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皮影戏是如何发展的,南路皮影,受到陕西省皮影流派中东路流派的影响,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作品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而且精细,色泽明快艳丽。
关于山西皮影戏是如何发展的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山西皮影戏是如何发展的的这些相关资料:
山西皮影戏是如何发展的
众所周知皮影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那么山西皮影戏是如何发展的?其实山西皮影兴于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
南路皮影,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
北路皮影,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
南路皮影,受到陕西省皮影流派中东路流派的影响,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作品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而且精细,色泽明快艳丽。
简介
山西皮影戏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民间,在农村,是山西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
山西皮影兴于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
南路皮影,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
北路皮影,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
南路皮影,受到陕西省皮影流派中东路流派的影响,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作品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而且精细,色泽明快艳丽。
南路即晋南皮影,分布在侯马、运城、临汾、新锋、曲沃等地,造型受陕西东路皮影影响,影人高约33厘米,装饰性强;
北路即晋中皮影,分布在孝义、文水、广灵、灵丘、浑源、代县等地,影人造型和演出风格受北京西城派皮影影响,早期用纸糊舞台,后改用纱蒙舞台。
山西皮影制作多用小口齿母牛皮,选料考究,不用病死或老牛皮。
唱腔在不同地区采用上党梆子和蒲剧。
历史发展
山西皮影起源很早。
从1980年10月,在孝义县西约五十华里许榆树坪村南,金正隆元年七边形砖砌单室墓中出土的皮影头像壁画可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时期,孝义皮腔纸影戏已然有之,是山西目前发现最早的皮影。
山西皮影戏,主要活动在晋中、晋南以及吕梁、晋东南、晋北部分地区。
晋中一带,皮影戏班社甚多。
数百年来,它以孝义为中心,先后在汾阳、文水、交城、太原、榆次、祁县、太谷、平遥、介休、灵石、隰县、交口、沁源等县广为流传,并安家落户。
不少大商号、大户人家,出于吉庆之意、喜爱之心,都供起了皮影班。
有的供一班,有的供两班,甚至三班。
文水县徐家镇商号元生合就供有两班影戏,即吉庆班、成庆班。
不少商号的影戏班,是以商号名为班名。
介休城南街增盛昌赁铺,供有三班皮影戏,两班叫增盛昌,一班叫增盛轩。
至于有皮影之乡盛誉的孝义县境内的皮影班社就更多,据老艺人回忆,清末民初,全县有近四十个皮影戏班。
可记班名者二十有余,从事其职业者达数百人之多。
民国年间,尽管战乱频仍,皮影活动却从未停息。
到建国初期,在文化馆备案演出的皮影班还有九个,参与者近百人。
1953年,孝义皮影曾参加山西省首届民间艺术会演大会。
事后,调孝义老艺师那鹏飞领导的第一班皮影回省备案,即太原市月影剧团之前身。
在晋南一带,以曲沃为源头,碗碗腔影戏,先后传播到平阳、蒲州、解州等地。
多少年来为群众喜闻乐见,凡遇婚嫁丧葬、得子续后,都肯出钱唱台皮影小戏。
有些富裕人家,就连大牲畜下了驹,也要请皮影戏热闹两天,以示祝贺。
似乎不这样做,就觉得不喜庆,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南北两路的皮影班社,均为半农半艺的临时组织。
农忙种地,农闲唱戏。
在人员配备上大抵相同,都是七紧八慢九消停的班子。
意思是,只要有七个人,虽然紧张,但勉强可以开戏,如有八个人正好,九个人就比较消停。
但在活动形式上却有所区别。
南路皮影班内容单纯,只演皮影戏。
而晋中皮影班却是皮、木同台,昼夜不一。
白天以晋剧形式演木偶戏,晚上以皮腔或者碗碗腔演皮影戏。
由于南北两路皮影活动形式有别,所以,在演出设施要求上亦有所不同。
最早,皮影戏没有固定的场所,都是临时搭台。
唱完拆掉,再唱再搭。
在晋南一带,素有七长八短之说法。
即七根长椽、八根短椽就可以搭就一个皮影戏台,非常简便。
而在晋中一带,却是皮影,木偶同台演出,戏台太小,难以行动。
所以,不仅要求范围大,而且要有前后台之分,常以芦席为之。
在孝义境内,早在清中晚期就有了皮影戏的专用戏台,分皮影戏台和皮、木两用戏台。
尤其在县西山区,几乎村村壁壁都有。
大者二十平方米,小者仅十平方米左右。
至今仍保留有清乾隆、道光、光绪、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皮影戏台实体十余座。
为山西别处少见之建筑。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化,以及其它种种原因,皮影艺术趋于衰败。
南北两路皮影班社,幸存者无几。
到五十年代后期及六十年代初期,都改为真人扮演角色,搬上了戏曲舞台。
造型特点
山西皮影作为一种民间传统的小戏,在表演时,以驴皮、牛皮刻制的人物、布景和道具搬上舞台,造成影像,亦即皮影戏。
这种形像的造型特点是:戏剧中的人物形像都是正面和侧面的。
由于皮影戏表演中的局限性,只能通过正侧面的影像的活动展开戏剧情节。
自然,这种美术造型也只能是运用正侧面这种角度才能最为典型地表现出戏剧艺术造型。
由于皮影戏只宜表现高、长度的空间,因而与剪纸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
人物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与戏剧上的脸谱、服装的程式是相通的。
皮影戏的装饰性,尤其是夸张手法极强,在布景方面,有着殿阁、楼台、庭院、山水、树石等;道具中,有桌、椅、车、剑、戟、刀枪等,造型颇为概括洗练。
以上就是山西皮影戏是如何发展的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8482.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