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李自成的进攻,此时,坐在北京紫禁城中,皇帝宝座上的崇祯皇帝,应该已经意识到,北方保不住了。
关于面对李自成的进攻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面对李自成的进攻的这些相关资料:
面对李自成的进攻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达达搜探秘小编为您讲解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元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随即,顺军在李自成的亲自率领下,挥师东进,剑指北京。
此时,坐在北京紫禁城中,皇帝宝座上的崇祯皇帝,应该已经意识到,北方保不住了。
但直到二个多月后,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时,崇祯也没有趁着顺军未至前,主动放弃北京,去留都南京从头开始。
有东晋和南宋的先例在前,政府南迁是相当值得考虑的战略,可崇祯为何不这么做?
其实,崇祯不是没想过南迁,根据《明史·崇祯本纪》中的记载,他是和群臣商量过这个事情的:
二月,丁亥,诏天下勤王。
命廷臣上战守事宜。
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皆不许。
戊子,陈演致仕。
三月,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
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
蒋德璟致仕。
另在《明史·蒋德璟列传》中,也有崇祯询问内阁辅臣陈演、蒋德璟关于南迁之事的看法:
二月,帝以贼势渐逼,令群臣会议,以二十二日奏闻。
都御史李邦华密疏云辅臣知而不敢言。
翼日,帝手其疏问何事。
陈演以少詹事项煜东宫南迁议对,帝取视默然。
德璟从旁力赞,帝不答。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到,李自成兵临城下前,有相当多的臣子曾建议南迁,计有陈演、蒋德璟、李邦华、李明睿、李建泰、项煜等人。
但他们的建议全被崇祯否决?那么,有心南迁的崇祯,为何拒绝了他们的建议?
当时,崇祯如果要南迁,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其一,南迁相当于放弃整个北方的疆土,这是个严重的政治问题,责任谁来担当?
其二,崇祯带着北京的朝廷南迁,南京留守朝廷能否真心接纳。
第一个问题很正常,毕竟是要放弃大片领土,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转换成南狩,政治上的影响当然需要考虑清楚。
第二个问题就值得深究了,崇祯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他想去哪,难道还要看谁的脸色?
从史书上几位臣子的实际建议内容,以及崇祯皇帝的反应来看,上述两个问题显然都没有获得崇祯希望得到的答案。
从责任问题上来说,崇祯是希望由臣子来提出南迁,以免世人或史书骂他是个逃跑皇帝,崇祯还是很要面子的,这是历史公论。
并且,崇祯最希望开口建议让他南迁的是两位辅臣,陈演和蒋德璟,让辅臣提出来,皇帝再接受,规格和手续都足够堵住悠悠众口了。
可这两位都是以此前由项煜提出的东宫南迁来敷衍崇祯,很明显,不想担当丢弃疆土的责任,宁愿被罢官,也不愿意出头。
同样,其余臣子虽然也提出了南迁,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提出的是皇太子南迁,而不是崇祯南迁。
也就是说,既没有足够分量的辅臣站出来为崇祯的南迁承担责任,也没有人建议让崇祯南迁,崇祯很无奈。
不愿意承担责任好理解,崇祯想甩掉负面的政治包袱,各位辅臣同样不想背上这个政治包袱。
且以崇祯的性格来说,帮助崇祯背上这个包袱,还未必就有好下场,未来,提出让崇祯南迁的人很有可能被甩出去当群情汹涌下的替罪羊。
但大家为何都在明知崇祯想南迁的情况下,默契的反对崇祯南迁,而是只提出让皇太子南迁?
崇祯的拒绝也是因为,群臣只提出了让皇太子南迁。
所有问题的根子其实不在崇祯、皇太子身上,而在南方的东林党身上。
当时的南京留守朝廷,基本上操纵在东林党手上,北方朝廷南迁过去后,只能看他们的脸色,东林党是否配合,才是重中之重。
从崇祯继位起,到崇祯朝灭亡,明朝的财政也一直是东林党主导的江南地区在支撑,他们的底气充足的很,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可崇祯自从继位初期,跟东林党打得火热外,执政的中、后期,跟东林党的关系相当恶劣。
这是因为,崇祯不但在袁崇焕事件(袁崇焕被杀前的内阁是东林党内阁,首辅、次辅全是东林党,也是袁的后台)后,开始从政治上防备东林党,不允许东林党人入阁。
还因为,整个崇祯朝财政的问题,崇祯对江南地区只有索取,没有回报,引发了东林党对他的怨恨。
简单来说,就是东林党不喜欢崇祯这个皇帝,如果,崇祯去了南方,双方也无法有效合作。
至崇祯十七年时,东林党已经有了一定共识,就是放弃北方,放弃崇祯。
先不管他们的共识和想法是否正确,就具体的情况而言,他们是有底气的。
首先,他们掌控着江南地区,不缺钱。
其次,南京本就有完整的一套执政班子,只需要随便来个名义上皇帝,就能变成完整的政府。
如此,东林党何必让崇祯这个性格比较刚烈,且和他们关系不好的皇帝过来?
而一直被养在深宫中,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皇太子朱慈烺才是东林党的目标,年轻且无经验的朱慈烺到南京,才有利于东林党掌控新的朝廷。
这一点,从提出让皇太子南迁的两个主要建议人的成分上就能看出来。
比如,陈演和蒋德璟两位辅臣赞同的少詹事项煜东宫南迁议中的项煜,他就是唯东林党马首是瞻,根据《明季北略》中的记载:
煜素巨宦,初在魏党,旋媚东林求脱,遂复故物,家起华门,骤致奇富。
另一位左都御史李邦华,他的授业恩师是跟赵南星、顾宪成并列东林三君之一的邹元标(天启朝去世),是个更标准的东林党人。
李邦华虽然后来在李自成进北京后不屈殉国,但在政治上,是和东林党同气连枝的。
因此,项煜和李邦华,他们提出的皇太子南迁的建议,都是站在东林党的政治需要上去建议的。
这其实是很明白的告诉崇祯,江南不欢迎他,要想延续大明朝,让皇太子朱慈烺来,至于崇祯,就君王死社稷吧。
东林党在阻挠崇祯南迁,这个道理,当时的两位辅臣陈演和蒋德璟懂,所以他们在不愿意帮助崇祯背负丢弃疆土的责任时,就拿东林党的主张敷衍崇祯。
即使他们顺着崇祯的心意,提出让崇祯本人南迁,也会被朝中的东林党人以骨气、卖国等理由攻击,进而逼着崇祯否决他们的提议。
崇祯也懂,正是因为懂,他才很无奈,人家不欢迎他,去了能做什么?当傀儡?还不如殉国。
至于毫无政治经验的皇太子,就更不愿意送过去了,崇祯自己不愿意当傀儡,也不愿意儿子当傀儡,也不愿意把名正言顺的大义送到东林党手上去。
于是,崇祯也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天子守国门,继而君王死社稷了,这是他的宿命和责任。
临死前,崇祯也只是嘱咐几个儿子隐藏在民间,提都不提让他们跑去江南。
崇祯的谢幕,也可以说是东林党逼迫的,他也因为用上吊殉国的方式承担了责任,才会被后世几乎所有人同情。
以上就是面对李自成的进攻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36052.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