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简答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11-17 15:25 阅读

  在政治、文学等方面,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关于在政治、文学等方面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在政治、文学等方面的这些相关资料:

在政治、文学等方面

在政治、文学等方面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接下来达达搜探秘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

  主要成就

  政治

  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

  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

  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

  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

  《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

  

  但在对夏政策上,苏辙力赞司马光妥协、退让的方针。

  在他支持下,宋方割还西夏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但未能换取和平,西夏仍不断侵扰,妥协政策失败。

  在回河之争中,苏辙与右相范纯仁等主张维持北流,反对文彦博等回河东流之议复起。

  苏辙虽多次上疏反对,但以高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

  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

  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文学

  政论与史论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

  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

  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

  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

  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

  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

  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

  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

  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论断相当确切。

  《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

  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

  苏辙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

  论汉光武、唐太宗,分析相当全面,和苏轼相比,特点确在于稳。

  《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

  《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书信杂文

  苏辙致力最勤的文章,在于政论和史论,史论之文,尤所尽心;但他写得更为自由随便的文章,还是书信杂文。

  例如十九岁时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说自己初到京师,非有求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而所愿者,只是一睹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

  初生之犊,年少气豪,既不同于韩愈《上宰相书》那样卑躬屈节,也不像李白《上韩荆州书》那样纵横使气。

  当文人仕途广于唐代的宋代,这样的文章是有时代特点的。

  与此书相类者,还有《上昭文富丞相书》《上曾参政书》,都是年少气豪之作。

  到了晚年,所为书札,出语虽有所收敛,但依旧洒脱自然,例如《答黄庭坚书》,其文墨颇似苏轼。

  二苏早年之文,气象虽不尽同,但晚年之作,以信札观之,都有平淡自然之语。

  二苏相比,苏辙之文,未可以一衰字尽之。

  苏辙的记叙杂文为人所称者,有《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武昌九曲亭记》《黄州快哉亭记》等。

  其中《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以造语奇特见称。

  王士禛《香祖笔记》云:颍滨《栖贤寺记》造语奇特,虽唐作者如刘梦得(刘禹锡)、柳子厚(柳宗元)妙于语言,亦不能过之。

  并引其中入栖贤谷一段文字而后云:予游庐山,至此,然后知其形容之妙,如丹青画图,后人不能及也。

  苏辙之文,本来不是以奇见称的。

  《黄楼赋》稍自振厉,即被疑为苏轼所作,则此文之造语奇特,也就自然为人所称了。

  苏辙还有一篇《东轩记》,造语虽不甚奇,却是写得更加如其为人的文章。

  这篇记也是写得颇有特色。

  作东轩以为宴休之所,却不得一日安于其中,而日日忙于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此情此景,是和历来文人雅士作轩亭以自适者大异其趣的。

  文章最后还说:希望有那么一天,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宦情淡薄,文章亦自澹泊。

  这样的笔墨,也是如其为人的。

  诗赋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

  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

  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

  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

  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

  意境闲澹,情趣悠远。

  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时值新党蔡京等人执政,元祐党人累遭迫害,苏辙筑室于许州,闭门不出,与早年之闭门遥相对应。

  从他一生的经历看来,始终皆以直言而不见容。

  故以闭门始,以闭门终。

  这样的作品,亦颇见性情。

  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

  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

  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

  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儒学

  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创立了苏氏蜀学,他与苏轼同为苏氏蜀学的集大成者。

  苏氏的蜀学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对立。

  三苏博通经史,遍采六经百家之说,又吸取老庄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

  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

  苏辙晚年曾著《苏黄门老子解》,朱熹称其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反映了蜀学派的思想特色。

  此派在文学上的建树最为卓著,但认为学术中最重要者并非文章辞赋,注重所谓性命自得之际。

  以文为寓理之具,认为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

  

  书法

  苏辙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才华横溢,而且其书法也颇有造诣。

  其书法运笔结字与其兄苏轼颇为接近,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苏辙的传世墨迹有《雪甚帖》《雪诗帖》《车马帖》《晴寒帖》等。

  以上就是在政治、文学等方面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3519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