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王振做了什么坏事 王振是个什么样的人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3-02-27 12:55 阅读

  王振做了什么,不过,王振在那场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当中,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关于王振做了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王振做了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王振做了什么

王振做了什么

  王振是明朝时期宦官,有人说他是明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真的是这样吗?达达搜探秘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要说王振是明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这个说法未免有些太过武断了。

  不过,王振在那场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当中,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明朝在那场战争当中,极有可能并不会输,甚至压根就没有那场战争。

  要想说清楚这事,我们还得从王振这个人说起。

  对于王振的早年生活,后世了解的其实并不算多。

  我们只知道,王振是河北蔚县人,早年多次参加科举,但屡试不第。

  不过王振倒也还有点学问,所以就做了私塾先生养家糊口。

  要说科举不中这件事,历史上倒也比较常见。

  比如著名的范进同志,考了大半辈子才考中,而且考中之后还疯了。

  历史上考了一辈子,但却没有考上的读书人,其实比比皆是。

  然而王振这个人,比较极端。

  其他人考不上,虽然觉得遗憾,但遗憾过去之后,日子还得照常过。

  而王振考不上之后,觉得考试这条路好像不太适合自己,所以一狠心直接把自己阉了,走上了宦官那条路。

  不得不说,王振真是个狠人。

  自我净身之后,王振顺利入宫。

  此时正是朱棣在位期间,朱棣在位的时候,对宦官管理比较严,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王振在宫里混得也比较一般。

  直到几年之后。

  几年之后,朱棣死了。

  朱棣死了之后,由他的长子朱高炽登基为帝,史称明仁宗。

  然而朱高炽运气比较差,仅仅当了几个月的皇帝之后,就驾崩了。

  朱高炽驾崩之后,他的长子朱瞻基又登基为帝,史称明宣宗。

  到了朱瞻基的时代,王振的好日子来了。

  朱瞻基登基之后,对于王振这个人倒是有些欣赏。

  不过,朱瞻基欣赏王振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王振长得帅,而是因为王振有学问。

  要知道,明朝初期那会儿,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不会进宫去做太监。

  所以当太监的人,基本都没什么文化。

  而王振这个人,在读书人当中学问可能不太够用,但在太监这个群体里,那绝对算是高知份子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振被朱瞻基看中,屡次提拔。

  两年之后,朱瞻基的嫡长子朱祁镇出生后,王振就被派到了朱祁镇那边,做朱祁镇的贴身太监。

  朱瞻基当时这样决定,估计也是想给自己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就算是身边的太监,都得有点文化。

  但朱瞻基大概打死都想不到,他的这个决定,后来给明朝带来了多大的祸患。

  朱瞻基同样寿命不长,在位十年之后,就去世了。

  朱瞻基去世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就成了明朝新的皇帝。

  九岁的孩子,懂什么啊?别说处理朝政了,估计连字都认不全。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朝政基本上是由太皇太后张氏负责。

  张氏虽是女子,但当年也是朱高炽的发妻,跟着朱高炽一起经历过靖难之役,能力倒是不差。

  再加上朱瞻基临死之前,留下了几个可靠的大臣。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明朝大体上还算安稳。

  而在这几年当中,王振依然做朱祁镇的贴身太监,陪着朱祁镇长大。

  对于这位从小陪自己长大的王太监,朱祁镇也比较信任。

  而且王振比较有学问,所以有时候在学业上有了问题,朱祁镇也会问王振。

  这就给朱祁镇造成了一种心理暗示。

  自己身边这个王太监,是很牛的,是可以询问很多问题的。

  几年之后,张皇后死了,而且朱祁镇也逐渐长大了。

  所以,从这时开始,朱祁镇就开始掌握了朝堂的大权。

  朱祁镇掌权之后,对于自己信赖的王太监,自然要大加重用,直接就提拔王振做了司礼监掌印太监。

  简单来说,就是宫里权力最大的太监。

  主要工作就是替皇帝盖章。

  盖章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其实从古到今都是权力极大的。

  朱祁镇让王振坐这个位置,自然也是想着能在关键位置上换上自己的人,有利于自己掌握权力。

  王振掌权之后,倒也没有辜负朱祁镇的期望,帮他一起打压文官集团,彻底掌握了大权。

  再之后,随着当年朱瞻基留下的那几个大臣也相继去世和退休,朝堂之上,文官集团势力进一步缩小。

  于是,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就越来越强。

  当时甚至还有一部分朝臣,为了巴结王振,直接认王振做了干爹。

  不过,就算这样,朱祁镇对王振依然十分信任,而且在朝政上也十分倚重王振。

  遇到难以处理的朝政,就会主动去询问王振。

  但是,此时的朱祁镇,忘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以前他小的时候,问的那些问题,都是较为浅显的学问。

  以王振的读书经验,自然能轻松回答。

  但现在,当他的问题变成这些朝政难题的时候,以王振那点本事,还能给出正确答案吗?

  正是这个习惯,给后来的土木堡事变,埋下了伏笔。

  公元1449年,瓦剌派人来北京进贡。

  按照当时的规矩,明朝得回馈给瓦剌一部分赏赐,而且要比瓦剌人带来的东西更多,以示恩典。

  然而在瓦剌人来了之后,王振觉得这个价格有点不合理,所以拒绝按照瓦剌人开出的价格进行赏赐,而且在瓦剌人开出的价格上面,直接砍去了五分之四。

  这下子,问题大了。

  瓦剌之前已经修养生息很久,实力提升很快,正想挑衅一下明朝。

  所以这次朝贡之后,瓦剌以明朝对自己不公为名,派兵骚扰明朝边境。

  像这种贸易问题,历史上其实很常见。

  别说是明朝,就是现代的国与国之间,也经常会产生贸易摩擦,这很正常。

  然而当瓦剌出兵之后,王振不愿意了。

  王振觉得,瓦剌这样做实在太过分,所以就劝说朱祁镇,直接御驾亲征,去打服瓦剌。

  客观来说,王振的这个想法,应该算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同样的问题,如果拿到明成祖朱棣那会儿,的确可以这么干。

  因为朱棣本人就会打仗,而且那会儿明朝军事实力也比较强,打谁都比较容易。

  但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的情况是,朱祁镇这个少年皇帝,从小在宫中长大,对打仗根本一窍不通。

  而王振这个狗头军师,同样也是吹得厉害,但本事不咋地。

  不过,王振对此并不在乎,他只是单纯地认为,明朝当时纸面上的军力,足以碾压瓦剌人好几个来回,所以根本没什么好怕的。

  于是,在王振的怂恿之下,朱祁镇出兵了。

  而且是带了二十万精锐大军。

  这二十万精锐,几乎是当时明朝的全部精锐军队了。

  相比之下,瓦剌那边的主力军队,也就只有几万人而已。

  在装备武器方面,更是比明军差了不知道多少条街。

  瓦剌人本来也没想和明军硬打,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给明朝造成一些压力,然后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估计瓦剌人当时发现明军大军北上的时候,心里也有点慌慌的。

  要知道,此时的明朝,距离朱棣去世才不过二十多年。

  永乐年间留下的老底子都还在,军队也还算强。

  如果换上一个会打仗的将领,带着这支大军,估计能碾压瓦剌人好几个来回了。

  然而这次,指挥大军的,是压根不懂军事的朱祁镇,以及狗头军师王振。

  明朝大军北上之后,压根没找到瓦剌的主力军队。

  在边境耀武扬威一番之后,明军因为补给不足,便开始准备撤退。

  然而就在撤退的过程中,王振又出幺蛾子了。

  王振觉得,自己好歹也带了二十万大军,要是不回家乡转一圈,那就太遗憾了。

  所以,王振直接修改了行军路线,搞得明军内部的指挥都开始出问题了。

  在王振一番瞎指挥下,一直游走在旁边的瓦剌主力,看出问题了。

  瓦剌人发现,眼前的明朝军队,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

  要不,试着打一下?

  最终,瓦剌人在土木堡地区,围住了明军。

  以几万人的兵力,围住了明军的二十万精锐。

  土木堡地势较高,没有水源。

  二十万大军渴了两天之后,再无战斗力。

  被瓦剌人抓住机会后,一战即溃。

  二十万明朝精锐,自此尽丧。

  朱棣当年留下的那些老底子,这一战被彻底打光了。

  就连朱祁镇这个皇帝本人,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至于王振本人,倒也算是恶有恶报,死在了乱军当中。

  土木堡事变后,瓦剌人继续南下,兵临北京城下。

  好在当时明朝国力依然很强,在经过一番战斗之后,靠着北京的城高墙厚,打跑了瓦剌人。

  不过经此一战后,朱棣留下的精锐,基本上就被打光了。

  而且明朝早期留下的那种战无不胜的印象,也被彻底打破。

  自此之后,明朝的势力范围,只能收缩到长城以南,再无力进攻草原。

  总得来说,王振的存在,确实是给明朝带来了很多问题。

  不过要说王振单凭一己之力,便让明朝彻底由盛转衰,那也太抬举王振了。

  明朝自此之后,由盛转衰的真实原因,其实还是土地兼并,以及各种制度开始陆续出现问题。

  至于土木堡事变,只能说是加快明朝衰败的一场重要战争。

  以上就是王振做了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421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