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忆江南三首的原文是什么 忆江南三首其二解释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7-24 09:21 阅读

  忆江南三首的原文是什么,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关于忆江南三首的原文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忆江南三首的原文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忆江南三首的原文是什么

忆江南三首的原文是什么

  忆江南三首

  白居易 〔唐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

  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让人容易想起的就是杭州:游走在天竺寺中寻找中秋盛开的桂花,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观赏起落的潮头。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容易想起苏州的吴宫。

  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赏析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

  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

  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

  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

  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

  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

  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

  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

  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

  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

  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

  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紧承前首结句能不忆江南,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中间两句是说,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偌大一个杭州,可忆的情景当然很多,而按照这种小令的结构,却只能纳入两句,这就需要选择和集中最有代表性,也是他感受最深的东西。

  就杭州景物而言,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呢?不用说,浙江潮和月中桂子,就是杭州景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而作者也对此感受最深。

  何谓月中桂子?《南部新书》里说:杭州灵隐寺多桂。

  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

  既然寺僧可以拾得,别人也可能拾得。

  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也很想拾它几颗。

  《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云,在郡六百日。

  入山十二回。

  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

  ······自注云: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灵隐多海石榴花也。

  看起来,他在杭州之时多次往寻月中桂子,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因而当他把记忆的镜头已向杭州的时候,首先再现了山寺月中寻桂子。

  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

  如果说天竺寺有月中桂子飘落不过是神话传说,那么浙江潮却是实有的奇观。

  浙江流到杭州城东南,称钱塘江;又东北流,至海门入海。

  自海门的潮水,十分壮观。

  《方舆胜览》云:钱塘每昼夜潮再上,至八月十八日犹大。

  请看《钱塘候潮图》里的描写: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

  正因为潮头高数丈,所以作者当年做杭州刺史的时候,躺在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壮丽景色。

  这两句词,都有人有景,以人观景,人是主体。

  所不同的是:上句以动观静,下句以静观动。

  何日更重游?末句是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这首诗仅就作者的内心活动而言,已蕴含着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

  第三首诗,追忆苏州往事。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开头是说,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

  照应第一首的结尾和第二首的开头,把镜头移向苏州。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中间两句是说,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美丽的芙蓉。

  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

  春竹叶,是对吴酒一杯的补充说明。

  春在这里是形容词。

  所谓春竹叶,可解释成春天酿熟的酒,也可解释为能给饮者带来春意的酒,从春与醉的对偶来看,后一句解释也许更符合原意。

  醉芙蓉是对吴娃双舞的形象描绘。

  以醉字形容芙蓉,极言那花儿像美人喝醉酒似的红艳。

  娃,美女。

  西施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修建的住宅,叫馆娃宫。

  开头不说忆苏州而说忆吴宫,既为了与下文协韵,更为了唤起读者对于西施这位绝代美人的联想,读到吴娃双舞醉芙蓉,这种联想就更加活跃了。

  这两句,前宾后主,喝酒是为了观舞助兴,着眼点落在醉芙蓉似的吴娃身上。

  早晚复相逢?末句是说,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早晚,当时口语,它的意思与何时相同。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

  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

  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

  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

  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以上就是忆江南三首的原文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11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