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倓:帮助父亲登上皇位,他或许是李世民的后代里,最像李世民的人,也有人觉得,他很像年轻时候的李隆基。
关于李倓:帮助父亲登上皇位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李倓:帮助父亲登上皇位的这些相关资料:
李倓:帮助父亲登上皇位
李倓(tán)(?~757年),陇西成纪人,唐朝宗室,肃宗李亨第三子,母为宫人张氏。
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唐朝,有一个名不经传的王爷。
他或许是李世民的后代里,最像李世民的人,也有人觉得,他很像年轻时候的李隆基。
但是,他却过早地含冤而死,在史书上,只留下了轻飘飘的几笔。
然而,他的遭遇,却在大唐皇室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唐代宗登基之后,力排众议要追封他为皇帝;唐德宗登基之后,也要感慨,他真是太冤枉了。
他或许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李世民没有得到立功机会、李隆基没有遇到甘愿让位的李旦的另一种人生。
他就是大唐的建宁王——李倓。
01、高压童年
李倓,是唐玄宗三儿子的三儿子,不仅他自己非嫡非长,他的父亲也非嫡非长。
他一出生,仿佛就可以看到未来的命运:做一个普通宗室,领一个闲职,只要不得罪皇帝,就闲散一生,富贵一生。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他快10岁那年。
他那当了22年太子的二伯,被武惠妃陷害至死。
他的大伯因为面部受伤,破了相,不方便君临天下,于是,他那排行第三的父亲,递补成为新的太子。
就这样,李倓未来的命运,从未来皇帝的侄儿,变成了未来皇帝的儿子、弟弟,乃至叔叔。
他眼下虽然是郡王,封号是建宁王,但等亲爹登基之后,就可以被封为亲王,地位和工资都能上涨不少。
不过,做太子儿子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啊。
唐玄宗就像历史上大部分皇帝一样,猜忌着太子。
李倓的父亲李亨,活得战战兢兢,隔三差五就被唐玄宗的宠臣陷害,还吓得和两个妃子离婚了。
就连唐玄宗看到李亨那因为忧虑而过早斑白的头发,都不禁悲从中来。
当然,悲伤归悲伤,唐玄宗可不会因此就停止打压太子。
年少的李倓,就在这种全家都紧张的高压环境中长大。
当时唐玄宗为了防止皇子皇孙们搞事,建了一座十王宅,给皇子们居住;又建了一座百孙院,给皇孙居住,好方便监视他们。
住在百孙院的李倓,很少有接触外人的机会,成天和兄弟们在一起。
因此他们兄弟的感情,是真正意义上的兄友弟恭。
尤其他的大哥李俶,对这个三弟格外疼爱。
李倓在这一时期的生活没有太多记载。
不过,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虽然皇孙们的行事处处受限,李倓也没有当一条皇室的咸鱼,他不仅学了一身骑射的好功夫,还关注着天下的局势。
这将在日后帮上他父亲的大忙。
02、助父登基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李倓大约25、6岁,跟着祖父唐玄宗逃出长安。
在逃跑的途中,发生了著名的马嵬坡之变,杨贵妃和杨国忠都被处死。
当唐玄宗准备再度出发跑去四川的时候,被百姓拦下了。
百姓哭着说:长安的宫殿,是陛下的家;长安的陵寝,是陛下的祖坟。
你抛下了这些,要去哪里呢?
唐玄宗一咬牙,让太子李亨去应付百姓。
数千个百姓把太子团团围住,希望就算唐玄宗不留下来,太子也要留下来,带领他们对抗敌军。
无论是害怕唐玄宗的猜忌,还是担心要独自面对这种危险的局势,李亨都不敢答应百姓的请求,只能泪流满面地说:我的父亲要长途跋涉去四川,我实在是不忍心离开他啊!
这个时候,是李倓站了出来。
他和宦官李辅国一起拉着李亨的马,不让他走,苦苦劝谏:你要是跟着皇帝一起走了,岂不是把中原之地拱手相让?你留下来,率领百姓和军官,平息叛乱,收复两京(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迎接皇帝回家,才是真正的大孝啊!
这番话,把李亨说动了。
他终于决定,留下来,对付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
不过,马嵬坡离长安不远,不是他们的立足之地。
他们想要站稳脚跟,发起反击,还得先找到一个根据地。
去哪儿呢?
还是李倓为父亲出了主意。
他告诉李亨,在李亨做朔方节度大使的时候,他留意过朔方的官吏,认为他们是忠诚的,而河西、陇右的人,在他看来都靠不住,劝李亨去朔方的大本营灵武。
目的地已定,不过,从马嵬坡去灵武的路上,危险重重,叛乱不断。
这支只有几千人的队伍,该怎么安全到达灵武呢?
依然是李倓挺身而出。
前行的道路,困难重重。
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打几十波叛军。
背井离乡,前途茫茫,军队的士气,降到了谷底。
在这种情况下,李倓身先士卒,每一战都冲在最前面,受了伤,血把衣服都染红了,也当做没事人似的,什么都不说。
李倓不仅要打仗开路,还要担心父亲的身体日常起居。
行路艰难,有时候找不到充足的食物,有时候李亨没有胃口,没有按时吃饭,李倓就悲伤得流下泪来。
那时候的李亨,只是一个狼狈的父亲,看到儿子这个样子,还会心疼。
将士们看到这个英勇的王爷,也都心服口服。
就这样,李亨艰难地来到了灵武,登基为帝,也就是唐肃宗。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倓,唐肃宗未必能狠下心来离开李隆基,也未必能顺利到达灵武,登上皇位。
李倓称得上唐肃宗登基的第一功臣。
然而,当唐肃宗还是太子的时候,看到自己有一个英勇的儿子,是又怜爱又欣慰;当唐肃宗成为了皇帝,看到儿子太能干,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
03、被父猜忌
唐肃宗登基之后,开始着手布置平叛事宜。
他想让才智出众、军事能力超强的李倓,做天下兵马元帅,长子李俶,则封为太子。
谋臣李泌阻止了他。
李泌反问唐肃宗:您忘了太宗皇帝和太上皇的事了么?
这一番话,说得唐肃宗冷汗涔涔。
太宗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他在大唐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却只能封为秦王,屈居于太子李建成之下,最终在玄武门之变中杀兄逼父,登基为帝。
太上皇,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他在唐隆政变中诛杀了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帮助父亲李旦登上皇位。
按理说,李旦应该立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可是李成器不敢和李隆基争,自请让出太子之位。
如今的李倓,已经在唐肃宗登基的时候立下大功,如果再率领军队平叛,太子李俶拿什么压住他呢?那时候的李俶,会成为第二个李建成,还是第二个李成器?
我想,让唐肃宗最惊恐的,还不是李建成和李成器的结局,而是,无论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还是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最终的结果,都是被逼退位,给儿子让路。
没有一个皇帝愿意自己成为李渊和李旦。
李倓的悲剧,就此注定。
不过,这会儿,李倓还没犯下什么错,唐肃宗只是把天下兵马元帅的职位交给了李俶,而把更加能征善战的李倓留在身边,还不至于因为这点恐惧,就对李倓做什么。
直到一个女人,和一个宦官,出手了。
04、含冤而死
对于父亲不给自己元帅之位的事,李倓心里没有丝毫怨恨,反而去感谢了阻止这件事的李泌。
他情真意切地对李泌说:这就是我的心意啊!并且真心把李泌当成了朋友。
毕竟,他和李俶从小一起在百孙院长大,两人感情很好,他并不愿意和李俶争。
而此时的唐肃宗,身边有一个宠妃,和一个奸臣。
宠妃是张良娣。
她来到灵武之后,生下了一个儿子,想为儿子谋求太子之位。
而她的面前,有两座大山:唐肃宗的长子李俶,和才略过人的李倓。
奸臣是李辅国。
他看到张良娣很得皇帝宠爱,就迎合张良娣,和她勾结,准备谋害李俶和李倓。
李泌,也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李俶正率军在前方打仗,李泌是重要谋臣,张良娣和李辅国居然在后方搞事。
李倓性情耿直,当然看不惯这种行为,一再地在唐肃宗面前说起这件事,唐肃宗却不为所动。
张良娣和李辅国一出手,唐肃宗的反应就不一样了。
他们向唐肃宗告了一状,挑动了唐肃宗那敏感的神经:李倓得不到天下兵马元帅的职位,满腹牢骚,想要谋害李俶。
唐肃宗本来就害怕李倓成为第二个李世民,或者第二个李隆基,而自己成为李渊或李旦,一听到这话,所有的情绪,都找到了发泄口。
他不由分说地下令,赐死李倓,没有给李倓任何辩解的机会。
05、追封为帝
李倓含冤而死之后,有两个人,一直记得他的冤情。
一个是阻止他做天下兵马元帅的李泌。
李泌一再地告诉唐肃宗,李倓是冤枉的。
史书记载,唐肃宗后来也后悔了,但是,没有做出任何补偿行为,连李倓的名誉,都没有恢复。
不过,也因为李倓的事,让唐肃宗有所感触,张良娣和李辅国进一步谋害李俶的时候,唐肃宗坚决不听他们的了。
另一个,是李倓的大哥,后来的唐代宗,李俶。
李倓冤死的时候,他正领军在外,听到李倓的罪名之后,痛哭流涕,一直说弟弟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
他把这件事一直记到了登基之后。
唐代宗登基不久,就把李倓追封为齐王。
皇帝的兄弟,都封为亲王,这还是一个正常的追封。
没过多久,唐肃宗又提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提议:他要追封李倓为皇帝。
就连一直为李倓说话的李泌,此时都很惊讶,告诉唐代宗:一般像这种情况,想要额外加恩的话,都是追封为太子。
唐代宗却说:这是因为祖宗对兄弟友爱,而不像李倓,是真正立有大功的。
就这样,唐代宗破格追封李倓为承天皇帝。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哥哥追封弟弟为皇帝的案例。
06、死因之谜
在史书上,详细记载了李倓是怎么劝说李亨不要跟唐玄宗去四川,要留下来率众平叛,详细记载了李倓是怎么一路把李亨护送到灵武登基,也详细记载了李泌是怎么述说李倓的冤情、李俶怎么追封李倓为皇帝。
就连唐代宗的儿子唐德宗登基之后,都还一再地提起这个冤死的叔叔。
然而,史书对于李倓之死,却一笔带过,只说了一句:张良娣和李辅国陷害他,说他要谋害李俶。
诚然,李倓在唐肃宗登基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也仅此而已了,在漫长的安史之乱立,这样的功劳不算什么,不至于让唐肃宗忌惮到,时刻提防着他是第二个李世民或李隆基,也不至于让唐代宗追念到,要力排众议追封他为皇帝。
这不禁让人怀疑,李倓之死,是否另有隐情?
我们再来看看,在唐朝,从来没有当过一天皇帝,死后却能被追封为皇帝的,除了李倓之外,都是什么人:
唐高宗李治的嫡长子李弘,当了20年太子,因病早逝,被追封为孝敬皇帝;
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本该被立为皇太子,却因为李隆基有功,自愿把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去世后被追封为让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子李琮,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本该被立为皇太子,却因为脸上受伤破相,有损形象,只被封为亲王,去世之后,先被追封为太子,后被追封为奉天皇帝。
这3个人,都是本该成为皇帝,却因为各种原因错失皇位的人。
而李倓,上有两个健康的哥哥,本人又是庶出,从来没有接近过皇位,也没有留下什么需要安抚的势力,为什么也能被追封?
甚至,李俶在追封的诏书里还说:不及让王之礼,莫申太弟之嗣,意思是,自己来不及禅让皇位,没能把他封为皇太弟。
就算是追封诏书,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兑现的承诺了,也不至于把话说到这程度。
这让唐代宗的儿子情何以堪啊。
因此,我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李倓距离皇位,可能比史书上表现出来的,要近得多。
甚至于,李俶认为,如果李倓活着,皇位本该是李倓的。
李成器把皇位让给李隆基,是因为,没有李隆基,李旦就无法登上皇位。
那么,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没有李倓,李亨就没法登上皇位呢?
而能对李亨登基这件事造成这么大影响的,就只有马嵬坡之变了。
马嵬坡之变的全过程,一直是一个谜。
这件事最终的受益者,毫无疑问是太子李亨,他借此摆脱了李隆基,登上了皇位。
但是太子李亨这一边的人,在这件事情里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陈玄礼杀死杨国忠,是他一人所为,还是太子那边的人暗中授意他?
我觉得,有一种很大的可能就是,太子那边出面的,是李倓。
他瞒着父亲李亨,一手缔造了马嵬坡之变,又发动百姓拦住李亨,想办法让李亨自立,进而把李亨送到灵武登基。
这也是为什么,在所有人都不知道去往何处的时候,唯有李倓清晰地说出了,要去灵武。
他早就计划好了一切。
我认为,唯有这样,李倓的功劳才会大到,李亨一看到他,就想起李世民和李隆基,因为一句没有任何一句的谗言,就慌不迭地把他赐死,李俶才会觉得,皇位本该是他的,不顾一切要追封他为皇帝。
不过,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
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在马嵬坡到底发生了什么,李倓之死,有什么隐情,和马嵬坡是否有关,都只能等待未来的考古新发现了。
07、总结
弟弟的功劳,比本该立太子的哥哥大,这样的事,在唐朝历史上,总共发生过3次。
第一次,是李世民和李建成。
兄弟二人互不相让,父亲李渊选择了放任,既下不定决心支持李世民,也下不定决心让李世民出局,最终酿成血腥的玄武门之变。
第二次,是李隆基和李成器。
李成器毫不犹豫地退出竞争,父亲李旦也全力支持李隆基,这是一个大团圆结局,后来李隆基还追封李成器为皇帝。
第三次,是李倓和李俶。
兄弟二人并没有相争的迹象,安史之乱也还远未平息,父亲李亨却由于内心的恐惧,处死了李倓这个他最善于带兵打仗的儿子,搞得人心惶惶。
或许,李倓的命运,就是没有得到立功机会的李世民,和没有得到父兄支持的李隆基,的另一种镜像人生吧。
他有才华,有能力,有功劳,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就早早死去,最终只能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小透明。
以上就是李倓:帮助父亲登上皇位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38097.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