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被杀司马懿却能平稳过渡,杨修之死的两种说法杨修之死,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害死了自己。
关于杨修被杀司马懿却能平稳过渡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杨修被杀司马懿却能平稳过渡的这些相关资料:
杨修被杀司马懿却能平稳过渡
今天达达搜探秘小编给大家带来杨修被曹操所杀,而司马懿则平稳过渡,他们两人的差异在哪里?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达达搜探秘小编一起看一看。
杨修和司马懿属于不同类型的两种人,杨修是一个自负的文人,而司马懿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
杨修之死的两种说法
杨修之死,历来有两种说法:
其一,说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害死了自己。
此话怎讲呢?他的小聪明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杨修的身份并不低,他是杨震的玄孙,杨秉的曾孙,杨赐之孙,杨彪之子。
杨震当过司徒、太尉;杨秉当过太尉;杨赐和杨彪都当过司空、司徒、太尉。
所以,杨修出身于世代簪缨世家,与袁绍一样,也是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
但是,自打曹操出现后,特别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什么四世三公,在曹操眼中都得跌份。
据《后汉书·杨彪传》载,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杨彪被免去职务;十一年,所有因恩泽而封侯的人,都被削去爵位,杨彪也在其中。
所以,到曹操掌权时,杨家没落了,要想保有一份基本的体面,就不得不向曹操低头。
因此,杨修对曹家人都很巴结。
杨修有一个毛病,就是特别爱揣摩别人的心思。
如果他是一个谈判专家,在谈判桌上肯定有用武之地,但他不过就是一个文秘,却老爱揣测圣意,揣测也就罢了,他还非要说出来让所有人都知道,以此显示他的聪明。
有这么几件事情:
据《后汉书·杨修传》记载,他在上班时间喜欢往外跑,但是又怕曹操有事来询问。
于是每当他外出时,他都要事先揣测一下曹操的心事,然后把答复写在纸上,让侍从转交。
后来,曹操知晓了此事,此后便看着杨修不顺眼了。
在《世说新语》里的版本是,有一次,他要外出,就把几件事的答复写好,然后交给了侍从,并吩咐说,如果丞相有事令传出,就按这个次序一一作达便可。
但没想到的是,一阵风刮来吹乱了纸张的次序,侍从也搞不清了,于是就胡乱地呈给了曹操。
曹操一看,文不对题,必有猫腻。
于是,他招来杨修一问,遂知杨修这小子还有这能耐应付他。
此后,对他颇为不满。
再有还是在《世说新语》的记载,说曹操去看新建的相国府,看后让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杨修一看秒懂,马上叫人把门拆了重建,因为门里有活是个阔字,曹操是嫌门造得太大了。
还有一次,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酥糖。
曹操只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一个合字交给众人。
众人不解何意,杨修接过来就吃,一边吃,一边说,不就是人一口嘛。
如果说上述这些都是小事,无伤大雅,那么涉及军情就是大事了。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率大军进攻汉中,准备和刘备大决战。
哪料刘备据险不出,搞得曹操进退两难。
有一天,部下身他请示军令,曹操答曰:鸡肋。
杨修知道后,立马开始收拾行李。
大家问他这是做什么,他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魏王这是要打算回家了。
杨修猜得没错,但之后不到半年功夫,他的脑袋也搬家了。
从上述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修的确是聪明人,但他的死也的确不排除聪明反被陪明误的可能性。
其二,也有人认为,杨修死开于曹丕与曹植的夺位之争。
这又是如何说呢?
杨修一般被划入曹植阵营,曹植也非常看重杨修的才华,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他也的确帮过曹植。
比如曹操经常考察两个儿子,杨修就替曹植预先想出许多问题,然后写好答案。
这样一来,曹操若有事询问,只要把准备好的答案交上去就好了。
但曹操也是鬼精鬼精的,后来知道此事出自杨修之手,更对杨修没好感了。
再如,据《三国起·曹植传》载,曹操故意令曹丕、曹植到邺城办事,但又暗中通知门卫不放行。
杨修早就猜中了曹操的安排,于是就事先告诉曹植,说如果门卫不放行,你就杀了他出城。
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出去。
但实际上,曹操出此一计,不仅是察看兄弟俩的才能,还要看他们的德性。
曹植表面上赢了,但却给曹操留下残忍的印象,而曹丕反而以仁厚的形象胜出。
所以,杨修对曹操之心,也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此所谓小聪明。
后来,曹操立曹丕为储后,为了防止杨修给曹植出坏主意,和曹丕对着干,到时祸起萧墙,于是就在他死的一百多天前,将杨修给杀了。
《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植益内不自安。
两种史料给出了两种答案,那么杨修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与曹操本人的关系比较大。
在杨修之前,曹操已然开了杀戒,他杀了祢衡、孔融,逼死了荀彧,又杀了崔琰,再加一个杨修,又有何不可?他不就是这么随性而为吗?宁可我负天下人嘛!
那么,司马懿为何在他手下干得挺好呢?
司马懿与曹操的相处之道
司马懿的出身与杨修相比,还是差一点的。
据史料记载,司马家族军武起家,从先祖司马量开始改走文道,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官至京兆尹。
司马防虽然官不大,但是他人际关系好,儿子们也够多,高达八个,又有司马八达之称。
早在曹操二十岁时,就与司马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曹操举孝廉入洛阳任郎官,后经司马防保举,出任了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长),后来曹操当了魏王之后,在酒桌上问司马防:你看我今天还能做尉官吗?,司马防答:当年我举荐你时,你也只能做个尉官。
这么一看,曹操与司马家族还算是有些交情的,再加之司马家与曹操手下的首席文官荀彧大从是世交。
所以,司马防的儿子们不愁没官做。
在司马懿出道前,其长兄司马朗已在曹操手下担任机要秘书,参与国事了。
后来又被曹操派去衮州担任刺史,都取了得不俗的成绩。
司马朗不仅有政才,在军事才能方面表现也不俗。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随夏侯惇、臧霸南征东吴时,不幸感染了瘟疫,不治而亡,时年四十七岁。
司马朗死后,司马懿接过长兄的家庭使命。
说起司马懿的出道还有些滑稽,早在他二十二岁时,被举荐为河内郡上计掾,就是负责计算、统计钱粮的工作。
后来曹操也想将他征召到手下,委以重任,但司马懿谎称有病,推辞没去。
至于当时司马懿是怎么想的?一千八百年来,人们对于司马懿的动机争论不休。
有说他不愿活在大哥的阴影之下;也有说司马家不愿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毕竟当时袁绍还没玩完;也有说司马懿装病这事儿根本不存在,这是晋朝的史官编的。
所以没有定论。
在装了七年病之后,司马懿29岁了,曹操也当了丞相,北方州郡大体平定,正好荀彧向曹操举荐他,于是,他这才出山。
司马懿在丞相府当了一个文学掾,这是个小官,但好处就是离曹魏权力中心近,与曹操父子打交道多。
在这一时期,司马懿也受到了三位贵人的提携,分别是杨俊、荀彧和崔琰,但是这三人也相继都出了问题。
荀彧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到冷,忧愤而死;崔琰因言论悖逆被曹操处死;杨俊在世子这争中偏向曹植,遭到曹丕报复,最终自杀而死。
这三人的人生结局,对于鬼精的司马懿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生警醒,使他认识到曹魏政权内部斗争的残酷性,从而慎重地选择自己的言行方式。
在曹操时期,司马懿的表现是很有限的,毕竟曹操手下人才济济。
他最有名的一次进谏,是在关羽大破于禁、威震华夏之时。
当时曹操有迁都的想法,但司马懿认为,迁都是在示弱,会让整个淮、沔之地陷入不安。
他建议拉拢孙权,令其袭击关羽后方,以解樊城之围。
曹操听了他的建议,才有了后来的吕蒙奇袭,关羽败亡。
从中,我们也看到,在曹操犹豫不决时,司马懿能帮他出谋划策,帮助其做出最后判决,而不是像杨修一样,去揣测曹操的心思,然后去顺从他。
不论在曹操,还是我们看来,他们两完全就是两类人。
司马懿比杨修幸运的,他站在了曹丕的这一边,赢了关键一步。
《晋书》中说,曹操曾察觉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有谋反之心;又说曹操梦到三马同食一槽,于是嘱托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唐朝时关于武则天,也有一个的谶语,即唐三代后,女主武王,当时李世民也没有把武则天给杀了。
上述关于司马懿的这种说法,与武则天有异曲同工之处。
像这样的说法,只能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根本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这些传言并不可靠,或者说是被后人编造成来的故事。
总之,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平稳过渡,主要得益于他自身洞察时势、明察秋毫的超强能力。
而杨修虽然也有一定的才华,但他的弱点也是致命的,凡事都急于表现自己,喜欢点破事情的真相,而专制政治并不适合这样的方式。
以上就是杨修被杀司马懿却能平稳过渡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32686.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