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古代打仗动辄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3-03-16 17:05 阅读

  古代打仗动辄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对于古人来说,士兵的数量以及军队的规模,往往就意味着战争的胜利。

  关于古代打仗动辄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古代打仗动辄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这些相关资料:

古代打仗动辄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

古代打仗动辄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

  对古代打仗作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达达搜探秘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打仗,之所以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主要是因为当时战争能力比较落后。

  对于古人来说,士兵的数量以及军队的规模,往往就意味着战争的胜利。

  既然兵力多的一方,更容易获胜,那大家自然都玩了命地扩大军队的规模。

  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生产力逐渐进步,战争的形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所以对于军队规模这个问题,历史上其实也产生过多次变化。

  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简单来回顾一下,古人到底都是怎么打仗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当人们还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的时候,那时候的战争,规模一般都比较小。

  一个部落,能达到千余人的规模,就已经算是很大了。

  在这种环境下,两个部落发生战争,哪怕是整个部落不管男女老少一起上,其实也没几个人。

  比如说,历史上那场著名的商朝灭夏的鸣条之战。

  要知道,这可是商取代夏的关键战役,同时也是一个朝代更替的决战,双方几乎都搬出了全部的家底。

  但即便是这样,据史书记载,这一战商朝这边,也不过仅仅只出动了六千精锐,外加七十辆战车而已。

  这个规模,放在后世的话,实在算不了什么。

  但放在数千年以前,那已经是了不得的灭国之战了。

  因为当时整个中原地区,恐怕也就一百多万人而已。

  所以双方能够组织起万人规模的混战,那已经是相当不可思议了。

  再之后,从商朝一直到春秋时代,情况其实也都差不多。

  一是因为,当时整个中原,就没有多少人口。

  就算大家想玩人海战术,可能也玩不起。

  二是因为,那时候实行分封制。

  就算是商朝王族或者周王室,也不可能调动整个中原的军队,去打一场超过十万人规模的大战。

  所以,从商朝一直到春秋时代,最大规模的战争,也就是几万人而已。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战争的形态也开始出现了第一次变化。

  在这段漫长的青铜文明历史上,古人对于武器的制造,第一次有了进步。

  而随着武器的进步,平民和士兵第一次出现了分化。

  简单来说,就是武器越来越贵,平民用不起武器了,只有那些贵族才能用得起武器。

  而当那些平民,拿着锄头或者石块制成的武器,去战场上拼杀的时候,也就只是相当于炮灰而已,根本没什么意义。

  所以,到了春秋时代,战争就变得非常有趣。

  不但规则很多,而且当时打仗的基本都不是底层平民或者奴隶。

  因为这些最底层的人民,他们是买不起武器的,连上战场的资格都没有。

  有资格上战场战斗的,都是那些贵族,或者祖上是贵族的士。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来才有了‘士兵’或者‘士卒’这个说法。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规模自然也就不会太大了。

  整个春秋时代,最大规模的战争,双方兵力加起来也就是十万人左右,这已经是了不得的战争。

  翻遍整个春秋时代的历史,也就那么极少数几次而已。

  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情况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到了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锻造技术,开始逐渐普及,生产力开始迅速提升。

  铁器的普及,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变革。

  而且这种影响,几乎是方方面面的。

  举个例子,以往大家用青铜器的时候,种地开荒都比较难。

  因为青铜器的硬度不够,用着用着就坏了。

  但是铁器不一样,铁器的硬度更高,不管是作为生产工具,还是武器,都更为耐用。

  这个特点,直接导致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直观的一点是,因为种地更容易了,所以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也开始越来越多了。

  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两千万左右。

  随着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打人海战术的基础就出现了。

  这个时候,战国时期的将军们发现,还是人海战术更好用一些。

  如果一方是一万多的贵族精锐,而另一方则是数十万百姓组成的军队,还是后者胜算更大一些。

  所以,在战国时代,战争规模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参战人数也越来越多。

  比如到了战国末期,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和赵国双方,总体动员的人数,已经接近了百万。

  而到了秦国灭楚国的时候,双方的直接参战人数,就已经超过了百万。

  再加上那些运送补给的人口,数量就更多了。

  就这样,到了战国末期,中国历史上的战争规模,第一次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不过,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原开始彻底统一。

  一个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在统治者的面前。

  随着中原彻底统一,中原内部的战争开始变少,所有战争都跑到边境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士兵想要打仗,就必须远离家乡,远赴千里之外。

  而且,除此之外,补给运输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以往的时代,国家领土都比较小,运输补给也没那么难。

  但如今,随着秦朝统一了中原,补给运输难度,骤然上了大台阶。

  这时候大家忽然发现,原来运输补给需要的人,远比能派出去打仗的人还多。

  所以,后来秦始皇派蒙恬去北方讨伐匈奴的时候,最多也就只能带三十万人。

  不是秦始皇不想派更多的军队,而是因为当时秦朝全国的补给能力,最多也就只能够支撑这三十万人而已。

  从这时开始,接下来的将军们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军队这个东西,规模是不是真的越大越好。

  而秦朝之后,接下来到了汉朝,因为汉朝常年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主要敌人也是匈奴。

  这个时候的汉朝统治者就发现,军队好像真不是越多越好。

  尤其是对付匈奴的时候,如果是纯粹的步兵,基本上去多少就死多少。

  只有配上战马,变成骑兵,才有可能战胜敌人。

  但问题是,战马这种东西,远比铁制武器的造价更高。

  汉朝最巅峰的时候,也就只能维持十几万规模的骑兵军团。

  而靠着这十几万骑兵,汉武帝已经可以正面击败不可一世的匈奴,硬生生把匈奴打回了漠北。

  此后,整个东汉和西汉,基本上都是这个情况。

  而且在此期间,马镫这种新式装备也出现了。

  马镫的出现,直接让骑兵的作战能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到了这个阶段,兵贵精而不贵多的道理,就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战争当中。

  另外,在这数百年当中,经过很多天才将领不断改良,原本单纯的骑兵作战,也开始逐渐变成了步骑协同。

  步骑协同作战体系的完善,又为接下来再次打人海战术,埋下了伏笔。

  所以,两汉之后,到了三国时代,大家又开始玩人海战术了。

  三国之间的大战,虽然都是内战,但却可以动辄发动十万人以上的军队进行作战。

  但同时,这种战争模式,是非常消耗国力了。

  东汉末年,仅仅数十年的时间,中原人口便从近六千万的规模,锐减至一千万左右。

  对于统治者来说,底层士兵的生命,永远比不上胜利更重要。

  所以,从三国时代开始,一直到后面隋朝,大家都在玩了命的扩充军队,尽可能的搞人海战术。

  毕竟,人数越多,胜算就越大。

  但同时,在这段历史当中,一些失败的案例,也让大家不断去反思这个问题。

  在这几百年的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对后来的战争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场是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当中,前秦从全国范围内,征调了超过一百万的军队,打算毕其功于一役,一鼓作气灭了东晋。

  但结果,却被东晋以八万人正面击溃,而前秦也因此覆灭了。

  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原因,说起来其实很可笑。

  简单来说,就是东晋先击败了前秦的先头部队,导致前秦的先头部队开始溃逃。

  而先头部队溃逃之后,后方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误以为已经全军战败了,所以就开始跟着逃。

  就这样,看似强大的百万大军,仅仅是在先锋被击败之后,就瞬间土崩瓦解了。

  而另外一场战争,则是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战争。

  隋朝后期,隋炀帝从全国范围内,征调了一百多万的主力精锐,再加上超过三百万的民夫运输补给。

  为了打高句丽,隋炀帝几乎从全国范围内,征调了超过五百万壮劳力。

  但结果,因为隋炀帝本人的指挥错误,直接导致上百万隋朝精锐,埋骨辽东。

  而这场战争的失败,也直接导致隋朝的精锐军队近乎打光,再也无法统治全国。

  所以没过多久,隋朝就亡了。

  这两场战争,对后世的战争观发展,有着很大的警醒左右。

  大家开始意识到,原来人海战术也是有上限的。

  在古代那种通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一旦军队规模超过百万,主帅根本就没法指挥。

  在这种情况下,人多了反倒是坏事。

  而且,征调百万级的军团,势必会压上整个王朝的国力。

  一旦出了半点差错,这个国家就没有第二次翻盘的机会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到了唐朝的时候,唐朝统治者开始恢复了‘兵贵精而不归多’的理念。

  比如说唐朝开国的时候,李家就曾砸锅卖铁,锻造精锐装备,购买战马,武装出一支精锐的玄甲军。

  这支玄甲军,规模只有三千人左右,但装备好的却令人发指。

  每个人都配有至少两匹战马,可以换着骑乘。

  而且,玄甲军的士兵,每个人还都配有两套轻重不同的战甲,用于不同的战场环境。

  总之,这支军队的武器,都是真正的顶配。

  而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也没让人失望。

  后来在虎牢关之战当中,李世民仅凭三千玄甲军,便正面击溃了窦建德的十万大军,还生擒了窦建德。

  而唐朝的这种思路,在后来整个盛唐时期,都一直发挥了关键作用。

  后来李靖率兵横扫突厥,麾下也就几万人而已。

  而唐玄宗时期,高仙芝更是仅靠一万精锐,便一口气打到了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

  这些战绩,都是唐朝重视武器装备的结果。

  但同时,这样的精锐军队,注定不可能太多。

  因为这些精锐军队的武器锻造,实在是太费钱。

  再加上战马,简直就是烧钱的机器。

  所以哪怕是盛唐时期,唐朝最强大的时候,常备军队也就几十万而已。

  再多的话,就会把整个国家的财政给压垮了。

  而唐朝之后,一直到南宋,战争观念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但是,到了南宋后期的时候,因为南宋的主要敌人,是新崛起的蒙古帝国。

  而南宋这边,因为缺少战马,根本无法和蒙古大军进行正面野战,所以南宋就只能想办法以守代攻。

  在这种以守代攻的思路下,南宋的守城装备,开始迅速进化。

  到了南宋时代,威力巨大的床弩,已经开始出现。

  床弩的威力,甚至已经不逊色于近代的一些炮弹。

  而且,南宋为了利用好江南多水道的优势,更是在战船方面做了很大的提升。

  到了这个时候,水军这个兵种的重要意义,开始逐渐凸显出来。

  但同时,因为这些武器装备,都需要大量的工匠来完成。

  所以,宋元时期的将军们,渐渐意识到工匠们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尤其是战船这种东西,几个或者几十个工匠,根本就玩不转。

  一艘大型战船,其造价有可能比一支骑兵军队更高。

  而接下来的元明清三代,基本上就是在人海战术和精兵战术这两者之间,不断摇摆。

  如果一支精锐军队,在配备最先进的武器时,能够对人海战术组成的军队进行一面倒的屠杀,那人海战术就没什么用,参战人数就更多一些。

  而如果武器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人越多胜算就越大的话,那战争规模就会越大。

  但同时,因为通讯手段落后的原因,元明清时期很少会组织百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作战。

  不是因为国力不够,而是因为一旦人数超过百万,很容易会打成淝水之战那个样子,反倒是过犹不及了。

  所以元明清时期的大战,规模一般都是十万或者几十万人的级别。

  在保证这个规模的参战人数的同时,尽可能的提升军队的武器装备。

  至于过百万的大型战争,那就极少极少了

  总之,决定参战人数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取胜。

  如果人多能够取胜的话,相信任何指挥官,都会玩了命地扩大军队的规模。

  而在古代大多数的时候,人数往往都是左右战争胜利的最大原因。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为了追求胜利,进行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规模的战争,自然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以上就是古代打仗动辄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4353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