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箫声咽作者是谁,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关于忆秦娥箫声咽作者是谁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达达搜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忆秦娥箫声咽作者是谁的这些相关资料:
忆秦娥箫声咽作者是谁
忆秦娥·箫声咽
李白(存疑) 〔唐代〕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
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
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注释
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
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之为李白之作。
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
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
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
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
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土。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词人落笔就写一个京城女子,在一个月照高楼的夜晚,被凄凉呜咽的箫声惊醒了好梦。
秦娥,泛指京城长安的一个美丽的女子。
《方言》卷二云: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
梦断,谓梦被箫声所惊醒。
这里反用《列仙传》所载萧史与弄玉的故事,因为善吹箫的萧史被秦穆公的女儿爱上,终于结为夫妻,一起随凤飞去,那该是多么美好;可这位秦娥呢,单身独宿,只能在梦中与爱人相聚,偏偏好梦被那凄切箫声所打断,醒来一看空剩清冷的月色,心里又该是多么悲伤!一个咽字,渲染出境界之凄凉;一个断字,烘托出秦娥内心的失望。
开头两句就这样以流丽之艳语而描写出哀婉欲绝之情思。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秦娥从梦中惊醒,眼前只有照着楼台的月色;借着月色向楼下看,只见杨柳依旧青青,一如既往,不禁勾起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那种悲伤情景的回忆。
秦楼月之反复,本是这个词调的要求;而在这首小令之中,不仅起到由月色而见柳色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加强了对于孤独凄凉的环境气氛的渲染。
至于由柳色而跳跃到伤别上去,既是从汉代以来折柳送别这一传统风尚生发出来的想象,又是对秦娥怀念远人心情的进层刻画。
灞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灞桥,为长安人士送别之所。
《三辅黄图》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灞陵一作灞桥。
灞陵伤别,是由柳色触发的对当时分别情景的回忆,它既补明了梦断之梦乃是与远别爱人相聚的好梦,更为下阕结句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这一伤别,本写秦娥之离愁别恨,而以年年贯之,则把多少年、多少代人间共有的悲剧连类道尽,境界顿然阔大起来,赋予了普遍的意义。
这三句连贯而下,层层浮想,句意跳跃,脉络相承,曲尽秦娥梦断之后的所见和所思。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这两句紧承伤别,描写秦娥登原望信而不得的景象。
乐游原在今西安市南,居全城最高处,四望宽敞,可瞭望全城和周围汉朝的陵墓;这里写秦娥登临远望的地点。
清秋节,点明是清凉的秋季,既补写上阕没有明写的时间,又点染冷清寂寥的气氛。
此时此地,秦娥满怀愁绪,眼望爱人由此离去的咸阳古道,苦苦等着,然而尘埃不起,音信全无。
咸阳,乃秦朝京城,至汉、唐时从京城长安往西北经商或从军,咸阳为必经之地;古道,年代久远的通道,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前人喻之语境则‘咸阳古道’(引江顺诒《词学集成》),正说出其境界之寥廓。
音尘绝,见于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十: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
音尘本谓声音与尘埃,后借指信息;绝,断绝。
这三字,不仅写尽咸阳古道寂静冷落的景象,更把秦娥孤独无望、欲哭无声的心境写绝,其伤别之情可谓极矣!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人依词调的要求,将音尘绝三字加以反复,进一步强调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和秦娥哀婉凄切的心境,而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
阙,此指陵墓前的牌楼。
汉朝皇帝的陵墓都在长安周围(详见《三辅黄图》),而身登乐游原的秦娥凭高瞭望,不见音尘,正将此景尽收眼底,同时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也借此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这结尾两句与上阕的结尾两句前后照应,从年年伤别的怀念远人,到残照陵阙的怀古伤今,气象突然为之开阔,意境也就愈显深远。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
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
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
(《花间集跋》)。
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
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
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
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以上就是忆秦娥箫声咽作者是谁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达达搜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8141.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