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放言五首其三的作者是谁 放言五首其三的哲理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7-24 01:11 阅读

  放言五首其三的作者是谁,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关于放言五首其三的作者是谁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放言五首其三的作者是谁的这些相关资料:

放言五首其三的作者是谁

放言五首其三的作者是谁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唐代〕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

  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会感到害怕,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是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不用钻龟与祝蓍。

  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

  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

  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

  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

  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

  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

  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

  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

  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

  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

  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

  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创作背景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

  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元稹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

  此诗为第三首。

  以上就是放言五首其三的作者是谁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10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