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王维为何作归嵩山作 归嵩山作背景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4-26 05:01 阅读

  王维为何作归嵩山作,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关于王维为何作归嵩山作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达达搜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王维为何作归嵩山作的这些相关资料:

王维为何作归嵩山作

王维为何作归嵩山作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那么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

  “嵩高”,即嵩山。

  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

  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以上就是王维为何作归嵩山作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达达搜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55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