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送子由使契丹原文 送子由使契丹翻译原文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9-16 10:00 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的原文是什么,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关于送子由使契丹的原文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送子由使契丹的原文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送子由使契丹的原文是什么

送子由使契丹的原文是什么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宋代〕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

  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

  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

  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赏析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

  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

  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

  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

  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

  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

  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

  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

  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

  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

  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

  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以上就是送子由使契丹的原文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813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