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听雨作者是谁 听雨方岳诗意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7-03 06:26 阅读

  听雨作者是谁,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关于听雨作者是谁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听雨作者是谁的这些相关资料:

听雨作者是谁

听雨作者是谁

  听雨

  虞集 〔元代〕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译文

  我的鬓发已是斑白稀疏,独坐于屏风之间,看着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亮这寂静深夜。

  在京城多年性情尽改,忽然听到春雨淋淋的声响,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

  赏析

  此诗描写了作者独处在屋子里,独坐屏风前的所感所思。

  诗中寓情于景,用平淡自然的言语,抒发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全诗较短,只有四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主要写诗人在殿内值夜的环境。

  头一句写诗人值夜时坐在屏风中间,两鬓斑白,已经是五十多岁年纪的人了。

  人老头发首先从鬓毛白起,故日鬓毵毵。

  第二句写红蜡的烛光在夜深中摇曳跳跃。

  以上两句诗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死寂冷清的环境。

  从空间环境看,周围是宫墙深院,身边是屏风围坐,身处重重帘幔之中。

  从时间环境看,诗人已进入了鬓毵毵的暮年,节令已是寒食前后,春寒犹在,时间是夜深。

  从亮度上看,也只有一点点绛蜡的摇光。

  如此一点亮光,很难抵御夜深的漆黑,诗人独自一人处在这样一个时空环境里,心情上必然产生一种重压感。

  如此漫漫长夜,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环境。

  诗的第二个层次由写环境开始自然过渡到写心境。

  第三句是全诗的过渡句,即由第一、二句的写环境向第四句的写心境过渡。

  诗人从26岁入大都为朝官,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

  不难想象,京国多年,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南方人的常情尽改。

  但是,诗人的乡音不会改。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最终还是乡音无改。

  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江南人意识不会变,诗人的思乡情不会变。

  所以,诗人在忽听春雨之后,自然会忆江南。

  忽听二字不可忽略,极富感情色彩。

  从前三句看,诗人的反思是深沉的,心情是郁闷的,乡思是浓烈的。

  忽听使诗人的感情来个大转变,于寂寞中忽然听到春雨来临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使其精神为之一爽。

  色调也开始由暗淡变为明快,这是给诗人带来向往、希望、思念的春雨。

  诗人忆江南,不仅仅是因为春寒犹在的北国比不上杏花春雨江南,而主要是因为诗人年纪老大、仕途坎坷。

  诗人在翰林时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谏或不入,归家悒悒不乐。

  一些同僚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谗言一时不能奏效,则相与摘集(虞集)文辞,指为讥讪。

  在此种情况下,诗人时时想退出政坛,告老还乡。

  全诗言语平淡而自然,但却含有丰富的底蕴,浓浓思乡之情藏在淡淡哀愁之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虞集在朝廷任翰林官时所作,具体时间不详。

  公元1319年(虞集于延祐六年)时年49岁时,入翰林为院官,一直到元文宗在至顺三年(1332年)驾崩,诗人时年59岁,告病回乡。

  从诗的内容看,当为诗人任翰林官时的中后期作品。

  以上就是听雨作者是谁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691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