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南戏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南戏是什么的简称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10-10 23:21 阅读

  南戏是什么,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汉族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南戏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南戏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南戏是什么

南戏是什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很多朋友可能不太了解南戏是什么?其实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是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即明清传奇)。

  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汉族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历程

  南戏是中国的百戏之祖。

  百戏之祖并非昆曲,昆曲源于昆山腔,而昆山腔只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并不能代表弋阳腔、海盐腔和余姚腔。

  南戏的产生时间,实际上早于北曲杂剧。

  明代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年)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赵闳夫是宋光宗赵惇的同宗堂兄弟,他发榜文禁止南戏演出,说明当时南戏的影响已经较大了。

  徐渭《南词叙录》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可见南戏大约在宣和之后即由温州的艺人创立,到宋光宗朝已流传到都城临安(今杭州),盛行于江浙一带。

  在1268年(咸淳四年),更有太学生黄可道创作的《王焕》戏文,盛行于都下。

  到南宋末年,南戏已扩展到江西南丰等处,元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至咸淳(1265~1275),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可知当时戏文颇受民众的欢迎,但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

  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为众多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宋室自南渡之后,定都临安,宗室勋戚、文武百官纷纷南迁。

  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宋高宗在南渡之初,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温州,以州治为行宫(《温州府志》),甚至把太庙也迁来温州(《宋史》)。

  北方士绅平民,纷纷随之来到温州,温州人口在短期内骤增一半。

  城市消费人口与日俱增,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商业经济的发展。

  同是,诸色艺人也纷至沓来,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

  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

  它是汉族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就形式而言,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

  所有宋代存在的民间伎艺都是南戏综合吸收的对象,说唱文学则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

  由于它是在其他伎艺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又能兼采众长,所以能后来居上;另外,由于其他伎艺在表演上有许多地方可以与南戏沟通,使得伎艺演员也能熟练地掌握新兴的南戏,当南戏受到观众的欢迎时,他们便改弦易辙成为南戏演员。

  而演出队伍迅速扩大,也促进了南戏在东南各地的繁衍。

  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上也较为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

  初期南戏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但还没有形成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

  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与北曲的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大不相同。

  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杂剧一秀只能一人主唱,南戏则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在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

  演唱形式的灵活多变,不仅可以调节演员的劳逸,活跃场上气氛,而且有利于表现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刻划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在结构方面,它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

  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则需要一天甚至多日。

  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为通宵达旦的演出提供了便利。

  南宋戏文,可考的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王焕》、《张协状元》等。

  除《张协状元》外,均无传本。

  这些戏文大都出自书会才人之手,而士大夫罕有留意者(《南词叙录》),一些文人甚至把南戏视作亡国之音。

  因此,在北方,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作家投身于杂剧创作,北方圈杰作纷呈,而南方戏剧圈中,南戏却仍然处于稚拙的阶段,未能得到提高。

  早期戏剧南戏文本留存极少,也与这些情况有关。

  据今人搜辑,宋元南戏存目二百三十多种,其中,有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0种。

  从现存曲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的题材,占最大的部分,而表现金戈铁马的英雄题材则极为罕见。

  显然,南曲音乐的特点,影响并且制约了作家的创作选择。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其中,《张协状元》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的,其故事则从诸宫调里移植。

  它是惟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弥足珍贵。

  元灭南宋后,形成统一的局面。

  随着北方的政治、军事势力进入南方,北杂剧的影响也迅速扩展到长江以南,与南戏相汇于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杂剧以其新鲜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获得了南方观众的喜爱。

  语多尘下的南戏,较之具有高度文学性的杂剧,显然相形见绌。

  南戏便一度衰落了。

  但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

  植根于南方人民群众之中的南戏,依然拥有广泛的观众。

  同时,由于南北两个剧种的汇聚,促进了相互的交流。

  杂剧作家如萧德祥等开始关注和涉足南戏的创作,有南曲,街市盛行。

  又有南戏文(《录鬼簿》);大都(北京)人邓聚德编撰戏文,并在大都隆福寺刊行(清张大复《寒山曲谱》)演员如龙楼景、丹墀秀专工南戏,后有芙蓉秀,不在二美之下,且能杂剧,尤为出类拔萃(元夏庭芝《青楼集》);沈和甫则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式,使北曲的刚劲与南曲的柔媚能兼容并济,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贯云石、杨梓等人则参与了南戏唱腔的改进工作。

  另外,南戏形式上比较灵活自由,不像北曲受一人主唱和一本只能四折的限制,因而易于改编移植杂剧作品,借鉴杂剧的文学手法。

  随着南戏在艺术上得到提高,分唱形式的优越性逐渐显露,人们的兴趣也从杂剧转移到南戏。

  所以到了元代后期,转而亲南而疏北,作者猥兴(《南词叙录》),像高明(高则诚)、施惠等知名文人作家也参与了南戏的创作与改编,产生了《琵琶记》、《拜月亭记》等一批著名作品,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后走向兴盛时期。

  以上就是南戏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310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