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
关于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的这些相关资料:
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
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人物生平
辅佐武王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之弟。
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
到姬发即位,周公经常佐助辅弼姬发,处理很多政务。
周文王时,周人已经开始了与商王朝的周旋与斗争。
当初,姬昌取得了商纣王帝辛的信任,殷王赐命姬昌弓矢、斧钺,可以有征伐之权。
姬昌受命七年驾崩,姬发即位,仍以太公望(姜尚)为国师,以周公为辅相。
太公、周公是武王最为得力的助手。
周公是武王的同胞弟弟,因此无论军国大事,还是其他的疑难小事,武王总是与周公商讨。
武王正式即位之年二月,武王在丰地秘密地与周公接触,武王日夜思虑灭商之事,悄悄地考虑怎样才能得到诸侯的配合与响应。
武王担心推翻商朝的时机到来后会轻易丧失,就像到了秋天,庄稼已经成熟,如果不去收获,颗粒会自动落地。
周公回答说:决定的因素在于德。
对周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敬尊天命,远近诸侯都不要冒犯,已经和好的诸侯不要再失去。
要继续修明道德,不要安逸无为,否则会难以收拾。
武王计划灭商,但也担心有些事情做不好。
在即位第二年一月的一天,武王又把周公召到跟前,对周公说:余夙夜忌商,不知道极。
敬听以勤天下。
说自己早晚都在戒备殷人,可不知道最好的办法。
武王向周公求谋,从而恭听以勤谨地为天下努力。
于是,周公又劝诫武王顺德谋事。
武王九年,在周公的辅佐下,武王东征伐商,兵至孟津,周军制作了文王的神主,用车子载着,置于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表示是奉文王之命进行征伐,不敢自己专行。
于是昭告各官,要求大家谨敬虔信,自己承袭先人的德业,还明定赏罚,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此次观兵显然带有演习的性质,这便于熟悉地形和路线,以利于以后大军渡河北伐,也可试探商朝的虚实和诸侯的反应。
这次会盟,不期而至的有八百诸侯。
这对于武王坚定灭商决心,继续修德待时,是一个更好的促动。
在举行的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会盟与誓师中,也体现了周公敬德的思想。
武王先祭祀天神,向东校阅军队,一直到达孟津。
这次行动,是武王即位后第一次大规模出师。
克殷建周
商纣王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周人向东方的渗透,依旧频繁对外征东夷,对内拒谏饰非,醇酒妇人,酒池肉林,把国内政治搞得一片混乱。
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毕公等帮助下,在孟津观兵,大会天下诸侯,这是一种进攻前的总演习,也是一种试探。
武王十一年,观兵后的第二年十二月,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帮助下,统率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过盟津到达商王畿牧野之地。
约前1046年二月甲子凌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众誓师,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
纣王发兵抵挡,结果纣军掉转矛头,往回冲杀,纣军溃败。
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第二天,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布殷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
。
此时周公的地位仅次于武王,周公把的大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灭掉殷商之后对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和上层贵族的问题,武王把原来商朝直接统治的地方,分成三部分,邶由纣王之子武庚禄父掌管。
卫由蔡叔度掌管,鄘由管叔鲜掌管,史称三监(也有的说管叔、蔡叔、霍叔称为三监。
但说霍叔为三监之一,《史记》《汉书》等都不载)。
管叔的封地在管,蔡叔的封地在蔡。
封周公之子伯禽于奄。
封太公望于营丘。
封召公奭于燕。
分陕而治
武王灭商二年后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
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
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
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
当时,西周天下很不稳定,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遂决定分陕而治。
陕即今三门峡一带,《水经注》说是老陕州城一带(陕陌),《括地志》则说指陕塬(今三门峡陕县张汴塬)。
当年周、召二公商定,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
周公、召公以陕为分界线,把周王朝的统治区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周公管理陕之东,召公管理陕之西(陕西之名,即渊源于此)。
这根石柱,当年就栽在分界之处,是中国最早的界石。
周召分陕之后,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而召公奭的责任就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
二次东征
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
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
周公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
收伏殷之遗民,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让他奉行殷之祭祀。
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
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
诸侯都宗顺周王朝。
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
三年的东征灭国尽管有五十个左右,而占领地的巩固和扩大还是在分封同姓之后。
东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周公东征象疾风骤雨席卷了大河下游,搅动了原有氏族部落的格局。
徐国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东夷被赶到淮河流域;嬴姓西迁;楚国逃到丹水流域。
东征的战斗是残酷而激烈的,战士们跟着周公东征,斧子砍出了缺口,纵使饱经战斗的苦楚,能够生还是很幸运的了。
东征的战士思念家乡,一旦解甲归田,心中充满了种种遐想,《诗经·豳风·东山》,就是这种心理的生动写照。
再也不是内外交困,战斗之前的那种风雨所飘摇,予唯音噍噍的局面了。
以藩屏周
周公旦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周成王把国都迁到成周洛邑(今洛阳)。
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派召公在洛邑驻兵八师,对他们加强监督。
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殷人灭夏、周人灭殷,都是拱卫国都的周边封国被灭导致的,如夏末的韦,顾,昆吾皆是异姓诸侯,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而商末的黎,邘,崇等是商西部的拱卫者,周文王伐灭后,武王则可以长驱直入抵商都附近的牧野灭纣。
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到国都的周边拱卫王都,这和武王时期的分封已经有本质的所不同。
建都洛邑后,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
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
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旦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
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
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姜太公原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
周公让召公封给太公的土地是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
同时还具有专征专伐的特权,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营丘附近还有许多小国,太公就封时东夷莱人就和他争地。
齐国先后灭掉这些小国,而成为东方大国。
周的同姓召公奭被封到燕,召公长子在平叛之后才就封,建都于蓟(今北京一带)。
燕是周王朝东北方的屏障。
它的设立可以切断殷商旧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国的联系。
三监之乱,微子没有参加。
周公平叛之后命他代表殷人后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国于宋(今河南商丘),后来宋成为有名的大国。
宋的西面有姒姓杞国(夏禹的后代,今河南杞县),西南有妫姓的陈(虞舜的后代,今河南淮阳),北面还有一些小国。
宋处在诸国包围之中。
除去上述国家之外,周公还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
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说,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邗、晋、应、韩,武之穆也。
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可见周公分封的大大小小的国家,数不在少。
卜都定鼎
据何尊铭文载,周武王灭商后,由于镐京偏西,不能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地区,就提出过在天下的中心建都的设想,武王还曾为此夜不能寐,对周公叹曰: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为巩固新政权,周武王曾考察过伊﹑洛二水一带的有夏之居,准备此建设新的都邑,但未能全面实行便驾崩离去。
周公二次克殷后,对东方辽阔疆域的开拓,迫切要求统治重心的东移。
周公秉承武王遗志,建洛邑,在东征平叛以后,这件事更具有紧迫性,召公先去相地卜宅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山,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地势险要。
伊、洛、瀍、涧四水汇流其间。
据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
顺大河而下,可达殷人故地。
顺洛水,可达齐、鲁。
南有汝、颍二水,可达徐夷、淮夷。
伊、洛盆地确实是建都的好地方。
周公执政的第五年,正式开始大规模营建成周洛邑。
三月初五,召公先来到洛邑,经过占卜,把城址确定在涧水和洛水的交汇处,并进而规划城廓、宗庙、朝、市的具体位置,五月十一日规划成功。
第二天,周公来到洛邑,全面视察了新邑规划,重新占卜,卜兆表明瀍水西和涧水东,洛水之滨营建新都大吉。
对于周公营建洛邑的过程,在《尚书》中也有有简明扼要的描写:据《尚书·召诰》载:公元前1039年二月的一天,周成王派遣太保召公前往洛邑,勘察建都基地,名曰相宅。
三月五日,召公到达洛邑,经卜宅得到吉兆后便正式奠基动工。
同年三月十二日,周公来到洛邑。
二十一日,在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后,他向殷商贵族和各诸侯国的首领发布了营建洛邑的命令。
自此,揭开了大规模营建大邑周的序幕。
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被称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
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
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
这些宫殿、宗庙的建筑结构均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设移、旅楹、画旅等式样,城内还有内阶、玄阶、堤唐、应门、库台、玄阃等不同的通道。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
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郏山,故又称郏鄏。
新都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
新邑东郊,瀍水以东殷民住地叫成周。
据《尚书·洛诰》载:当年十二月,洛邑初步落成。
周王朝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典。
周公带领百官,使他们在旧都熟悉礼仪之后,再跟从王前往新邑。
周成王在新邑开始用殷礼接见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这些礼节是非常隆重而有条不紊的。
制礼作乐
成周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
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据《尚书大传·康浩》称:周公居摄三年,制礼作乐,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
将大作,恐天下莫物品知也。
将小作,恐不能扬父祖功业德泽,然后营洛,以观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诸侯率其群党,各攻位于其庭。
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
周公摄政期间,就在继承《万》舞的基础上,于六年制礼作乐时先主持制作了歌颂武王武功的武舞《象》和表现周公、召公分职而治的文舞《酌》,合称《大武》;七年洛邑告成,为了祭祀文王,周公又主持为传统的《象》舞配以新的诗歌,制作了表现文王武功的《象》舞。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
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
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称咸王,管、蔡也可以因争王位而背叛王室。
小邦周不能不考虑大邦殷的经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殷历史是了如指掌的。
殷代从先妣特祭和兄终弟及的人数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贵的。
殷是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
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
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
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
殷代从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
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法。
这种礼法是隶属关系的外在化。
反过来,它又起到巩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的统治,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视为非礼、僭越。
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则必以土地国有为前提。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时代,并非虚构。
由此引申出来的田里不鬻;土地不许买卖,恐怕也出自周公。
周公能授给姜太公以专征专伐的特权,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恐怕是周公时代或更早确立而为周公所法定下来的。
为了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册封、巡狩、朝觐、贡纳等制度,也很可能是周公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
致政成王
周公旦摄政六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
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
然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
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
《尚书·召诰》、《尚书·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
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
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
《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
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
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
《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
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
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
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
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
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
周公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享乐一下,不能象商纣那样迷乱于酒。
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
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
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
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地养老,不久得了重病,病终前,周公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
周公死,成王欲葬之于成周,天乃雷雨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国人大恐,之后周公被葬于文王墓地毕,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以上就是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7571.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