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为何没有办法避免火灾,我们现在只能在古人留下的文字记载中,想想那时候的美景。
关于在古代为何没有办法避免火灾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在古代为何没有办法避免火灾的这些相关资料:
在古代为何没有办法避免火灾
俗话说夜半三更,小心火烛。
今天达达搜探秘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古代很多漂亮的建筑,最终都没有留下来。
我们现在只能在古人留下的文字记载中,想想那时候的美景。
比如秦始皇修建的三百里的阿旁宫,我们现在都很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规模。
秦始皇举全国之力修造的万里长城留下来了,让我们现在看起来,依然惊叹不已。
如果他发动70万人修了10年的宏伟壮阔的阿旁宫,也能留下来,那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又将是一笔怎样的巨大财富啊。
可惜的是,阿旁宫最终毁在一场战火之中。
现在去西安看秦始皇兵马俑,依然可以从土坑旁边的那些木头炭迹中,想象大火在阿旁宫、秦皇陵这些地方四处燃烧肆虐的情景。
但是在古代,发生火灾的情况几乎又是无法避免的。
为什么说无法避免呢?
一是古代需要保存火种。
古代要用火烧水做饭,用火照明。
火几乎是古人全部的能源来源。
要是没有火,古代人一下就回到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文明一下就全部坍塌了。
但是,火又是最不好保管的。
虽说古人发明了钻木取火,后来又发明了火石与火镰,可以用这个生火。
但是使用起来总是不方便。
因此,把火放在火塘里或者放在炕里保管,总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但是,这样却又很容易失火。
实际上,古代的很多失火,都是因为在保存或者使用火种的过程中造成的。
二是古代大都是木结构房屋。
古代虽然也有砖,也在用砖石砌房子。
但是因为没有混凝土,因此用砖石比较少,主要还是用竹木。
而竹木都是易燃品,越是老旧的房屋,越干燥,越容易着火。
三是古代经常发生战火。
战火这个词,其实已经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古代战争的情形。
也就是说,只要打仗,就会放火。
火攻是古代战争一种重要的战术选择。
放火烧粮,放火烧船,放火烧城,只要能够消耗对方,让自己壮大,古人无所不用其极。
这样一来,再有什么好的建筑,也都被烧得干干净净了。
既然古代那么容易失火,那么,古代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火灾问题的呢?
其一,水缸。
古代只要是大户人家,家里都会储备很多口大水缸。
这些水缸,当然也有解决饮用水问题的作用。
但是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为了在发生火灾的时候,及时用这些水缸里的水灭火。
比如故宫里,就有许多口大水缸。
冬天的时候,为了防备水缸结冰,甚至还要给水缸包上棉被。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所砸的那口水缸,因为在院子里,很有可能就是用来放火的。
一般的贫困人家,虽然不会准备那么多大水缸,但是用来喝水的缸子还是有的,而且都会特别大。
除了灶房后面的缸子外,屋檐下也会准备缸子。
这种缸子不需要专门储水,因为只要下雨,屋檐水就会流在里面。
当然了,这样的水缸里,如果水不流动,也特别容易长蚊虫。
但这也没办法。
要想确保火灾发生时有水,这些就顾不得了。
(古代更夫)
其二,封火墙。
在古代乡下,一般是不需要封火墙的。
因为乡下基本上是独门独户,即便烧,也只是把一家人的房屋烧了,不可能殃及别的人家。
但是在城镇里,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
如果没有封火墙,基本上一家房屋烧起来了,就可能整条街迅速就烧光了。
所以封火墙是必须有的。
封火墙也就是在相邻的两座房屋之间,修造一座厚厚的高高的墙。
这种墙,一般都要高过房屋很多。
如果一座房屋烧起来了,可以直接把封火墙对面的房梁锯断,封火墙这边就烧不起来了。
其三,预警。
预警就是火警预防。
预警在古代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古代的时间工具不多,虽然说有沙漏等等这样提示时间的工具,但一般只有大户人家才有。
普通的人家,只能靠更夫打更来掌握时间。
更夫打更的时候,除了报时外,就是预警。
小心火烛,注意安全,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预警方式。
这个预警的话中,除了有对防盗防贼的预警外,最重要的预警,就是火警。
而且更夫是要打锣的,锣的声音是非常大的。
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打扰瞌睡吗?还别说,真的就是为了打扰瞌睡,把人惊醒过来。
让你醒过来后,去看看保存的火种,或者看看烛台,会不会引发火灾。
不过,就算古代想到了很多防火的方式。
但失火的时候,依然是很多的。
因因此很难有历史久远的木建筑能够保存下来。
以上就是在古代为何没有办法避免火灾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4698.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