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对魏延下手 诸葛亮临死前给了魏延三条路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7-12 07:01 阅读

  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对魏延下手,尤其在诸葛亮北伐曹魏的一系列剧情中,他堪称蜀汉方面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男二号。

  关于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对魏延下手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对魏延下手的这些相关资料:

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对魏延下手

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对魏延下手

  对诸葛亮和魏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达达搜探秘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诸葛亮临死为什么决意杀魏延,别被演义骗了,真相只有4个字。

  关于《三国演义》对人物的成功塑造,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是其中最为出彩的典型,魏延虽然不属于赫赫有名的蜀汉五虎大将之列,但其知名度同样不低。

  尤其在诸葛亮北伐曹魏的一系列剧情中,他堪称蜀汉方面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男二号。

  哪怕最后因为谋逆被诸葛亮在死后用计除掉,依然不免让人产生遗憾,遗憾魏延死后蜀汉再无大将的失落。

  魏延是怎么死的?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料定魏延在自己死后必反,在自己病逝五丈原前预留参军杨仪锦囊妙计,杨仪遵照诸葛亮遗计,密令大将马岱斩杀了图谋不轨的魏延。

  小说情节精彩归精彩,但拿小说做史料来看未免失真。

  《三国志》对此的记述则另有不同,不断北伐曹魏的诸葛亮在公元234年屯兵五丈原,期间病情恶化,自知不久于人世的他临终前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则暗示了魏延的结局。

  排挤在外

  在会议上,诸葛亮召集当时蜀汉一众大臣前来,用以安排身后之事。

  为避免惊动曹魏大军,诸葛亮在会上确定了自己死后全军秘不发丧,慢慢班师回朝的策略,并与杨仪、费祎等人讨论退兵计划。

  该计划最终敲定,由大将魏延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依次退军的顺序,同时强调如果魏延在自己死后不听众人调遣,就不必管他,让他自行退避。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当时蜀汉的重要将领,魏延却没能出席这场极为重要的会议,要了解诸葛亮此时将魏延拜为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无论官职爵位还是战功都远高其他参与会议的将官。

  以此身份却被排斥在外,必定是诸葛亮有意为之。

  而且从安排魏延断后的军力看来,诸葛亮似乎已经算定魏延在自己死后必将抗命。

  结果事态的后续发展果然如诸葛亮所料,他死后,魏延擅自率军南返,并且烧栈道阻断蜀汉主力大军的归路。

  杨仪等人只能命令大军在山中开道,昼夜行军。

  待大军全部退守汉中后,魏延又率军与杨仪的大军对峙,不料部下早已离心离德纷纷逃亡,他最后只能带着寥寥数骑逃往汉中,在途中被马岱斩杀。

  相比起前半生的风云激荡,魏延的结局可谓窝囊至极。

  通过《三国志》的记载,不难想到诸葛亮既然算准了魏延会反,那么杀死魏延肯定也是出自他的授意,同样这也是长期以来大部分人的共识,可原因却有待商榷。

  性格短板

  魏延的结局一来自然与其性格有关,二来也与丞相长史杨仪存在重大关系。

  杨仪聪明练达,精通政务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魏延则与杨仪素有间隙。

  很大一部分就与魏延性格矜高,颇为自傲有关。

  面对魏延孤傲的性格,蜀汉上下都会对其避三舍,只有本性同样骄傲的杨仪不让魏延,魏延由此忌恨杨仪,二人关系势同水火。

  每当发生争执时,魏延甚至会当众拿着刀在杨仪面前比划,亦是威胁。

  二人不和之事,连东吴已有所耳闻。

  东吴君主孙权就曾谈及此事,认为既然魏延与杨仪不和,却又都被委以重任。

  待到诸葛亮去世,就没人能压得住场面了,必然生出大乱。

  诸葛亮自然深知此事,但他既然心杨仪的才干,又要凭借魏延的骁勇,哪个都不好评判,终其一生也没有妥善解决此事。

  魏延是刘备时代留下来的元老宿将,深受刘备信任器重,在蜀汉属于诸葛亮的嫡系。

  诸葛亮临终告诉众人魏延不听命令就不要管他,却并没有直接抛弃魏延,反而给了他极其重要的断后职责。

  古来行军打仗,用兵者能进能退,退兵的重要性不弱于进军。

  以诸葛亮的军事经验,安排存在隐患的魏延断后,这岂不是让全军陪葬的昏招?可见诸葛亮临终之时也不认为魏延会背叛自己,与小说中魏延天生反骨毫不相关。

  再次,要是诸葛亮真的早已认定魏延十有八九会反叛,酿成军事灾难。

  那么,最好的解决措施应该是趁着自己还有一口气在,亲手将魏延除掉,而不是等自己死后,让一众身份地位比不上魏延的将官自行处置。

  由此可知,诸葛亮确实做出了一系列防备魏延的安排,但绝没有到认定他也会背叛蜀汉的地步,毕竟他深知魏延的秉性,料定其在自己死后并不会受杨仪等人的控制,所以留了一手。

  功高震主

  魏延被杀后,杨仪性格缺陷又给本就实力大损的蜀汉政权火上浇油,作为诸葛亮指定接班人的费祎在日后清算杨仪时就列数他的罪状。

  其中就有一条是指他因为个人恩怨而打乱诸葛亮的退军部署,给蜀汉造成极大损失。

  可见魏延之死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魏延本人的性格使然,一部分也是一帮属臣无限放大诸葛亮的计策,最终造成的结果。

  可蜀汉一众属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当时东吴孙权曾对魏延与杨仪不合有过这样的看法:一旦蜀汉政权落入魏延或杨仪之手,以二人秉性论,只能加速蜀汉的灭亡。

  后世的王夫之在论及此事时,点评说:魏延在蜀汉大军中的权威仅次于诸葛亮,但他桀骜难驯,哪怕是诸葛亮一派的领导之一蒋琬威望也远不足以压制魏延。

  一旦魏延成功返回成都,难保不会挟持刘禅,届时谁都无法与之争锋。

  

  诸葛亮死后,蜀汉几乎没有能在军事上与魏延相平衡的将领。

  况且早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曾想独自率领一军出子午谷奇袭长安城,终因诸葛亮反驳而未能实行。

  魏延对此常闷闷不乐,甚至认为诸葛亮胆怯。

  性格桀骜不驯,与同僚水火不容,加上威望极高,又手握重兵,不管是与他同为诸葛亮属臣的费祎、杨仪,还是蜀汉后主刘禅,都对他忌惮三分,魏延自然而然就成为所有人针对的对象,难免不会引起群起而攻之。

  若自视甚高的魏延主政蜀汉,则诸葛亮生前的全盘规划极有可能被打乱,甚至被全部推翻,本就皮皮一级的蜀汉,哪经得起再一番政治动荡。

  于是费祎等人一为了国家大计,二为了避免魏延功高震主,不得不杀掉魏延。

  而杨仪后来的一番抱怨,也让一众属臣察觉到隐患,因此他们将杨仪也一并除掉。

  至此,诸葛亮的遗志,便在没有政治威胁的情况下,由费祎、蒋琬顺次秉行。

  可他们二人秉政时期,蜀汉对曹魏的劣势便更加凸显,所谓继承诸葛亮北伐遗志的姜维实际所行却与诸葛亮遗志相违背,其战略部署多有失当。

  加上费祎也总对姜维加以限制,一方面是秉承诸葛亮的既定方针不改,恐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防第二个魏延的出现吧……

  以上就是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对魏延下手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880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