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是谁,但是,这个人从哪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了,基本上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关于曹刿是谁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曹刿是谁的这些相关资料:
曹刿是谁
曹刿,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达达搜探秘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曹刿的名字,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
但是,这个人从哪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了,基本上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他简直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流星,闪一下,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曹刿的来历,有人说是曹叔振铎的后人。
曹叔振铎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
周武王建国以后,给弟弟曹叔振铎分封的地方是曹。
也就是说,曹叔振铎是曹国的第一代国君。
当时曹国的封地虽然不是很大,但却是一处非常肥沃的地方。
不过,这个国家一直没有变大。
到了春秋时期,也一直是小国。
只能依附在一些大国身上,被欺负来欺负去。
曹国的最后一个国君曹伯阳,突然之间想强硬一次,也过一把称霸的瘾,断绝了与晋国的关系,还试图进攻宋国。
结果被宋国给灭了,曹国也就因此在历史上消失了。
曹刿是不是曹叔振铎,历史上并没有相关的记载。
不过,曹刿肯定不是一个奴隶或者平民。
奴隶或者平民,要见到国君,显然是不可能的。
当然也不是卿大夫及以上阶层的。
因为曹刿自己说了,肉食者鄙,这里的肉食者,显然指卿大夫及以上当官的那些人。
这样一算下来,曹刿当时的身份,应该是一个士。
也就是说,就算曹刿是曹叔振铎的后人,但是到他那一代的时候,虽然曹国还存在,但曹刿已经是一个士了。
这里的士,除了代表社会上的一个阶层以外,还代表他是一个读书人,读过书,掌握着知识文化的人。
那时候,各国对士都是很重视的,因为士能帮助各国君王称霸。
所以士去见君王,君王肯定是会见他的。
这种传统,从春秋开始,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发展到后来,出现了养士之风极为盛行的战国四君子。
曹刿这个人,只出现在《左传》和《国语》里。
《史记》里面没有他的名字。
《史记》里面有一个曹沬,而且和曹刿出现在同一个时期,又同时出现在鲁国。
所涉及的事情,也是齐鲁之间的争斗。
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个曹沬就是曹刿。
但是曹沬是一个将军,又是一个刺客,其行事作风,与曹刿显然是不一样的。
认为两个人就是一个人,似乎不太合适。
不过,就算是《左传》里面记载的这个曹刿,其前后的行事作风,似乎也不是很统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长勺之战中,曹刿的言行举止,体现了他的两个思想:一是为民,二是谋略。
当曹刿见鲁庄公,问鲁庄公依靠什么来打仗的时候。
鲁庄公讲了三点:一是敬神,二是关心部下,三是公正决断老百姓的纠纷。
曹楷认为,前两点都不至于让老百姓为君王打仗。
只有公正为民,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才愿意为君王打仗。
不过,曹刿也并没有对鲁庄公的公正进行很大的肯定,只是说可以一战。
说明曹刿认为鲁庄公做得还不够,只是勉强可以用此打仗而已。
曹刿在打仗过程中,使用了谋略。
事实上,谋略相当于使诈,相当于不遵守战争中的游戏规则,也就是不遵守周礼。
因为那时候的战争,按照周礼,应该是堂堂正正的正面冲突。
当敌方擂鼓的时候,自己这一方面也该擂鼓,冲杀过去。
不过,曹刿等到对方擂了三次鼓才冲杀,因此打败了对方。
曹刿这样做,一方面是他改变了春秋时期的周礼。
同时也是他对鲁庄公待老百姓不够好的补充。
只有这样,才能打败敌人。
如果真刀实枪地打,那么,老百姓可能就没有那么愿意卖命了。
当曹刿在这里出现以后,后来又出现过一次。
长勺之战发生在庄公十年,这次事件发生在庄公二十三年,过去了十三年。
那时候,鲁庄公准备去齐国观社,也就是一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当时曹刿不让鲁庄公去,认为这是不合礼(周礼)的。
同时他还讲了一通关于礼的道理。
《左传》中并没有说那时候曹刿任的什么官职,但他既然一直留在鲁庄公身边长达十三年,那么至少是一个卿大夫,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他当了鲁庄公的卿大夫后,不知道是不是观点发生了改变。
在长勺之战的时候,曹刿是很重视老百姓的,而且并不很重视打仗的礼仪,反而讲究灵活多变。
而现在却为了礼仪的问题,阻止鲁庄公去齐国的外交活动。
不能灵活对待外交事务。
这不知道是历史记载有错,还是因为曹刿成为肉食者以后,也变得鄙了。
以上就是曹刿是谁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4198.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