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靖难之役叔侄相互争夺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3-03-10 20:00 阅读

  靖难之役叔侄相互争夺,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动“靖难之役”,叔侄相争,同性相残。

  关于靖难之役叔侄相互争夺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靖难之役叔侄相互争夺的这些相关资料:

靖难之役叔侄相互争夺

靖难之役叔侄相互争夺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允炆失败,接下来跟着达达搜探秘小编一起欣赏。

  引言

  1398年,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动靖难之役,叔侄相争,同性相残。

  4年后(1402年),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扮作和尚模样,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此后不知所踪,而朱棣坐上了原本与自己无缘的龙椅。

  本是叔侄,何故自相残杀,建文帝又为什么会失败?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还得从明初朱元璋分封诸位藩王开始说起。

  靖难之役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为了确保朱家子孙一世、二世,乃至千千万万世的皇室的稳固,明太祖朱元璋做了两件大事,也就是这两件事,为靖难之役的导火索。

  1、分封九子在东北至西北的边境,封为藩王,把抵御外敌的责任交给给位藩王。

  诸王九子各拥精兵数万,并且拥有征调各路军兵的大权。

  2、明太祖朱元璋对他的儿子们一万个放心,而曾与他创业之初时血战沙场的文臣武将,诸如李善长、胡惟庸、为明朝立下无数战功的大将军蓝玉、傅友德等人却遭到朱元璋的猜忌,最终痛下杀手,诛除殆尽。

  基于以上背景,朱允炆即位后,便开始着手削藩。

  朱棣被逼无奈,发动了靖难之役,叔侄相争的最终结局就是朱棣攻入南京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而后朱棣开始大清洗,方孝孺被诛十族、虐杀建文帝忠臣及其家属一万多人。

  为什么建文帝朱允炆败给朱棣呢?

  一、建文帝性格仁柔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轻时就智勇过人,长时间在北方征战,有丰富的领兵打仗的经验。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从小在书生的身边长大,性格仁柔,天性太过于仁厚。

  他仁柔的性格在削藩的过程中就犯下了第一个错误:

  1398年,建文帝即位之初,已开始察觉朱棣的一些举动不寻常。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依礼入觐新皇帝侄子建文帝,但朱棣见到建文帝却不跪拜,于是就有朝臣弹劾朱棣不敬之罪。

  但建文帝顾及到血肉亲情,下不了决心,放燕王朱棣北归,在自己的地盘,错过了歼灭朱棣的最好机会。

  二、辅佐谋臣不懂兵事

  朱允炆继位后,他身边的心腹谋臣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

  齐泰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应天乡试解元,次年成进士,后被提拨为兵部左侍郎,兼辅佐皇太孙。

  建文帝即位后,命他与黄子澄同参国政,齐泰是向建文帝朱允炆建议削藩的主要大臣之一。

  黄子澄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考取了会元第一名,历任编修、太常寺卿,后被选为东宫伴读。

  建文帝即位后,与齐泰共同建议削藩。

  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文士书生,不懂兵事。

  三、建文帝犯了致命的失误:换帅李景隆

  朱棣起兵后,建文帝派长兴侯耿炳文率师北伐,抵挡住了燕军的进攻。

  在两军交战之际,建文帝竟然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任命曹国公李文忠(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的之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为大将军。

  这李景隆是什么人?

  李景隆未习兵法,本是纨绔子弟,无谋略却很骄横,好大喜功,专用小人。

  建文帝任命这样一位纨绔子弟为大将军,加速了北伐燕军的失败。

  四、建文帝无突出的将才

  建文帝当时的手下: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都是书生,在整个靖难的过程中,建文帝这方没有什么突出的大将之才。

  这恐怕要归功于皇祖朱元璋了,因为在朱元璋在位时,为了给皇太孙铺平道路,那些有勇有谋的名将早已被诛除干净,剩下的都是三四入流的将领。

  结语

  朱棣能靖难成功,不仅仅因为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与策略,同时,建文帝的性格、犯下换帅的失误也是重要的原因。

  另外,明太祖朱元璋诛除文成武将也要负上一部分的责任。

  以上就是靖难之役叔侄相互争夺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431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