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魏良辅为什么能被人叫做昆曲之祖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10-13 22:05 阅读

  魏良辅为什么能被人叫做昆曲之祖,他的家乡盛行弋阳腔,而他却厌鄙弋阳,为改变所处的艺术环境,于嘉靖年间(1522——1565年)来到了当时南戏北曲十分活跃的太仓,居住在太仓南码头(现太仓市南郊镇)。

  关于魏良辅为什么能被人叫做昆曲之祖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魏良辅为什么能被人叫做昆曲之祖的这些相关资料:

魏良辅为什么能被人叫做昆曲之祖

魏良辅为什么能被人叫做昆曲之祖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达达搜探秘小编带您走进昆曲之祖魏良辅的故事。

  生平

  魏良辅熟悉音律,初习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钻研南曲。

  他的家乡盛行弋阳腔,而他却厌鄙弋阳,为改变所处的艺术环境,于嘉靖年间(1522——1565年)来到了当时南戏北曲十分活跃的太仓,居住在太仓南码头(现太仓市南郊镇)。

  在当地驻军中,有很多人通晓音律,魏良辅常与他们切磋技艺和商讨乐理。

  这时,他结识了驻地的一位南曲专家、太仓卫百户过云适,常向他请教,每次度曲都要等到过认为满意了方肯罢休。

  他还请教从安徽寿州(今寿县)发配至太仓的善弦索、北曲的戏剧家张野塘。

  当时张正在军中服役,对魏的求教欣然应允,两人结为挚友。

  后来魏良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张野塘。

  以后,魏良辅在过云适、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流传于太仓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加工整理,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既可使南曲收音纯细,又可命名北曲转无北气,从而改变了以往那种平直无意韵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昆腔)。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

  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

  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魏良辅从此名声大振,被誉为国工、曲圣,乃至昆腔(南曲)鼻祖。

  著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一书,是论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立昆之宗

  水磨腔的诞生过程

  魏良辅有着较高的文学词曲修养,不但嗓音优美,而且娴通音律,酷爱唱曲艺术。

  他在熟谙南北曲的基础上,于嘉靖年间(1522—1566)来到经济发达、市镇繁华、歌舞场众多、南戏演出频繁的江苏太仓南码头(今南郊镇),长期苦心钻研流传于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唱腔。

  他不满足于南戏原有的声腔,联合了苏州洞箫名手张梅谷、昆山著名笛师谢林泉,在南曲专家过云适、北曲戏剧家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老昆(山)腔的传统戏曲唱法进行加工整理,把南北曲融为一体,一改以往那种腔调平直又欠意趣韵味的呆板唱腔,创造了一种格调新颖、委婉舒畅的崭新唱腔。

  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故时人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昆曲。

  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原来单调的弦索、彭板伴奏中,加入了笛、箫、笙和琵琶等乐器,丰富了音色,使昆曲音乐更加瑰丽多彩,更富感染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自此,昆曲迅速流传开来,并被士大夫带入京城,成为宫中大戏,不但赢得了官腔之美称,还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盛势,成为压倒其他戏曲声腔的剧种。

  从此,魏良辅名振曲坛,被誉为立昆之宗、昆曲鼻祖,艺坛尊之为国工、圣曲。

  魏良辅晚年,潜心将多年积累的心得札记整理成文,曰《南词引正》,又名《曲律》,逐条简要阐述了昆曲在字、腔、板、眼等各方面的练唱技术以及南北曲唱法的区别,是论述昆曲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以上就是魏良辅为什么能被人叫做昆曲之祖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3160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