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是个怎样的人,张释之本人的具体信息在历史上记载得非常少。
关于张释之是个怎样的人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张释之是个怎样的人的这些相关资料:
张释之是个怎样的人
张释之,字季,汉族,堵阳人,西汉法学家,法官。
达达搜探秘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张释之做过的事很多,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维护秩序,尽可能地用公平的尺子照顾到更多的人。
张释之本人的具体信息在历史上记载得非常少。
但是他做的事情很多,有很多都流传成了千古佳话。
首先,张释之是一个富二代,家中还有一个哥哥张仲,也不知道张释之家里是做什么的,总之,就是特别有钱,花不完的那种。
张释之富二代的身份,无疑是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了,不出意外的话,一辈子都不用被生计烦恼。
提到富二代,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
肯定香车美女大房子对不对?如果张释之是一个纨绔子弟,这辈子可能就会挥霍一生了,但是张释之的家里是教养比较好的,早已经看透了富贵这个东西,人家兄弟俩有更高的追求。
张释之的哥哥张仲,热爱剑术,后来成了一代剑术宗师,与白猿公、赵处女、虫达齐名,在后世还收到了很多文人名仕的推崇,比如阮籍,吴均、贺若谊等人,都曾经写文章歌颂过他。
张仲一生追求剑术的更高境界,在历史上也是侠士一类的人物。
哥哥如此优秀,弟弟张释之也不甘心做一个废物点心一样的富二代。
不过,张释之可不想做什么剑客,他想做官。
在古代,皇帝用仁义礼智信这套东西,来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各种职业其实有不同的高低贵贱之分,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末,被人们认为是追逐利益,投机倒把的存在,因此备尝世人冷眼。
人们经常用什么充满铜臭味,臭商贾,来贬低商贾人家。
如果有官员想和商人结亲,就会被人认为是贪图利益,所以很多经商人家都想摆脱商贾的身份。
而相对商人来说,官员的社会地位,无疑就要高太多了。
而且,汉朝人想要做官,其实还真不算太难。
因为在汉朝,有钱的话可以捐一些钱出来,充盈国库,国家为了奖励捐款人,就会赏赐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官给捐款人。
不得不说,汉朝为了充盈国库,真的是什么招都想得出来。
因为这条制度,后来,张释之就斥巨资,得到了一个骑郎的武官的官职。
普通人做官有些是迫于生计,有些是为了出人头地,张释之做官纯粹是为了人生理想和家族利益。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张释之这个选择,很快就出现了问题。
武官想要建功立业,大多是在乱世,而张释之身处的年代,是文帝时期的和平年代,哪里有什么仗打。
作为一个武官想要在和平年代升官,大概只有三种可能,第一,皇帝认可。
可是张释之接触不到,于是这个可能是没有的。
第二,也可以长袖善舞,会逢迎接交,但是张释之从小在金窝窝里长大,骄矜得很,从来不会讨好别人,所以,这条路也堵死了。
第三,便是善于管理,工作能力突出。
这个以张释之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能力是有的,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张释之在最初的岗位上,做了十年都没有升迁,所以,连最后的可能都没有了。
自己努力了十年的工作,眼看着升迁无望,张释之渐渐地心灰意冷,怀疑自己当初想做官的想法,是不是太过异想天开,白白的消耗了十年的时光和大把银子,于是犹疑着想要辞官。
临辞官前,找到当时还是中郎将的同事袁盎,喝酒辞行,袁盎知道了张释之想要辞官的想法,觉得非常可惜,所以就劝阻张释之,先不要辞官,自己想办法想皇帝举荐他。
得到好友的承诺之后,张释之很高兴,所以就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期待着袁盎的好消息。
接下来,袁盎倒也没有食言,真的向文帝举荐了张释之。
文帝当时正是求才若渴,在见到张释之的时候,就问张释之对于当下朝局的看法,有什么可以改进的,不要掉书袋,要具体的办法,于是张释之以秦朝为例,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文帝听后很满意,所以任命张释之为谒者仆射。
注意,谒者仆射这个官职,并不是仆人一类的,而是属于文官,相当于皇帝的贴身助理,负责上传下达的工作。
这样一来,张释之就有了接近皇帝得到升迁的机会,机会就是一切可能,而袁盎为张释之求的,就是这个机会。
正是这个机会,让张释之能够一点点地平步青云。
有一次,张释之跟随文帝到上林苑看老虎,文帝突发奇想问了负责管理上林苑的上林尉,圈养动物的问题,上林尉答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一旁的啬夫是负责养老虎的,熟悉虎圈事物,就替上林尉解答了文帝的问题,并解答的很周全。
文帝认为啬夫比上林尉更加认真负责,当场就要将上林尉免职,让啬夫代替。
张释之认为不妥,劝阻文帝,会养老虎的不一定管的好上林苑,如果越级提拔啬夫,会让人知道只要在文帝面前表现的好,就可以升迁,这样朝廷内外,就会形成曲意逢迎的不正之风。
文帝听完认为很有道理,就没有提拔啬夫。
也不知道这个啬夫有多恨张释之,没仇没冤的,好好地升官之路,就这么让张释之给掐断了。
看完老虎,文帝带着张释之打道回府,在回宫的路上,汉文帝问张释之,秦朝为什么覆灭?
张释之从小读书多,难不倒他,很轻松地回答出来了,文帝很满意,将张释之提拔为公车令。
公车令,就是负责宫中车辆运转的,还负责诸侯和大臣的来往通报。
也就是说张释之从一个跟班,变成了一个小组长,虽然是升官了,但是不能再服侍在皇帝身边了,可以说丧失了很多机会。
然而张释之这个幸运儿,就算远离了皇帝,老天也会把机会送到他眼前。
后来有一天,当朝太子刘启在和梁王刘辑一起入宫的时候,是乘车进宫,并没有下车,按照宫中规矩,只有皇帝和太后才可以乘车进宫。
刘启这样做,显然是违反规矩了。
张释之就面临了一个尴尬的现状,一边是自己的职守,一边是当朝太子,应该顾哪边?如果换成了一般人,一定认为刘启是当朝太子,久居宫中,一定是知道规矩的,之所以敢知法犯法,定是因为刘启向来如此,依靠太子的身份没人敢动。
如果将太子违规的事报告皇帝,人家是亲父子,就算问罪太子,不过是骂一顿,自己却得罪了太子,未来的皇帝,来日自己还会有好日子过吗,所以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卖太子个人情,当作没有这回事。
但是张释之丝毫没有因为违规的是太子就轻轻放过,而是拦住太子的车,阻止太子进宫,并向文帝状告太子违规乘车入宫,请求将太子治罪。
文帝也是第一次遇见这么较真的人,当场傻掉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治罪吧不是小罪,不治罪吧,没有办法维护法度。
所以这个时候,局面一时间就僵住了,直到后来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亲自下旨特赦太子,这件事才算圆满的收尾。
文帝经过这件事之后,认为张释之刚正不阿,值得重用,所以将张释之提拔为中大夫。
后来,汉文帝又接连提拔张释之做了中郎将,廷尉。
廷尉,是汉朝负责司法审判的长官,也是全国最有权威的法官,廷尉府相当于现代的最高人民法院。
这个职位,向来都是由最公平公正刚正不阿的人负责,张释之为人不畏权贵,正直忠厚,正好合适。
正是在这个职位,张释之将自己的能力得到完全的发挥,成了名垂千古的贤臣。
那么张释之是如何名满天下的呢?
后来有一次,有一名盗贼因为偷盗皇家宗庙的玉器被抓获,按照律法,应该处于死刑,但是文帝认为盗贼冒犯了刘家的先祖,应该诛九族,张释之认为不合法度,如果偷盗了宗庙玉器就要诛九族,那么如果有人挖了皇陵的土,又该怎么处罚呢?
文帝和薄太后商量后,认为张释之说的有道理,就认可了张释之的判决。
经过这件事,大将军周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都钦佩张释之的为人,与其结交,张释之因此在汉朝名声大噪,很多王公贵族,大臣百姓都认为张释之为人公允,称赞他执法如山。
后来,汉文帝刘恒去世,汉景帝刘启继位。
众所周知,刘启是个记仇的个性,张释之担心刘启给自己穿小鞋,就向刘启当面谢罪。
好在,刘启也知道张释之的性格,并没有责怪他。
当然,也可能是刘启当时刚继位,认为张释之这样的直臣还有用的缘故。
一年后,景帝刘启将张释之调任为淮南王的相国。
相国一职官位比廷尉高,但是由中央发到地方,也弄不清楚张释之是被提拔了还是被贬官了。
要知道,淮南王刘濞可是景帝刘启的死敌,因为刘启曾经用棋盘砸死了刘濞的嫡长子,刘启这个安排也不知道是重用张释之,还是报复张释之,关于这个猜测,后世的人众说纷纭。
过了很久,张释之去世了。
张释之有一个儿子,名叫张挚,做官做到了大夫,后来因为不善于结交逢迎被终身免职。
从这个事件来看,景帝刘启很有可能就是记恨张释之,才将张释之调到淮南的。
毕竟,张释之做廷尉做得很出色,张释之自己也很喜欢这份工作,做不了自己热爱的工作,这对张释之来讲,也是一种惩罚。
只是因为人家儿子不会结交逢迎,就将人家贬为平民,并且终身不得做官,这个惩罚明显是过了呀。
由此可见,景帝刘启还是记恨了张释之。
张释之执掌廷尉,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执法如山的典型,他的观念是用律法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尽可能地客观,这个观念在当时十分前卫,放在现在的社会都是先进的,可谓法律史上的先驱人物。
后来,司马迁还这样评价过张释之:
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
二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
张季、冯公近之矣。
张释之身为富二代,却能够有更高的人生追求,并且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其中的坚毅品格。
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以上就是张释之是个怎样的人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40279.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