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历史人物,“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
关于战国时期历史人物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战国时期历史人物的这些相关资料:
战国时期历史人物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赵国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
是从道家中出来的法家创始人物。
齐宣王、齐泯王时游学稷下,在稷下学宫讲学多年,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
在稷下时,与田骈、接子、环渊等有较多的交往。
他们一起被齐王命为大夫,受到尊敬,齐王还特意为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
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慎到学说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
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
第一,慎到主张
,即百姓、百官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是必须完全依法行事。
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君主之手,各级的官吏只能严格地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即以死守法。
百姓则要接受法令的规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
慎到认为这样才能实行法治,并取得功效。
在君主具体执法的过程中,慎到提倡法治,做到公平执法,反对人治。
主张立法要为公,反对立法为私。
用他的话说,就是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他认为法治比人治优越,甚至说不好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好。
第二,提倡
重势是为了重视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
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
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的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即令则行,禁则止。
如果没有权势,即使像尧那样贤德,百姓也不听从命令。
所以,慎到反对儒家主张的德治,认为那样不可能使法律贯彻执行,会产生很多弊端。
在无为而治方面,慎到和申不害主张是相似的,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
他认为,如果国君什么事都自己亲自去做,不但会筋疲力尽,还会使大臣旁观,不积极做事,等一旦有了过失,大臣会把责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会导致谋反篡位的事出现。
他主张抢法处势;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
故智者所以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
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可离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
把法看成了国家的根本,是维系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的可靠保证。
慎到认为,有了法,就要真正以法治国,不能只是摆设。
他说: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
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
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慎子·君臣》)什么都要用法来实行、判断、裁定,不能有所遗漏。
法有种种作用,所以,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慎子·威德》)然而,治国无其法则乱,宗法而不变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
(《艺文类聚》卷54引《慎子》)法必须不断变化以顺应时代,否则,法就会衰败,就会走向死亡,所以,作为国君的责任之一就是变法。
表面上看来,慎到主张因循自然、清静而治与以法治国是矛盾的,实际上,慎子的意思是在法治的基础上依照事物的本性,顺其自然,法也必须遵循自然本性。
很明显,慎到的思想是老庄道学与法家的合流。
以上就是战国时期历史人物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1696.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