子就生了3个,孩子一个也没夭折,这也从侧面说明景泰帝对哥哥照顾得还可以。

  但是后来闹出过一些波折,有人告诉英宗勾结侍卫,图谋复位。

  景泰帝就起了疑心,加紧了对哥哥的监护。

  不过,景泰帝起疑归起疑,却并没有对哥哥动杀心。

  本来这种安排也可以相安无事。

  但景泰帝面临继承人问题,这就将问题复杂化了。

  景泰帝刚上台的时候,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3年之后,景泰帝废掉了侄子,改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当时换太子事件还引起了一场政坛大地震,中间颇为曲折。

  景泰帝花了这么大力气才把儿子立为太子,谁知道儿子不争气,才当了一年多太子就死了,白费了一番手脚。

  而景泰帝又没有第二个儿子,怎么办?景泰帝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是加加油,再生一个儿子出来。

  他就开始加班加点工作起来了。

  可不知怎么回事,就是没有成果。

  后人多诟病景泰帝好色,其实这件事对他来说,工作性质恐怕远大于娱乐性质。

  不知是不是跟太勤奋有关,儿子死后3年,景泰帝也病倒了,情况非常严重,开始呕血,太监甚至对外暗示他最多能再坚持10天。

  现在继承人问题必须解决了。

  大多朝臣主张复立原来的太子朱见深。

  这个解决方案确实最合理。

  景泰帝没有儿子,兄弟也只有英宗这一个哥哥。

  他最近的亲支就是侄子朱见深。

  何况朱见深本来就是太子。

  所以这一派理直气壮,掌握了话语主动权。

  反对派大多是当年支持景泰帝换太子的,害怕被算旧账,所以主张从其他远房宗支里挑一个。

  景泰帝对这两派都不同意。

  他的意见是自己还可以被抢救,救好了以后还可以再生一个儿子,所以根本不同意立什么太子。

  大家对谁当太子虽然意见不一,但都不同意景泰帝的乐观看法,都坚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就连太监都在呼吁大臣们赶紧行动起来,上奏疏立太子啊!整个气氛非常热烈,给人一种和病魔抢时间的感觉。

  谁处在景泰帝的位置上,对这种气氛估计都不会觉得舒服。

  不管怎么样,最后皇帝和大臣达成一致,这个问题等到正月十七早朝时讨论。

  按照当时的主流看法,朱见深多半很快就会被立为太子,不久则会成为新皇帝。

  就在这个晚上,夺门之变发生了。

  夺门之变的发生相当偶然。

  事件参与者不少,但最核心的人物只有三个。

  第一个是武将石亨,他是总兵官、武清侯,担任兵部尚书于谦的副手,掌管着京里的部分团营。

  石亨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将领,在打仗方面很有一套。

  第二位是太监曹吉祥。

  他是司设监太监,也是京里十团营的监军之一。

  在宫内虽属高级太监,但上头还有好几个领导压着。

  第三位是文官徐有贞。

  徐有贞是左副都御史兼算命大仙,人称徐半仙。

  一个武将,一个文官,一个太监,这个核心班底很有职业代表性。

  至于他们的动机,无非就是投机而已。

  在当时,政局看上去有三种走势:干耗着不立太子;重立朱见深为太子;从其他皇室支派里选个太子。

  但这几个人却看出了第四种可能:复立英宗朱祁镇。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建立不世奇功,比淹没在人群里吆喝着立太子强得多。

  就像石亨说的,若请复立东宫,不如就请太上皇复位,可以得功赏。

  政变一旦成功,石亨可以封公,徐有贞可以入阁,曹吉祥可以进司礼监。

  政变从开始到发动,不过短短几天。

  到了后来,也确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如果十六日夜里不发动政变,到了第二天太子之事一旦确定,政变就不可能再进行了。

  而这时候想放弃也不行了。

  密谋了一番,又不行动,日后计划泄露出来一样的杀身灭门。

  那他们拿什么发动政变呢?后来有的研究者还争辩说石亨他们怎么调的兵?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调兵,也调不动兵。

  没有皇帝的敕书,要想调兵进攻紫禁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各级官军也绝不会服从这样危险的命令。

  石亨只能依靠私人武装。

  当时的政变者,至少有三个人拥有私人武装,也就是家丁部曲之类。

  他们是主人豢养的死士,政府军队不肯干的事,他们肯干。

  这种力量不可能很大。

  后来夺门成功了,朝廷要嘉奖参与夺门的勇士。

  结果冒出来将近4000个领赏的。

  好像你也帮太上皇夺门,我也帮太上皇夺门,4000人伙在一起,浩浩荡荡杀将进去。

  其实哪有此事。

  按照当时的材料推断,参与夺门的只有寥寥几百人,说1000人都夸大了。

  不过这几百人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潜在的力量在帮助他们,比如皇太后。

  政变发动前,徐有贞就要求曹吉祥联系孙太后,取得她的同意。

  孙太后知道消息后,真的给了他们一份敕书,授权他们带兵入宫。

  孙太后是朱祁镇、朱祁钰两人共同的嫡母,但是她和英宗朱祁镇关系更好。

  顺便说一句,明英宗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从史书上看,凡是跟他有过长期接触的人,几乎都很喜欢他。

  在这个关键时刻,她毅然冒险站到了英宗一边。

  对政变者来说,孙太后的支持将会是无价之宝。

  正月十六日的夜晚,政变启动了。

  徐有贞虽是文官,但却是政变集团的主心骨。

  这几百人直奔皇城而去。

  石亨有皇城的门钥。

  他偷偷打开了长安门,把这几百人放了进去。

  从读者的角度看,这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长安门的守卫怎么就这么疏忽大意?怎么就没有一个人觉得这事不对劲?这确实有点怪,但那天晚上他们会碰到不止一件怪事。

  政变者进入长安门后,徐有贞就锁上了大门,把钥匙扔进了水沟里,以防被内外夹攻。

  石亨等人到了这时已经完全没了主意,一切听徐有贞安排。

  在徐有贞带领下,政变者接着直奔南宫而去。

  南宫的大门被关得死死的,怎么敲都没人应。

  徐有贞下令破门而入。

  几十个武士抬着一根巨木撞门,另外一些人爬墙进去,从里头砸门拆墙。

  整个场面一定非常激烈,也必定制造出巨大的噪音。

  皇宫里有至少几千名禁卫军,可没谁派出士兵来阻止,甚至也没有人过来问问是怎么回事。

  从当时的记载看,南宫几乎像是被遗弃了。

  这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他们终于攻进了南宫。

  明英宗朱祁镇烛下独出,问他们:你们要干什么?大家俯伏在地,齐声说:请陛下登位!我们不知英宗事先知不知道夺门密谋。

  徐有贞派人跟他联系过,但是到底有没有联系上无法完全确定。

  如果英宗事先不知道,那他的表现真称得上镇定自若。

  他毫不犹豫就积极加入了政变。

  众人抬着他直奔大内而去。

  在东华门,看门人想拦下他们。

  明英宗说:我是太上皇!一句话就镇服住了看门人。

  这帮人夺门而过,顺利进入奉天殿。

  看守奉天殿的武士拿着金瓜斧钺要打徐有贞。

  这时明英宗再次站了出来,书上对此只记载了两个字叱之。

  一叱之下,武士们马上放弃了反抗。

  在这个场合下,确实没有哪个武士知道该怎么办。

  眼前的人是太上皇。

  看着他坐到皇座上固然不妥,但是对着太上皇脑袋一金瓜砸下去也太过匪夷所思。

  他们没有从上头接到任何明确指令,就只能站在一边干看着。

  明英宗坐到了宝座上,开始鸣钟鼓,开诸门,要向众臣宣布自己复辟的消息。

  天亮了。

  大臣们本来打算到朝堂上,就立太子的事儿和皇上好好辩论一番,却忽然看见徐有贞站在那儿大喊大叫:太上皇复辟了!大家快进去祝贺!没有人挺身而出,质问皇上还在,太上皇凭什么复辟?所有大臣震惊之余,都像绵羊一样温顺,乖乖地走进奉天殿,向明英宗祝贺。

  那位景泰朝的头号元勋于谦呢?据其子于冕的说法,他听到明英宗复辟后,徐徐整朝服,入就班行。

  他在朝堂上直接被捉拿下狱,最终被斩决于西市。

  当天上午,明英宗发布谕旨,以皇太后命复登帝位,夺门之变宣告成功。

  后来很多人都在争论,于谦掌管着京军,为什么他不调动军队进攻紫禁城,平息掉政变?为什么束手待毙?这种说法恐怕高估了于谦的力量。

  当英宗还没有占据奉天殿的时候,也许还有一线机会。

  但这个机会转瞬即逝。

  如果坐在皇座上的是石亨,是曹吉祥,那于谦一定会调集士兵,士兵也一定会服从号令。

  但如今坐在宝座上的,是昔日的天子朱祁镇。

  在当时体制下,于谦没有能力发动军队推翻已经坐在皇位上、又有皇太后支持的前任太上皇。

  夺门事件不合规矩,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法理依据。

  在当时人们的心中,这是一场政变,但谈不上是一次篡逆。

  石亨是团营总兵,但他无法调动军队参与夺门;于谦是团营最高指挥官,他也同样无法调动军队推翻夺门。

  庞大的军队近在咫尺,却只能作壁上观,对景泰帝毫无帮助。

  至高无上的皇权可以让皇帝显得强大,也可以在关键时刻让皇帝变得脆弱。

  那么宫内的禁卫武装呢?整个夺门事件中,皇宫里一片沉默,没有任何抵抗。

  政变者进入长安门的时候,没有人报警;政变者攻打南宫的时候,没有人跑去镇压;政变者奉明英宗一路闯进奉天殿的时候,也没有人受命前去驱赶。

  所有人就这样站在一旁看着事情发生。

  这是曹吉祥的功劳?可他只是司设监太监,并没有这么大的能量。

  问题很可能出在孙太后身上。

  当皇帝病重的时候,她的身份至高无上,是最有能力让皇宫保持沉默的人。

  她只需要让宫禁的控制系统停止运转,处于自发状态的士兵就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对付太上皇。

  那个被一叱喝退的武士就是例子。

  禁卫体系就像一台机器,面对任何可被预测的事变,它都有自动处理能力。

  但是夺门事件超出了它的自动处理能力。

  它被设计出来不是为了应对这种怪异事情的。

  要让它行动起来,需要控制系统的输入,但当天晚上偏偏没有这样的输入。

  景泰帝被遗弃了。

  他统治着庞大的帝国,皇城外有强大的京军,皇宫内有精锐的禁卫,可这些力量在关键时刻毫无用处。

  他躺在病榻上,听到远处钟鼓之声,意识到发生了一场政变。

  一开始他迷迷糊糊地甚至认为是于谦造反,当问清楚了是明英宗复辟后,他连声说:哥哥做,好!好!他没有试图逃走,没有下敕书调集团营,也没有给宫中的禁卫军发命令。

  他什么都没做。

  很有可能一切都太晚了,他也做不了什么了。

  景泰帝不是一个坏人。

  他虽然幽禁了哥哥,但终究没有动过杀心,如果换成洪武、永乐那样的人,朱祁镇安有命在?他也不是一个坏皇帝,按照传统标准,他大致还算是个好皇帝。

  在他统治期间,不仅军事形势得到了稳定,宦官的权力也被大大减小,锦衣卫也不敢胡作非为,史书上对此都是夸奖的。

  但他也许正因此吃了亏,如果他给予东厂、锦衣卫更大的权力,让特务统治更加发达,夺门事件多半早就被扑灭在萌芽状态中了。

  试想如在天启年间,夺门这样的密谋怎能逃出魏忠贤老太监的洞鉴?

  好在明英宗也不是恶毒的人。

  英宗有很多缺点,但在私人感情上,他富于人情味。

  他对嫡母孙太后很好,对瞎了一只眼睛的妻子也很好,对嫔妃们也很好,甚至还永久废除了嫔妃殉葬制。

  那么他对弟弟景泰帝呢?曾有一种说法,认为夺门后,英宗让一个太监勒死了景泰帝。

  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当时景泰帝已经病入膏肓,太监觉得他活不过10天。

  但在夺门之后,景泰帝又活了一个来月。

  而且真要弄死病恹恹的景泰帝,只需要在照料上稍微克扣一点就足够了,也根本用不着勒死他。

  但做了这么多年的囚徒,英宗终究有愤恨要发泄。

  他清算了一批太监和朝臣,其中最有名的是于谦。

  于谦的罪名是谋立外藩,司法系统的判决是凌迟,明英宗下旨说:从轻发落。

  去其手足罢。

  这可以说是宽免,却又宽免得如此残酷,背后隐隐能感受到明英宗压抑的怒火!

  以上就是夺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398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