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探索唢呐的基本构造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8-08 17:05 阅读

  探索唢呐的基本构造,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

  关于探索唢呐的基本构造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探索唢呐的基本构造的这些相关资料:

探索唢呐的基本构造

探索唢呐的基本构造

  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

  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基本构造

  唢呐由哨片(哨子)、气盘、芯子、唢呐杆和唢呐碗五部分构成。

  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

  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1993年,由著名管乐演奏家郭雅志先生发明了唢呐活芯装置,令传统唢呐奏出半音阶、十二音体系,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

  唢呐活芯,其内管连有气牌和气嘴,并有螺栓槽,套上一弹簧,插在外管中,外管侧面有螺纹孔,再套上一个微调套管用螺栓螺母,从套管长孔穿过拧入螺纹孔,再进入内管的螺栓槽,用螺丝螺母调正内管之伸缩距离,嘴唇压缩气嘴以后,使内管缩短其音程,于是每个音孔可吹出半音,增加唢呐之音量范围,可吹奏各种变调乐曲。

  芯子是唢呐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上装哨片,下接主体管。

  传统的芯子为单管式,而活芯为活动套式,可以伸缩改变长度,复位靠弹簧的作用。

  演奏时,通过双手向上压进活芯,便能奏出临时变化半音或半音阶。

  如果把活芯推进、卡定,即可做高半音的移调乐器使用,指法不变。

  推进后所产生的音程关系上的徽小偏差,可通过控制嘴劲儿调整,演奏者很容易适应和进行有效的修正。

  活芯共有3种规格,由于其伸缩长度可以调节,因此解决了大、中、小各种调子唢呐的应用问题。

  唢呐分类

  音高分类

  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

  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

  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长短分类

  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

  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

  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

  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

  音色柔和,空灵,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

  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

  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

  与二胡等弦乐器一起合奏,婉转起伏,更为动听。

  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

  海笛:发音雄壮,高亢冲霄。

  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

  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

  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

  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

  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

  多用于歌舞伴奏。

  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

  中唢呐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扬。

  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

  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

  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

  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雄壮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加键唢呐: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

  杆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开列,健全了半音,转调方便。

  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种,较传统唢呐音色丰富、音量增大,并扩展了音域,分为中音唢呐和低音唢呐。

  地域分类

  客家唢呐

  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

  客家唢呐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雄浑、和谐悦耳;悲调委婉幽怨。

  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

  周家班唢呐

  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间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灵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中国民间乐班。

  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已传承家族六代,历经100多年沧桑。

  男女老幼乐手共计100余人,横跨苏鲁皖浙,享誉民间海外。

  子长唢呐

  子长唢呐主指杆长尺三、尺二五的大唢呐。

  它是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唢呐曲牌若以速度分,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种。

  慢板包括慢板、原板(也叫抢板),均为4/4拍,原板比慢板稍快。

  中板与快板均为2/4拍,吹奏时快板比中板再快些。

  中板包括流水板、垛板;快板包括二流水板和熬头牌子。

  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的板式连接规律。

  每种板式连接都要有过渡音乐,俗称过鼓或叫板、换板。

  同板式换曲牌也要加过鼓。

  闽西大唢呐

  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嫲吹,构造相同,但长度和粗细有别,公长嫲短,公粗嫲细,公吹的音色雄壮,嫲吹的发音空灵。

  沁阳唢呐

  河南焦作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音量大,音质雄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

  1606年,沁阳人乐圣朱载堉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解决了历代众说纷纭的旋相为宫难题,并改良了唢呐的发音位置,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三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载堉还担当沁阳唢呐演奏的领班人,他在九峰寺创建了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

  在朱载堉的影响下,怀庆府一带的唢呐班逐渐增多,明末清初时的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的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在当地影响很大。

  沁阳流传着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

  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

  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两派演奏风格各有不同。

  大竹竹唢呐

  大竹竹唢呐,为川东大竹县月华乡独有的竹唢呐,以其雄浑、动听的音韵载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数百年前,唢呐传入巴蜀,大竹人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竹子制作了唢呐。

  经过发展,竹唢呐制作工艺日臻精熟。

  竹唢呐由哨、天心、杆子和喇叭4部分构成。

  哨由大竹县当地燕麦秆做成,杆子采用大竹县特产的罗汉竹制作,喇叭则由当地产的黄竹篾丝编织成形后,再刮灰涂上土漆,套于杆下端,可活动和装卸;如今的大竹竹唢呐为6孔,五音阶定音,其演奏形式多种多样、音韵传神,为民俗瑰宝。

  以上就是探索唢呐的基本构造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27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