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祠记原文译文以及鉴赏,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关于象祠记原文译文以及鉴赏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达达搜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象祠记原文译文以及鉴赏的这些相关资料:
象祠记原文译文以及鉴赏
象祠记
王守仁 〔明代〕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
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
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
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
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
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
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
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
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
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
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
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译文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
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
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
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
我说: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
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
有鼻地方的象寺,唐朝人就把它毁废了。
象的为人,作为人子则不孝忤逆,作为弟弟则蛮横无理。
对他的祭祀在唐朝就已被废弃,今天却还有保存着这一习俗的地方;有鼻地方已经废除了祭祀活动,这里却香火不断。
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
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
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
为什么这样呢?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
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
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听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
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
象已经被舜感化了,确实是这样啊!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呢!这大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用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周到呢。
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安稳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泽施给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们怀念他啊。
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
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上讲明。
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评析
本文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
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
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
其后,象被舜所感化。
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
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
不过,王守仁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
这也是作者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这又是一篇阐明作者致良知的观点的论文。
全文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作者连着用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子带动了全文。
在正面论证致良知这一中心内容时,作者采取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
他首先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
(关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作者不再列举。
)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结论。
王阳明的文章比较通俗明快,这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的需要。
同时,为了触类旁通,他惯于在行文时多举例证。
例如,在这篇短文中,他援引的古书就有《书经》《孟子》;还用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以上就是象祠记原文译文以及鉴赏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达达搜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9907.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