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历史上明朝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如何 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状况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7-18 15:46 阅读

  历史上明朝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如何,明初的经济也迅速恢复,国力迅速成长,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关于历史上明朝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如何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历史上明朝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如何的这些相关资料:

历史上明朝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如何

历史上明朝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如何

  历史上明朝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如何?为了使得国家尽快恢复经济,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到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民户达1605万户,人口达6054万人,垦地面积达850万顷,为明朝后世的经济发展打下极为牢固的基础。

  明初的经济也迅速恢复,国力迅速成长,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发展农业

  解放生产力

  朱元璋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中,把发展农业放在了首位,为了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力资源。

  朱元璋通令全国,地主不得蓄养奴婢,所养的奴婢一律释放为良民。

  凡因饥饿而典卖为奴者,由朝廷代为赎身;严格控制寺院的发展,明令各州府县只能有一个大寺院,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严禁寺院收养童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如果要是出家,必须得到父母和官方同意,出家后三年内还要赴京考试,不合格者潜发为民。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社会增加了一只庞大的劳动力大军。

  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之地、垦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稳定增长。

  屯田制度

  明政府还大力推行屯田政策。

  屯田主要有民屯和军屯两种。

  民屯包括把地少人多地区的农民移往地多人少的地区垦荒,以及招募、罪徙耕种。

  1388年迁山西泽、潞二州无地农民到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置屯耕种。

  凡移民屯种,官给耕牛、种子,免征三年租税,其后亩纳税一斗。

  军屯是让卫所士兵屯耕自给。

  明朝建立后,在腹里和边境普遍设卫开屯。

  军士屯田以分计,每军一分;有的地方按户授田,每一屯军户止许二分。

  每分一般是五十亩,也有百亩、七十亩、三十亩或二十亩不等,依屯地肥瘠、远近的实际情况而定。

  军屯的耕牛、种子、农具由政府供给。

  屯军要按分纳税,称屯田子粒或屯粮。

  军屯面积占全国耕地的近十分之一。

  此外,商屯也相当盛行,政府以买卖食盐的专卖证(称之为盐引)作为交换,利诱商人将粮食运往边疆,以确保边防的粮食需求。

  朱元璋也曾派遣国子监下乡督导水利建设、赈灾,并以减免税赋奖励耕作。

  这些措施使得过去很多饱受战乱损毁的地区恢复了生气,使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

  兴修水利

  明初,政府多次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

  广西的灵渠、四川的都江堰等,都曾在洪武年间先后修复。

  陕西洪渠堰疏浚后,可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田二百余里。

  宁夏卫所修渠道灌田数万顷。

  浙江定海(镇海)、鄞县疏浚的东钱湖也能灌田数万顷。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修陂渠堤岸5048处。

  这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朱元璋还采取了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等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制度

  明初的田地有二大类:官田和民田。

  官田包括宋元以来原额官田,战后籍没敌对政治集团的土地,开国后抄没官民罪犯的土地,以及战乱中的抛荒地,江河湖海新涨的沙田、湖田等等。

  这些官田,除佃给农民耕种收租外,有的作百官职田以代俸禄,有的作边臣养廉田,有的作卫所军的牧马草地,有的作御马监种植饲料的苜蓿地,有的作府县学田,有的赐与诸王、公主和公侯功臣作庄田,还有授给军士或让民、商占有作屯田的。

  民田属于官僚、地主和小自耕农所有,允许买卖。

  官田属国家所有,买卖私占则是非法的。

  明初官田,佃种于民的,其田赋与民田赋的差别一般悬殊不大。

  民田亩征三升三合,官田亩征五升三合。

  田赋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

  夏交麦,称夏税;秋交米,为秋粮。

  交粮的叫本色,折成银、钞、绢、布、棉、苎等交纳的,叫折色。

  为给征收田赋提供依据,明政府编造了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按随粮定区原则,以税粮万石为一编造单位,称一区。

  每区土地经丈量后,绘成鱼鳞状的图册。

  册上载明所有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沃瘠、户主姓名。

  凡图册上的土地买卖,要向地方政府办理田赋过割手续。

  朱元璋还采取了以良民治良民的办法,在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福建等地,创立了粮长制。

  大体上以每收粮万石为一区,挑选纳粮的地主充当粮长,负责征收该区税粮,督运到京。

  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长往往依仗权力,勾结官吏、里长,向农民敲榨勒索,并将自己应交的赋税摊到小农头上。

  轻徭薄赋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

  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蠲免。

  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

  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

  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

  以上就是历史上明朝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如何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99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