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上古四圣之一,出生地有争议(一说在汶山石纽地区;一说在石坳。
关于大禹:上古四圣之一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大禹:上古四圣之一的这些相关资料:
大禹:上古四圣之一
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
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
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人物生平
早期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出生地有争议(一说在汶山石纽地区;一说在石坳。
母亲是有辛氏(今山东曹县)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
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
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 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
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
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
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
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即位
《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古本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史记·夏本记》则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从有关文献看,夏禹与阳城、平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
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
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
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
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3]),皇甫谧认为禹享年一百岁左右。
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以上就是大禹:上古四圣之一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8124.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