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关于冯太后的一生有哪些成就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冯太后的一生有哪些成就的这些相关资料:
冯太后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字不详,祖籍长乐郡信都县,北魏王朝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
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
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面对政局动荡,临朝听政,定策诛杀权臣乙浑,依据祖制归政于献文帝;献文帝去世后,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二度临朝称制。
执掌天下十五年,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10月17日),病逝于平城,享年五十岁,安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明,史称文成文明太后。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石窟修建古阳洞,以纪念冯太后。
人物成就
官员俸禄
自从拓跋珪开国,北魏政权各级官吏皆无俸禄,平日都要依赖贪污、掠夺和皇帝随意性的班赏来获取财富。
这在北魏初建之时,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采取这种方式是不足为奇的。
但是,当北魏政权逐渐在中原地区确立统治地位,这种以掠夺为主的财富分配方式日益给北魏政治带来严重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战事的减少,战时掠夺的机会有限,各级官吏为了满足私欲,便毫无顾忌地盘剥、搜刮民脂民膏,从而导致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治统治的危机。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从文成帝时就曾数次下诏禁贪,献文帝时也作了严格规定,并有人提出了给官吏班禄的建议,可惜并未能实施。
太和八年(484年)六月,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
规定在原来的户调之外,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发放百官俸禄的来源。
内外百官,皆以品秩高下确定其俸禄的等次。
俸禄确定之后,再贪赃满一匹者,处死。
此法的实施,对普通百姓虽有一时之烦,但终能得到永逸之益。
由此引起了以淮南王拓跋他为代表的鲜卑贵族的反对,他奏求停行班禄,依旧断禄。
冯太后召令群臣讨论。
中书监高闾奉表驳论说:天之大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故车服有等差,爵命有分秩。
君班其俸,臣受其禄,自尧舜以来斯道未改。
二圣(冯太后与孝文帝)稽准旧式典章,行班禄俸,苛慝不生,上下无怨,止贪残之心,劝竭效为国之诚。
若不班禄,则贪利者肆其奸情,清正者不能自保,这简单的道理,灼然可知,如何令行一朝便欲去俸?淮南王之议,不亦谬乎!高闾的话不仅代表了当时一批具有远见的官僚的意见,而且也符合冯太后的心思。
于是,冯太后下诏依从高闾所议,仍旧实行班禄。
为了切实贯彻俸禄制,冯太后还派使者分巡各地,纠举食禄之外犯赃者。
太和八年九月间,孝文帝的舅舅,时任秦益二州刺史的李洪之,因贪暴无度,被令在家自裁,地方官员坐赃处死者四十余人。
经此整饬,北魏吏治大有改观,贪赃受贿者也大有收敛。
班禄的实施,为冯太后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均田制度
次年十月,冯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从而开始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重大变革。
均田令是指国家对无主荒田以政府的名义定时、按人口分授给农民。
均田制度使失去了土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流亡无居者和荫附于豪强名下的佃客也摆脱了束缚,成为政府的编户齐民,从而增加了国家控制的劳动人口和征税对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一制度,使北魏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迅速向先进的封建化的经济结构过渡,同时为经济结构的灵活运转补充了新鲜血液。
均田令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北魏统治者开始转向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式。
这一制度历经北齐、北周,到隋唐约三百年,不仅使北魏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奠定了后来隋唐社会的经济基础。
冯太后主持推行的均田制,既对北魏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三长制度
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又主持对地方基层组织——宗主督护制进行改革,实施了三长制。
自西晋灭亡后,居于北方的豪强世家多聚族而居,设坞壁自保,自给自足。
北魏建立后,任命坞主(豪强地主)为宗主,代行地方行政权力。
这就是所谓的宗主督护制。
在这一制度之下,户口隐匿现象十分严重。
政府征收户调时,只能依据户籍上登记的户口,但实际上往往三五十家为一户,千人百口共为一籍,而当时实行的九品混通法,是把一家一户的自耕农民同这种实际上有众多荫附人口的宗主户等量齐观的。
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国家赋役征发在数额、轻重方面的不均,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为了把豪强隐匿的劳动人口编入国家户籍,既增加政府编户,又抑制豪强势力,大臣李冲提出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三长制即按照汉族的什伍里甲组织的形式,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层机构,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由本乡能办事且守法又有德望者充任,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
任三长者,可优复免除一至二人的官役。
冯太后见到李冲的奏疏,赞不绝口,便召集公卿讨论。
中书令郑义、秘书令高祐等人提出反对,认为此事实难推行,郑义还以退为进,对冯太后说:太后倘若不信,就只管试行,事败之后,当知臣等所言不谬。
著作郎傅思益更是危言耸听:若改行此法,恐生扰乱,三长之制,不可执行。
太尉拓跋丕却极力赞同,他说:太后陛下,臣以为此法若行,公私皆可受益。
另有大臣提出,此时正当农忙季节,猝然改制,新旧未分,恐百姓因生劳怨,不如过了秋收,到冬闲时节再慢慢动手为宜。
李冲不同意这样的意见,他说:眼下改制,正可使百姓亲受其益,使他们明白改制的目的,这正是推行新制的大好时机。
冯太后见众人莫衷一是,意见很难统一,便将手一挥,止住了众人的争论。
她用眼光扫视了一下大殿上的群臣,斩钉截铁地宣布: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庇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如此看来,又有何不可?群臣见她已是胸有成竹,就连那些持有异议者也都闭口缄默、俯首听命了。
在冯太后的大力支持下,李冲的建议得以付诸实施。
这样,北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地方基层组织,既便利清查荫附户口,又确定了课征赋税的统一准则,防止那些企图逃避赋役者再钻空子,从而削弱了地方豪强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国力。
冯太后采取的这些重大改革措施,对于促进北魏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过渡,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为了使鲜卑族逐渐适应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礼仪制度,冯太后大兴教育,尊崇儒法,禁断卜筮、谶纬之学,从而开始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这一点,又为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措施打下了基础,清除了障碍。
人物评价
冯太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其团队中主要是中书学毕业的士族大地主,对北魏国家封建化有一定作用。
冯太后加入北魏管理层多年,以个人智慧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顺利交接,北魏太和改革前期是由冯太后实行的,她辅佐三代帝王,为北魏王朝的政局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轶事典故
待人宽和
冯太后在政治上无疑是个铁腕人物,但她在日常琐事上却表现得仁慈和善。
有一次,她身体不舒服,服用庵闾子(一种中草药),主事的厨子却稀里糊涂地端上一碗米粥,由于粗心,他居然没有发现粥中竟有一支数寸长的蝘蜓(类似壁虎的爬行动物,俗称石龙子)。
冯太后正要张嘴吃时,用汤匙轻轻一搅挑了出来。
在一旁奉侍太后的孝文帝见此情状,很是恼火,狠狠地将那厨子大骂了一通,并准备处以严刑。
冯太后却笑着摆摆手,把早已吓得体如筛糠的厨子释放了。
孝文帝对此感触很深,很多年后,他也没有忘记。
到他亲政后,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一次是厨师在进食时不慎将热汤撒了,烫伤了孝文帝的手;另一次是他在吃饭时,也发现碗中有飞虫之类的东西。
孝文帝既没有对厨师发火,也没有怪罪于人,只是和冯太后当年一样,一笑了之。
祖孙和睦
冯太后在孝文帝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也赢得了孝文帝对她的格外孝敬。
有一次,冯太后带孝文帝和群臣百官、蕃国使者、诸方渠帅行幸方山,在灵泉池大摆酒筵,冯太后令众人各自表演当地舞乐以助酒兴。
孝文帝在酒筵前翩翩起舞,群臣见状也纷纷起身,举杯为冯太后上寿。
冯太后见状,心中大乐,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作歌,孝文帝亦随之放开歌喉相和,并向冯太后再拜上寿。
一时间,酒筵之上,歌舞四起,与太后和歌高唱者达九十余人,一派祥和、欢快的气氛。
追思故国
冯太后出身北燕皇族,是燕王冯弘的孙女。
《魏书》将出自鲜卑一系或东北诸族的北燕冯氏描述成汉人,系因继承了依据冯太后旨意编纂的《燕志》将冯氏汉人化的结果。
冯太后为了追思祖父冯弘以及故国北燕,曾命人在北燕故都——龙城(今辽宁朝阳),修建了一座思燕佛图。
思燕佛图及其所属寺院成为早期东北佛教的重要传播源头之一。
思燕佛图历经毁坏、重建及修缮,最终演变为朝阳北塔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就是冯太后的一生有哪些成就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34214.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