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的三书六礼分别指的是什么,《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关于古代结婚的三书六礼分别指的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古代结婚的三书六礼分别指的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古代结婚的三书六礼分别指的是什么
古代结婚的三书六礼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达达搜探秘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婚前礼,即订婚。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
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定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
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三书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时男家交给女家。
礼书:礼书是纳征(过大礼)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顾名思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
纳采:又称采择,相当于后世所称之提亲、说媒。
表示男方曾审慎考虑之后所做的决定。
《文公家礼》说:纳其采择之礼,及今世所谓言定也。
而古代较为朴实简单,具《仪礼·士昏礼》记载,士大夫阶层所执的见面礼,即称贽或挚,仅用雁。
其原应执雉而已,但雉不易活捉,多为死雉,婚时不宜,且婚礼为人生大事,故特许新人得越其身分等级穿戴与使用衣着行头。
问名:指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家女儿的姓名、时辰八字,如女家接纳男家的提亲,就会把女儿的姓名和时辰八字等交给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凶,如卜吉兆的话,就会决定娶女家的女儿。
纳吉:即过文定,有一点像西方人的定婚,这时其实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即过大礼;纳是的意思是聘财,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
过大礼时,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
请期:即是择吉日成婚的意思。
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
亲迎:亲迎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
新郎前往女家之前会先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之礼,然后以花轿接新娘回到男逐。
新人会在男家举行拜天、地、祖先的仪式,然后送入洞房。
以上就是古代结婚的三书六礼分别指的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32535.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