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对唐朝产生了什么影响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3-03-28 23:20 阅读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对唐朝产生了什么影响,在玄武门事变发生四天之后,李世民正式被李渊册封为太子。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对唐朝产生了什么影响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对唐朝产生了什么影响的这些相关资料: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对唐朝产生了什么影响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对唐朝产生了什么影响

  玄武门之变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历史事件,这是今天达达搜探秘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公元626年六月,在一场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终于成功掌握了唐帝国的最高权力,开启了自己的时代。

  在玄武门事变发生四天之后,李世民正式被李渊册封为太子。

  两个月之后,李渊正式禅位,李世民由此登基。

  唐朝自此进入了李世民的时代,后世史称贞观之治。

  然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贞观之治,最初的几个月,却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么顺利。

  刚刚登基时的李世民,虽然已经成了唐朝的新一任皇帝,但他当时面对的问题,却极为棘手。

  首先,太子李建成虽然已死,但李建成昔日结交的很多封疆大吏,依然大权在握,掌握了唐朝很多的关键地区,随时可能威胁李世民的统治。

  另外,除了这些交好李建成的大臣们之外,北方的突厥,更是虎视眈眈。

  突厥在隋唐时期,一直是北方草原上的霸主。

  早在南北朝后期的时候,突厥便已经在草原上崛起,成为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

  隋朝建立后,突厥更是一度威胁了隋朝北方的边境安全。

  后来隋文帝在位期间,对突厥采取了分化打压的策略,使得突厥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

  再加上隋朝几次进攻,终于让突厥臣服。

  然而到了隋朝末年的时候,随着隋朝军事力量的衰弱,突厥也渐渐摆脱了隋朝的控制。

  隋朝末年,隋炀帝巡边的时候,甚至一度被突厥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地区,差一点就被突厥给干掉了。

  此后的几年里,隋朝彻底灭亡,整个中原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当中。

  此时对突厥而言,原本是最佳的进攻机会。

  但是在这几年当中,东突厥内部却先后换了三位可汗。

  如此一来,东突厥内部自然也就陷入了剧烈的权力争夺战,再也没有精力南下了。

  至于西突厥,地盘主要在中亚那边,鞭长莫及,最多也就只能染指一下西域,对中原地区也是无能为力。

  不过,虽然不能大举入侵中原,但东突厥还是做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说,支持很多中原北方的割据势力。

  在突厥看来,一个分裂的中原,显然更符合突厥的利益。

  唐朝初年,北方的几大割据势力,几乎都得到了突厥的支持。

  比如刘武周、窦建德、刘黑闼等,都是如此。

  就连李唐政权,刚刚起兵的时候,也得到了突厥的支持。

  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一路千里奔袭长安的过程当中,突厥就曾出兵帮助过李渊。

  但是,突厥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唐朝会那么快统一天下。

  短短几年之内,李唐政权就已经横扫整个北方,奠定了统一中原的基础。

  到了这个时候,东突厥内部的内乱,虽然逐渐平息。

  但此时的唐朝,已经在北方布置了大量的防御力量。

  突厥再想南下,已经没那么轻松了。

  之后的几年里,唐朝统一天下之后,高层开始陷入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夺嫡大战当中。

  这个时期,唐朝对北方的突厥,也是以防守为主。

  当时在位的唐高祖李渊,最头疼的是两个儿子的问题,也没精力去收拾北方的突厥,只能将李靖、李绩等几个猛将,布置在北方,阻挡住突厥的入侵。

  而当玄武门事变爆发之后不久,突厥方面,也得到了这个消息。

  当时东突厥这边,正是颉利可汗掌权的时候。

  颉利可汗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南下中原最好的机会。

  因为此时的李世民,对各地的掌控,还没有那么强。

  长安地区的防御力量,也较为空虚。

  所以,颉利可汗当即下令,率领突厥大军南下,兵锋直指长安。

  六月初四,玄武门事变发生;六月初八,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李世民正式登基;八月十九日,突厥大军抵达泾州;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大军进逼高陵。

  高陵距离长安,只有数十里距离,突厥一日便可抵达长安。

  此时的长安城内,所有守军加在一起,也不足两万人。

  反观突厥方面,却有近二十万大军。

  仅从双方的军力对比来看,唐军是无论如何都守不住长安。

  长安城的陷落,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定局。

  刚刚登基不到半个月的李世民,便遇上了这样一个难题。

  面对突厥的到来,当时绝大多数的唐朝高层,都主张放弃长安,暂时撤退。

  等到各地援军前来增援之后,再和突厥进行决战。

  然而在这个时候,李世民却做出了相反的判断,坚决下令死守。

  李世民这样做,其实也有他自己的原因。

  因为当时李世民登基不过十余日,很多偏远的地方,甚至还不知道李世民登基的消息。

  一旦长安陷落,那些原本就不服李世民的地方势力,一定会蜂拥而起,纷纷自立为王。

  到那个时候,好不容易统一的中原,就会瞬间分崩离析。

  如果李世民敢撤,唐朝就很容易分崩离析。

  如果李世民不撤,长安则危在旦夕。

  从当时的局面来看,这似乎已经是一个无解的局面。

  新生的唐王朝,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接下来的几天里,李世民却用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勇敢,带领唐朝转危为安,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首先,李世民让麾下的头号猛将尉迟恭,率领长安城内最精锐的军队,主动出击,在泾阳和突厥先锋进行战斗。

  进攻一场死战之后,尉迟恭不但击溃了突厥的先锋军队,还生擒了突厥将军阿史德乌没啜,沉重打击了突厥军队的士气。

  泾阳一战的胜利,让突厥开始产生误判。

  原本信心十足的颉利可汗,此时也不禁开始怀疑,长安或许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空虚。

  如果长安真的那么空虚的话,唐军怎么可能敢主动出击?

  正是这种误判,为后面李世民的空城计,奠定了基础。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抵达高陵;八月二十六日,尉迟恭与突厥军队在泾阳大战,大胜而回;八月二十七日,突厥抵达渭水河畔,兵临长安城下。

  然而,抵达长安城下的突厥,却并没有立即展开攻击。

  因为颉利可汗也摸不准,此时长安城内到底有多少守军。

  如果贸然进攻,很容易导致突厥军队失败。

  正是颉利可汗的这种迟疑,给了李世民一个天赐良机。

  八月二十八日,清晨,李世民仅率领六名文官,便来到渭水河畔,与突厥军队隔河对峙。

  李世民怒斥突厥背信弃义,违背了双方之前的盟约。

  李世民的这个表现,让突厥断定,长安城内绝对兵力充足。

  若非如此,李世民绝对不敢如此行动,仅率六骑便和突厥对峙。

  再加上长安城城头旌旗招展,城内大军喊杀声震天。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突厥产生了误判,认为长安城内真的是兵力充足,很难打下来。

  于是,在这种心态下,颉利可汗再也不敢进攻长安,只能沿河与李世民开始谈判,向唐朝索要财物。

  八月三十日,李世民和颉利可汗,在渭水便桥上会盟,双方重新签订了盟约,后世史称渭水之盟。

  对于渭水之盟的详细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史书上对此没有任何记载。

  李世民当时到底给了突厥多少东西,后世也就无从得知。

  不过,能够让突厥退兵,再大的代价,显然都是值得的。

  就这样,突厥的二十万大军,被李世民一出空城计,成功吓退。

  后来颉利可汗也察觉到一丝不对,想要通过进贡的方式,打探长安城内的虚实,却被李世民拒绝。

  李世民只是要求,颉利可汗归还突厥之前掳走的唐朝百姓。

  在颉利可汗犹豫的这段时间里,唐朝各地的援军,也纷纷赶来。

  到了这个时候,颉利可汗就算明白了李世民的计策,也已经是无计可施。

  此时的长安城,已经兵力充足,再也无惧突厥的进攻了。

  就这样,突厥彻底退兵,李世民也度过了自己登基之后,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此后,李世民一边着手巩固北方的防御,让突厥再无南下的机会,一边开始着手清理唐朝内部的隐患,开始将各个要职换成自己的人。

  而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原本和李建成交好的燕王罗艺叛乱,被李世民轻松镇压。

  利州都督李孝常、右武卫大将军刘德裕谋反,也被李世民粉碎。

  在李世民的铁腕之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唐朝各个关键要职,都被换成了李世民的嫡系。

  所有敢于反抗谋反的,都被李世民彻底镇压。

  如此一来,李世民也就彻底坐稳了皇位。

  与此同时,李世民还积极训练军队,时刻不忘唐朝周围几个邻居的威胁。

  三年之后,唐军挥师北上,一战击溃东突厥主力,甚至生擒了颉利可汗,彻底洗刷了之前渭水之盟的耻辱。

  从贞观初年的这段历史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刚登基的时候,其实也有很多的困难。

  尤其是突厥兵临城下的时候,唐朝更是一度濒临崩溃。

  但李世民却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勇敢,带领唐朝转危为安。

  有时候,一个集团领袖的智慧,往往对整个集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对于这种人来说,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往往比什么都重要。

  以上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对唐朝产生了什么影响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4441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