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起源于哪个国家,上图为萨珊王朝时期,银器上记载的波斯传统“音乐会”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写道,“最早教会居民吹芦笛的,是西风在芦苇空茎中的哨声。
关于唢呐起源于哪个国家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唢呐起源于哪个国家的这些相关资料:
唢呐起源于哪个国家
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
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很多传统民间习俗似乎总少不了唢呐助兴,可你是否知道唢呐最初诞生于波斯,有学者认为,从波斯传入中国的数种乐器中,唢呐也许最具特殊意义——不仅是乐器形制本身,而且携带着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进入中原大地。
上图为萨珊王朝时期,银器上记载的波斯传统音乐会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写道,最早教会居民吹芦笛的,是西风在芦苇空茎中的哨声。
因此,盛产芦苇的地区,多有管乐器出现。
波斯西南部及东南部的丘陵湖泊地带,北方里海沿岸诸省,就是多产芦苇的地方。
而唢呐就诞生于波斯帝国强盛的阿契美尼德时期(前550-前330年)。
波斯史诗《列王纪》中,在描写伊朗与图兰两军交战、鼓角齐鸣时,唢呐也频繁出现。
吹响唢呐,预示一天结束
唢呐(Sorna)波斯语写作:sūrnāy,sūr意为强音(strong),nāy意为笛子,是一种多用于聚会宴饮等欢快热闹场合的别种芦笛。
根据记载,日落时分,遥远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人们在城门或地方行政大楼前吹响唢呐,表示一天结束,颇有鸣角收兵的意思。
这一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19世纪的英格兰。
唢呐前身芦笛所承载的宗教内涵
波斯伊斯兰化之后,唢呐的社会功用在宴饮欢庆与军乐之外,还被赋予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古兰经》中,真主用黏土造人祖阿丹(亚当)。
此时,阿丹只是一具泥土躯壳,没有灵魂生命。
之后,真主吹注真气于阿丹体内,使之具有灵魂和生命,成为活生生的人。
因此,吹气在伊斯兰教中具有了神圣的意义。
从而,芦笛、唢呐、号角之类的吹奏乐器,携带着宗教文化内涵,进入人们的世俗生活。
阿丹与妻子偷食禁果,被真主逐出乐园。
从此,阿丹(人)为了重返乐园,与真主合一,开始了不断的寻觅和追求。
芦笛,由芦苇茎秆断离苇丛而制成,声音悠扬婉转,如泣如诉,正好契合了这种寻求重新合一的宗教情感的表达。
苏非神秘主义的神爱理论常把真主视为爱恋对象,用世俗男女的相爱结合,比喻人经过寻寻觅觅之后,最终与真主合一。
这样的比喻在苏非情诗中大量存在,乃至积淀为波斯传统文化。
这样的宗教文化融进民俗文化之后,婚礼就成为亦宗教亦世俗的合一文化的表达。
芦笛如怨如诉,适合表达寻觅追求,不适合表达合一的热烈喜庆。
因此,用于欢快喜庆场合的别种芦笛——唢呐,成为波斯民间婚礼上的主奏乐器。
鲁米的笛赋
波斯四大诗人中,莫拉维.鲁米是苏菲神秘派的代表。
他的《玛斯纳维》开篇笛赋堪称经典:
请听这芦笛讲述些什么,它在把别恨和离愁诉说:自从人们把我断离苇丛,男男女女诉怨于我笛孔;我渴求因离别碎裂的胸,好让我倾诉相思的苦痛;人一旦远离自己的故土,会日夜寻觅自己的归宿……
诗人用断离了苇丛的芦笛的呜咽哭诉,象征人因原罪而迷失了方向的灵魂,为回归原初而不断寻觅和追求。
唢呐传入中国的道路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中亚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
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
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由蒙古西征的大批中亚穆斯林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
另一说,金元时期回回人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
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
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
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
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
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
2006年,唢呐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就是唢呐起源于哪个国家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2848.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